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同时,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生活。但不可否认,作为新课程载体的《历史与社会》,无论编制如何仔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我国辽阔的幅员,使得其内容和细节还是无法满足不同条件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境的变化和需求。而且教材的设计总是预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和教学对象,但各地具体的教育情境却不尽相同。
  
  一、新教材注重课程开放,但部分内容逻辑不紧密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为了追求给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往往把地理等知识分割得零零碎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也不例外,这些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与其它事物和现象存在着动态的联系。比如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母亲河》内容的安排上,新教材注重黄河的危害与治理,课文对黄河的基本概况介绍突出: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滚滚东流,注入渤海。这寥寥数语之后就直奔重点——黄河危害和治理。要分析黄河危害就得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特点着手,综合分析上游的地理环境,中游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以及下游的洪水泛滥、断流、地上河等特征。同时,还要分析人为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原因,对于其治理措施更是涉及到许多内容,综合性强,跨度大。只有对整个黄河有了全面、完整的了解之后才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新教材在对黄河的上、中、下游的介绍基本未涉及到的情况下,让初一学生来完成对“治理黄河提出建议”,显然太难了,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新教材强调人文精神,但部分知识点模糊不清
  
  《历史与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淡化了知识要求,这也造成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些内容和概念学生根本无法亲身经历,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教材解释也不是很清楚,造成学生比较难区分和理解。比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文明中心-城市》,对国际性大都市有这样的解释“在世界上有一类城市,它们的经济文化影响超出了本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通常被人们称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就是其中之一。”很显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提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城市,还有哪些国际性大都市?”这样的问题。像天津、西安、青岛等城市是不是国际性大都市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肯定它们是国际性大都市。但坦率说,我们只能是凭感觉判断,而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既然如此,这样的解释又有何作用呢?
  
  三、新教材力求人文社会内容的综合,但部分知识重复太多
  
  《历史与社会》与其它学科知识重叠现象也比较多,内容相对来说,甚至比其它学科还深。比如,《历史与社会》上册第1单元就安排《比例尺》有关内容,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是初次接触并涉及到比例尺的概念、公式计算转换等。同样比例尺问题在七年级科学课程上册第3章第2节出现,而数学课程中关于比例尺的教学内容则安排在八年级上册。此外,《历史与社会》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较多,而且内容空洞。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既然是两门不同的课程,那么就不必要有这么多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重复,其实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历史与社会》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基础教育树立了一个贯彻课程标准的参照物。虽然我们教师可以对教材有所创新和本土化,但这并不等同与可以完全自创教材。尤其是在一些内地偏远地区,本体化课程资源开发尚未完善、教学辅助设备不是很完备,新教材愈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提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
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课堂上,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偶发事件,对教师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许多潜伏的“危机”,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的处理,往往能成为
从面向少数优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可塑性强,是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而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在几节课、几次谈话中就可完成,它需要一个长期地、持续地培养过程。每个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将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可以解决很多“难点”。因此,我就不断地往这方面努力,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让数学课走进学生生活,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认识钟表的用途,于是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认识到
根据盐卤钻井的生产特点,提出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盐卤钻井远程事故诊断专家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了其工作原理,论证了其在该行业应用中的优良特点,并设计了局域诊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