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平衡之道:隐私保护中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践困境与修正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情同意原则作为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有着丰富的实践历史和内在价值.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本行之有效的知情同意原则却不断陷入无力的泥淖.审视知情同意实践的整个过程,"知情"环节的鸿沟、"同意"环节的失灵、"执行"环节的未知,各环节的失衡使得知情同意原则在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适用性上饱受质疑.面对这种失衡困境,对知情同意原则进行必要的修正,扭转其在个人隐私保护中的无力与式微势在必行.真实有效的个人隐私保护需要更为科学、平衡的知情同意实践构想,探索真正的知情方略、建立可协商式同意机制、完善执行环节中的问责与评估体系或是可行的方案.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党的早期组织和创党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实现思想转变,奠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进步的新式学校及其相关联的学会、读书会为马克思主义书报阅读提供了公共空间和受众基础.其中,如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杨闇公、杨尚昆等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既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历程,又因类似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条件约束而具有相似的书报阅读模式,呈现出"月映万川"般的生动画面.
手机拍摄技术改变了当代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手机拍摄的技术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呢?主流手机厂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所提供的"技术剧本"将技术实践置于人际和个体的语境中,从而传递出个体化的"技术愿景".在此基础上,手机厂商提供了关于手机拍照的"技术意识形态":手机为当下流动的个体提供了一种"自我的技术",成为快速便捷地完成个体身份认同和意义生产的手段,从而参与到"个性化"的社会进程中.
"济南惨案"是中日关系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舆论领域与日本的第一次对抗.对这一事件,学界对此已有相当研究,但存在一些误解.通过对各国档案研究发现,事变之初,日本凭借全面优势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了对华单方面打击;日本增兵后,国际舆论发生了明显转向,并在金融市场上对日本造成了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促其在谈判中态度软化;中方逐渐意识到舆论的意义,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国际舆论对日施压.这一事件使日本检验了国际舆情处理体系的有效性,并大大提高了宣传工作在军方的地位;而中国特别是蒋本人也意识到了国际舆论
查尔斯·库利的"镜中自我"与"初级群体"等概念对人际传播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他早期的"运输理论"却被主流传播学界忽视.库利在《运输理论》中凸显的传播学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媒介信息传播前的水陆交通运行规律;从物质-精神和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将传播划分为四种机制;以宗教和学校为代表的精神传播运输组织的诞生."运输理论"中的"物质工具"概念成为了媒介环境学派中"媒介"的雏形;四种传播机制中对于时间性的强调启发了英尼斯的传播时间偏向的提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以新闻社会学的缘起与建构为个案,论文探讨了它作为一个"科学标签"确立的过程.学者们对新闻社会学的命名、协商和讨论促成了一个专门领域的确立,并使得不同时期具有相近取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呈现出起源、复兴与巩固的演进脉络.阐释新闻社会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研究如何从过去出发抵达现在,在新闻业大变动的时代激发更多的学术想象力.
(自2019年1月起施行)一、来稿格式规范(一)投稿要求本刊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www.xwycbyj.org(二)稿件正文部分注意事项1.Word文件格式,按每页34行,每行36字排版.2.文中图表原则上不跨页.3.文字如无特殊需要,不用繁体字.4.标点符号及数字的用法一律遵照国家标准.
期刊
民国时期,国民党推动并于执政后主导了新闻记者的组织化,这既是革命年代政治宣传与民众动员的需要,也是建设阶段经由民众组训实现有组织有秩序之社会的制度设计.在国民党与新闻记者公会的关系中,党部高踞指导地位,包括公开的策动组织与隐秘的党团运作.由于国民党自身组织机能的缺陷,以及新闻记者公会的不健全,使得新闻界党团流于形式上的嵌入,无法让新闻记者认同并服膺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对新闻界的统化整合.
"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图谱凸现出新闻学视角的偏好与政治学视角的匮乏.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两类主题:一是对特定新闻政策的讨论,二是对某阶段或某时期、某类型新闻政策变迁的审视.当前国内研究呈现:新闻内容管理政策研究多宏观,少数聚焦特定领域政策;媒体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多历史视角,聚焦特定时期政策;新闻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多讨论实践,聚焦论证政策效果;涉外新闻工作政策研究重微观活动,聚焦政策良好作用.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整体变迁研究重阶段性讨论,呈现阶段之间差异."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的未来取向在于:一
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动模拟了人际交往的过程,了解人们如何看待社交机器人并与之展开交往互动十分重要.已有社交机器人刻板印象的研究运用传播学经典的媒体等同理论与计算机是社会行动者范式,发现人们会将社交机器人视为社会行动者,并依据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社会规则对其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意愿,由此产生了两类研究取向:一是社交机器人如何顺应刻板印象以更好地服务人类;二是如何通过社交机器人的反刻板印象设计调节人类社会的偏见.爬梳已有研究,可为从媒体等同理论视角考察社交机器人社会行动者角色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并为探索
当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从"后台"走向"前台",大量可供观察的网络数据为挖掘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及规律提供了经验基础.在社会网络视阈下,论文构建了媒体微博账号转发和引用的关系网络,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考察影响媒体新闻生产和扩散关系形成的机制.研究发现,媒体同质性与媒介类型、新闻类型、行政区域等媒体属性相关,信息更容易在属性相同的媒体账号之间横向传递;同时,经济和行政因素影响信息在媒体账号之间的流动,在纵向上形成从上游媒体流向下游媒体的"传播流".对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