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之光点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化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本源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坚持生活化教学,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创设可亲可感的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的道德生命在体验中感悟并自由生长,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其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声音呼唤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让教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汲取鲜活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活动等等,来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洋溢的生活气息,充满生活的智慧和活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德行得以养成,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一、 汲取鲜活的生活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无疑会使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从生活中选择最鲜活、最真实的资源来引入教学,则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涌现出股股清泉,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生活周围去发现教学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学生在可亲可感的环境中深入学习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通过从生活中汲取鲜活而丰富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上课伊始,我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交流和探究。我让各组针对“你眼中的友谊”这一话题来进行讨论、交流,并加以举例说明。友谊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这样的话题可以有效开启学生的话闸,使得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通过倾听、思考和感悟,学生懂得了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理解信任、忠诚宽容、互相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的,也让学生明白了友谊需要原则,而不是无条件的意气用事。这样一来,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对教学内容加以讨论交流,使得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二、 創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要基于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因此,要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教师就必须通过创设某种典型的生活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同感身受,通过模拟生活情境中的各种人物、场面和关系,促使学生在对情境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学习《守护生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通过探究活动“生命考场”的活动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课上,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在以下情景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身体进行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火灾时、煤气泄漏时、遭遇交通事故时……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最后我追问:“面对严峻的考验,你认为爱护身体、守护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情景模拟中得以升华。这样,我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生命的概念和理解更上一层楼,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干巴巴的宣讲说教好得多。
  三、 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凤头”,而且要有耐人寻味的“豹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践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后实践作业,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课堂所学,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自己》这部分内容以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邻居以及同桌对自己的看法,并总结别人眼中的自己,学会运用理性的态度去全面地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自我改正,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课后作业,不同于以往对概念的抄写,实践性更强,也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并能够客观地去对待别人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去武装自己的言行,并在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更强。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了这节课,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生活是帮助学生对世界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方式,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
  [2]邹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蜀慧,重庆市,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后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的课程标准改革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中鼓励探究式教学。而且,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知识之一,采用探究式学习是非常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的。这一学习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相关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并不广泛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效“武器”,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质量与综合素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三方面出发,分析与探究提高學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与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突出,英语作为最关键信息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每个领域里使用最多的语言。有关英语的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的渠道,英语课程要尽力合理利用与不断开发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内容健康而丰富课程的资源;积极利用网络各种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资源,拓展运用与学习英语的途径;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开发与利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重文本内容解读、轻视文章个性展示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重视结果的呈现,忽视过程方法的引导,重视答案的唯一性,忽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培养,转变教学方式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转变非常关键的一环。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学习策略;转变  一、 前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在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