浅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师生课堂对话策略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是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其不仅是人们达成各种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和策略,更蕴含着在教育中所应追求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基于此,该文将“对话”融入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中,以实际案例阐述了“对话”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对话 冲突 启发 产婆术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14-02
  该文所提出的对话教学并不是把教学还原为一种类似交谈或问答的对话,而是强调师生要以对话精神看待教学,以对话的精神对待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对话的立场和原则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1 “对话”提问的定义与内涵
  传统教学所采用的填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对话教学。所谓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对话从不把教学现场的人分成教师和学生,在对话式教学中,所有人都应该认为自己在接受新知识,可能所有人都在某个时刻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
  提问是体现对话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或者说,提问是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语言活动。“对话式”提问是这一活动的较好体现,它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倾听而进行的相互沟通与学习的重要途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指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谈话与讨论,更是指建立在学员独立思考、创造及其独立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师生之间的智慧交汇与思维沟通。
  “对话”不仅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更需要教员为对话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员与之进行积极对话,同时在对话中不断挖掘学员的自身潜能,使其能与教员之间、学员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推进学员的素质、能力、知识的建构性发展。
  鉴于此,“对话”的主题设定、教员与学员之间如何进行角色转化以及对话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问题等等,均应作为授课教员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谋划的部分。
  2 巧妙设置“对话”问题
  面对课堂提问,研究的角度不同划分出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比如依照问题思考水平高低来划分,可以把问题分成三种:记忆性的问题,思考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而按照课堂提问的形式可以分成设问型,追问型,疑问型,互问型等。
  在对话过程中,教员所采用的问题类型可以不拘泥于某一种,而是可将多种类型综合运用,下面就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实例展开阐述。
  2.1 设置“真问题”,引发有效对话
  针对对话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够使学员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敞开自己的真问题,因为正是某种确切的无知才导致某种确切的问题,从而使提问者在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迫切地希望从解答者亦即教员那里获得正确的解答。因此教员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师生在彼此质疑与解释过程中形成课堂对话学习的共同体。
  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教员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工作。其一,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心态,抛开教员与教材的权威地位,蹲下来和学员交流,即在心灵深处平视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创设自由安全的课堂对话环境,教员可以以“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不同意见吗?谁来说一说,错了也不要紧”等课堂话语方式为学员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灵环境和平等对话的氛围。其二,也是关键的一点,即合理设置“真问题”,所谓真问题是指那些需要寻求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是在邀请学员帮助教员一起寻求答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员通常可以设置“陷阱”与“冲突”,通过“陷阱”可让学员在浅层次上解决问题,而通过冲突可让学员在深层次上理解问题。下面就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模式识别这一讲为例,将学员与教员的对话过程展示如图1所示。
  2.2 “产婆术”教学,形成兴趣对话
  苏格拉底在自己研究哲学和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他自己把它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包括以下4个步聚:(1)讥讽: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2)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出问题的答案;(3)归纳:将各种具体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共性和本质的东西;(4)定义:把具体事物重新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一般定义。
  在以上4个步骤中,笔者进行了客观的选择,即将第一个步骤讥讽舍弃,因为这可能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设疑”环节,即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兴趣与积极性。对于后3个步骤,笔者提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中,教员的角色类似于战场中的指挥员,不仅肩负指挥战斗的职责,更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鼓舞士气,提高战士即学员的作战勇气。如果教员提出的问题十分无趣,毫无悬念,学员就会失去兴趣,不再关注教员的课堂,甚至沉闷无语。因此,教员在课堂提问中,应该努力将学员的兴趣点聚合,让更多的学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整个对话过程中。基于此,教员的提问要能够开拓学员的思维,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员的思考和求知欲,引导学员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正如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方法,通过对对话者的观点进行一步步深入的追问,让对方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从而自己去寻找答案,即将知识的生成权交给他的各式各样的学生,这种对话方法与对话精神在今天的教学中仍具有实际意义。下面笔者就以课程中“信息安全”这一讲为例,阐述兴趣对话的产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融入教员-学员对话,更加融入了学员-学员对话。(见图2)
  3 “对话”教学为课堂带来勃勃生气
  在完整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从始至终注重将“对话”引入课堂,精心准备对话主题,但是由于学员长期一直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授课之初,面对对话提问较为被动,即使有个别学员愿意与教员之间进行对话,也较为拘谨,不敢勇于发表个人的观点。面对这种现象,笔者一方面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授课环境,大胆鼓励学员,即使对话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也给予学员一定的口头表扬,如“谢谢你,你又一次强化了我的认识,你们看,他运用了一种智慧—想象”等,同时记录勇敢参与对话的学员,将对话的数量与质量列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
  通过不断的鼓励与公平的奖惩机制的实施,在课程中期,70%以上的学员都能够积极与教员进行平等对话,在课堂中,教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与学员转变角色,把自己变为需要帮助的对象,同时对于学员的对话发自内心进行肯定。
  随着对话模式的不断推进,在课程后期,课堂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师生对话,甚至出现了生生对话,即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自然对话。正如明代学者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员之间的质疑与解答更能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员之间的话语描述有时比教员更为直接与易于理解。
  “对话”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是一种培养师生生成性思维,体现教学创造性品质的教学形态,不仅解放了传统课堂对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的束缚,更让学员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燕杰.浅谈对话式教学—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7):163-164.
  [2] 袁玉芹.提升教师课堂提问效能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 辛欣.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提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3-16.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公民理论是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方的公民理论早在古希腊罗马就已产生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一)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二)强调公
【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我部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般不重视(或者说不主张)向学生讲解文言语法,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文言语法现象,仅就具体语言环境予以解释,学生只要作机械性的记忆即可.这样做可能是考
摘要:随着国内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产业发展已是相当成熟了。但是最近几年国内出现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次数日益增加,也引起的各界和公众对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关注和担忧。国内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制定和研究出很多的防护措施。但是现实行的防护措施远远不能够适应国内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本文主要阐述了威胁和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分析有效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
戊戌、己亥(1778—17779),张埙丁母忧去官,但他未能在家乡赋闲,而是被早已赏识他才能、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延揽入幕,远赴关中。《渡渭集》即作于此时。这一年半时间,张埙不
【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按照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
艺术强调创新。历史在不断地告诉人们:无论什么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种形式风格作为主流发展到巅峰阶段,被大家普遍接受,既滥又俗的时候,继之而起的往往是它的反面,而且
据1993年5月国家教委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世界高校论文产出排名榜》上的数据表明,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了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