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四个内涵:以特色为策略,以系统为原则,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新求发展;建立了以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为基础,以果蔬等农产品及水产品加工和天然产物活性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和特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
关键词:教学 特色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35-0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教育部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提出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以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雪要[1],遵照学校“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广东特别是粤西地区经济特点及对人才的资源需求,我们注重专业定位和特色,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完善,把握课程建设的四个内涵,建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
一、以特色为策略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粤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和品种繁多的海产品资源,茂名是省三高农业基地、“水果之乡”、“北运蔬菜基地”,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广东省特别是粤西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要成为粤西食品工业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突出农、海产品加工特色,在教育部“98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在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课中加进相关内容,增开了水产品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开设食品工艺方向、农海产品综合开发及工程化方向、食品检验与品质控制方向三个选修专业方向。
二、以系统为原则
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敢于创新的高质量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食品类基础理论和知识;食品专业知识[2]。根据知识结构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五个部分,学科基础课体系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为主;确定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概论、发酵食品工艺学、酶工程、果蔬加工工艺学、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专业英语为专业必修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型课程体系。
三、以实践为重点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首先重视专业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于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把握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综合和设计三个层次,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要训练手段,以设计性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研思路形成、科研方案设计、科研活动开展、科研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全面提高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其次,加强课程设计,建立完善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地,保证实习的效率。最后,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本科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系统培养和提高,在本科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以创新求发展
课程体系的创新,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放的思想观念、广阔的学术视野、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能力结构、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的特质,因此,奠定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基础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学科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课程体系上创新[3]。我们注重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适应性课程的紧密结合,开设学科讲座课程,把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毕业设计(论文)选择研究方向,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前沿知识讲座,使同学们更好的跟上学科发展步伐,增强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完善,我们建立了以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为基础,以果蔬等农产品及水产品加工和天然产物活性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和特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在培养掌握扎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的通知[Z].2000.1.26.
[2]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08.1:5-8.
[3]张华英,张传燧.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16-18.
关键词:教学 特色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35-0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教育部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提出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以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雪要[1],遵照学校“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广东特别是粤西地区经济特点及对人才的资源需求,我们注重专业定位和特色,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完善,把握课程建设的四个内涵,建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
一、以特色为策略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粤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和品种繁多的海产品资源,茂名是省三高农业基地、“水果之乡”、“北运蔬菜基地”,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广东省特别是粤西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要成为粤西食品工业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突出农、海产品加工特色,在教育部“98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在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课中加进相关内容,增开了水产品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开设食品工艺方向、农海产品综合开发及工程化方向、食品检验与品质控制方向三个选修专业方向。
二、以系统为原则
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敢于创新的高质量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食品类基础理论和知识;食品专业知识[2]。根据知识结构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五个部分,学科基础课体系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为主;确定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概论、发酵食品工艺学、酶工程、果蔬加工工艺学、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专业英语为专业必修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型课程体系。
三、以实践为重点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首先重视专业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于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把握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综合和设计三个层次,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要训练手段,以设计性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研思路形成、科研方案设计、科研活动开展、科研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全面提高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其次,加强课程设计,建立完善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地,保证实习的效率。最后,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本科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系统培养和提高,在本科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以创新求发展
课程体系的创新,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放的思想观念、广阔的学术视野、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能力结构、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的特质,因此,奠定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基础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学科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课程体系上创新[3]。我们注重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适应性课程的紧密结合,开设学科讲座课程,把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毕业设计(论文)选择研究方向,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前沿知识讲座,使同学们更好的跟上学科发展步伐,增强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完善,我们建立了以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为基础,以果蔬等农产品及水产品加工和天然产物活性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和特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在培养掌握扎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的通知[Z].2000.1.26.
[2]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08.1:5-8.
[3]张华英,张传燧.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