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讨论实践型”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神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knif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纵观当前教学,教学环节设置并没有真正从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立足“生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先限制学生的诸多行为,基于语文“学习力”的培养,构建“讨论实践型”课堂,从而改进学习活动设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状况以及龋病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19所中小学校在校学
运用鸟枪克隆术,从环状芽胞杆菌B2301基因组中克隆出乳糖酶编码基因,其完整读框大小为5133 bp,编码1710个氨基酸残基,不含典型细菌信号肽序列,与已有报道的 β-半乳糖苷酶的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研究、探索青少年道德内化规律问题的阶级性成果。旨在帮助德育工作者正确对待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可行的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社会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为了落实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品德素质。必须研究道德内化的规律。为此我们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
坚持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護的决定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充分尊重环保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