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之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林志芳老师只是近五六年的事,但是已让我感知到她确实是个“人物”。
  之所以称“人物”,自然就不是一般的人。“人物”,辞书上解释的第一义项是指“人才”,即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后汉书·许劭传》“好共核论乡党人物”中的“人物”,就是“人才”的同义词;另一义项是指人的品貌风度。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五》中说:“蒋凝侍郞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能被视为“祥瑞”,其人的品貌风度当然称得上是个人物了。
  我没有参加过林志芳名师工作室的具体活动,但她的重情重义和率真纯真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是只深居简出的“井蛙”,习惯于不求闻达,除了在“千课万人”上与她多有交往之外,也实在没有其他碰面的机会。可是在她得知我夫人因旅游摄影在大西北青海湖畔意外车祸去世之后,特地赶来绍兴看我,还专门为我做了一顿饭。前些天,她又与彭才华老师一起上门造访容膝斋,虽然我们交淡了许多关乎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事,但更多的自然是为了借此慰藉我的孤寂。林志芳老师的为人如此可见。
  大凡杰出的名优教师,他们都有超越一般的天纵个性和独特品格,这就决定了他们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人物”。林志芳也是如此。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宁静,特别的宁静,静若一泓如镜的碧水,但在几千人的会场主持中,却能调度若定,能以一种内涵的激情,让人不能不为之感染;她平时很少说话,看上去特别矜持,谨言慎行而带些腼腆,可说起“儿童”“教育”“语文”这些投机的话题时,她可是滔滔不绝,有时甚至语出惊人;她是大学教育专业的老师,读过不少书,很爱学习,自然常会职业性地崇尚理念,可她挚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在基层小学有许多好朋友,喜欢践行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她通常表现出气色不佳,体弱而且易病,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上,对小学语文师资的培训,却是挺拼的,韧劲十足,绝对不是一个弱女子……
  “名师工作室”这种教育教学研究的组织形态当发轫于21世纪课改前期,更多的是从科技界和文艺界的“工作室”体制中获得启迪而引用于教育事业之中。其一般定则为以某一名师领衔,作为核心人物,吸收一些优秀教师所组成的一个教学研究、实践共同体。它既是一个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组织,又传承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师徒授艺形式。工作室领衔名师的品格风貌、学识才华和达到的专业高度,会影响和制约工作室团队的整体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基于我对林志芳老师的了解,也就可以揣摩她的工作室那种雄姿英发的工作状态。这虽属我的主观猜度,但也不失为是对她工作室的一份期盼、一种祝福、一段寄语吧!我想她的工作室该是什么样——
  一、它该是一个“家”——温馨的“新家”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虽然不会很多,但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虽然大家都是教师,但专业分工、个性特点却各有不同;虽然都是优秀教师,但毕竟起点不一,强项各异……所有这些不同,都要求和衷共济、齐心协力。以林志芳的待人纯真、处事谦恭,必然能让大家倾心凝聚,亲若家人。也因此就有了走向名师的共同信念,有了“海纳百川”的兼容并蓄,有了长短互补的强劲合力,有了同攀高峰的胜券在握。“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工作室才能团结一家、带动大家。显然,以“家”的目标构建工作室,无疑是工作室充分发挥效能的基础和前提。
  二、它该是一个“台”——起飞的“平台”
  名师工作室的根本目标之一是提升成员的专业水平,共同成为名师。这就要求工作室全体成员必须互帮互助,实现专业研究的起飞,直至展翅蓝天、翱翔云霄、一遂宿愿。作为“林志芳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林老师,以其自身的好学奋进、勤研善思,且能知人善任、助人为乐,必然能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俗的研究成果也将会接踵而出,为中国小语界作出诸多新贡献的同时,也造就出更多的专业研究人才。
  三、它该是一个“堂”——创新的“讲堂”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交流不仅可以使工作室里的每个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在不断自由交流的“讲堂”中,还能获得各自的创新启迪。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多名优秀教师共聚一堂的合力效应,在和衷共济的良好状态里走向名师而成为名师。在这方面,林志芳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带头人。她谦和而又不失能量,勤勉而又开拓善行,足以使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能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在人格独立中实现思想自由,在兼容并蓄中缔造创新成果。
  四、它该是一个“场”——可为“师范”的“气场”
  “林志芳语文名师工作室”不同于一般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并非小学教师,而是师范类高校的在职教师。这样一个工作室,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和研究,而是致力于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显然,它一方面要熟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现状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势,但更着眼于培养青年学子如何成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佼佼者。所以,工作室的研究思路和课题意识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前量”,立足今天、胸怀未来,以客观视野构筑可为“师范”的“气场”。
  ……
  我有一个开笔后很难收手的毛病,这就不免废话太多。作为“寄语”这一篇似乎又写得太长了。其实,简要言之,“名师工作室”只有“名师”和“工作”两个关键词,二者相互生成、辩证统一。“名师”在“工作”中练就,“工作”乃“名师”之实证。于是,“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子语)。是不倦的“工作”、忘我的“工作”,也是幸福的“工作”,才终成“名师”之道。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常听人说现在的学生有“三怕”,其一便是“怕周树人”。周树人被神化、作品难懂应该是学生惧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和过去的研究者从意识形态需要出发对鲁迅作品所做的脱离文本实际的观念性解读有关,和教师个人因对鲁迅作品研读不够而产生的畏难情绪有关。这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与鲁迅的隔膜越来越深,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所选课文与相关的阅读链接、拓展,正体现了编者要把鲁迅拉回人间所做
读罢小说《太阳和两个茭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旧东北农村风情画,画面清晰地展现出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人文风貌,形态各异的人物——特别是妇女形象,如画家笔下的人物素描一样形神毕现。   画面以一个东北农村大户人家为背景,一幅接一幅逐次展开,每幅画之间都有着看似散淡实则紧密的内在联系。   画面1:小福子。   这是最先进入人们视野的贫苦农家少年的典型形象。小福子年仅12岁,全家4口
(一)  《小田鼠弗雷德里克》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有根据绘本故事改编的《小田鼠弗雷德里克》,有科普短文《蝙蝠和雷达》,有童年回忆叙事短文《小电影院》,有科技类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单元选文组合,奇特在四篇选文体裁各异,但它们在单元主题“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
摘 要: 《蝇王》因其对人性恶的深入挖掘而成为20世纪荒岛小说的经典。但是,对《蝇王》的理解不能止于此,戈尔丁从传统文明的衰落方面展现了人性恶滋生的深层根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救赎道路,即通过基督教的他救与理性的自救相结合的救赎道路。  关键词: 人性恶 深层根源 救赎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作品以荒岛为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邪恶的一面,并因此成为英国荒岛
1)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有些人天生是要流浪的,他们永远在路上,不是无家可归,而是视归如死。   我说的人就是佟新哲。我们认识3年零67天,他离开我17次,我们一起度过的节日不超过4个,他的登山鞋被我故意弄坏过9只,他在不同的地方给我寄了37张明信片,我在他面前涕泪俱下的哭泣不少于36次。   我11岁学会折纸鹤,21岁遇见佟新哲,他在我身边一天,我就折一只纸鹤,现在我已经有了73只纸鹤
启读目标:  1.通过片段阅读,整合已知经验,了解三本童话相关背景知识,整体感知童话基本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和讨论分析,渗透阅读方法,初步感知同一个身份之下人物个性的不同。  3.设置不同性质的悬念,激发阅读三部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链接旧知,聊作品信息  一、链接教材,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茫茫的书海里有一类书大概是你们非常喜欢读的——(出示词语“童话”)三年级上册教材里
摘 要: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能否真正培养出能适应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是教育界乃至国际社会聚焦的问题。本文指出:国际化培养的要素,是培养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过程的国际化、培养主体的国际化。笔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做出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建
一、言意关系把握失当的表征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浅表化、庸俗化的问题遭人诟病,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言意关系的把握不够准确。我们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处理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对《望月》一文的教学,最为常见的思路是,从所谓的文化角度不断地上演不同版本的“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教学过后,若问学生有何收获,学生仍然茫然一片,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因为教学未能实
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地方,这种地方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我在这种地方出生,在这种地方野蛮地生长。医生说像我这种病就适合生活在这种地方,我就怀疑自己是不是从此以后就告别了城市生活了。   琳达说我这种病就是由城市生活压力导致的,听医生的没错。于是我就在乡下买了一处住所,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离住所不远有一片树林,没事我就往那里跑,但是我一直没有进去过。   琳达说她搞不明白那个树林到底有什么吸引我。
一天,我读到某小学语文杂志上的《我是魔鬼老师》一文后,心中滋味杂陈。这篇文章的作者,模仿管建刚老师作文训练系统布置“恐吓”作业,让学生捕捉内心体验来写作,在自己的班里“活学活用”了一次。作者共布置了十二项作业,从第一项的“认读‘生字表一’所有生字”到第十二项宣布“以上作业全部作废”,一项项如山的作业劈头压下去,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  都说“模仿是最高的崇拜”。该文作者说,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