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建构主义教育学说则注重怎样去培养学生的个性,怎样挖掘学生潜能,它还强调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其实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有其差异性,学生是个性化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多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应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做好以下三点:
一、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主体建构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潜意识里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结果,教师总希望学生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根本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岂不知,这种教学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因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必须优化、改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认知结构的辨别性、稳定性以及变量的可利用性是影响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每节课前笔者都会弄清所传授知识的知识结构,研究其在数学整体及某一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联接伸展的;并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与排列的。这样才能找准知识网的连接点、关节点,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注意提供带有比较性的组织材料以及相近相邻的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内涵和外延特征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精确的、可辨别性强的知识,促使学生主体建立清晰和稳定的知识网络。
例如,为学习四边形的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的概念等有关知识,又提供多边形的类似概念问题加以混淆,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清晰的四边形概念,后又拓展到多边形的相关知识。
还有,在学习每一章知识的前后,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知识树”,并让他们对“知识树”中的一些分支做预测、猜想。
二、应用认知建构模式,关注学生努力获得知识的过程
著名的特级教师马明曾说: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的多并不意味学的多,有时教的少,反而学的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主动建构过程。为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思路,主要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适当的活动情节,将学习内容设立在情境中,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的积极性,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去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
2.提供背景,猜想证明
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常规的代数和几何解题模型、技巧及其经验,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各种思维方法迁移到当前解决的问题当中,引导学生找出有效的证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等过程,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题一解的专题课往往采用这一教学思路。
3.变式训练,实践强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小结,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带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和完善以改进认知结构。
另外,课堂的小空间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大空间,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写学习反思,尝试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等。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有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意识,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问题解决”与“元认知”是当今国际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问题解决”的教学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那些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觉利用数学知识、观念、思想方法分析与解决问(下转第12页)(上接第8页)题的数学意识,能发展学生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方面的素质。
传统的课堂上,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所以教学中,教师就应有问题意识,应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关注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快乐,享受成功时的体验。
此外,有意识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习题练习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2)问题的选择与提出要有代表性,要能推广并扩充到各种情况,使学生通过充分地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学有所得。
(3)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思维策略,还应启发学生能“监控“自己的思维策略,并能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更换有效的思维策略,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4)教师要加强开放探索类型“问题解决”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创造,从而由旧知识探索得到新知识。
这种学习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全方位享受,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和体验。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教学中,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笔者为导出法则设计的教学是:(1)(-4)-(-7)=?你能先猜想它的结果吗?(2)对你猜想的结果,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3)你能用几种方法对正确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呢?(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那些思维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系列问题激起广大同学的兴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得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这正如郑毓信先生所说的一样:“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把想学得东西靠自己去建构,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作为新的教育思想,将会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起重大作用,将引导学生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的科学殿堂。
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其实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有其差异性,学生是个性化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多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应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做好以下三点:
一、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主体建构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潜意识里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结果,教师总希望学生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根本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岂不知,这种教学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因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必须优化、改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认知结构的辨别性、稳定性以及变量的可利用性是影响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每节课前笔者都会弄清所传授知识的知识结构,研究其在数学整体及某一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联接伸展的;并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与排列的。这样才能找准知识网的连接点、关节点,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注意提供带有比较性的组织材料以及相近相邻的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内涵和外延特征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精确的、可辨别性强的知识,促使学生主体建立清晰和稳定的知识网络。
例如,为学习四边形的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的概念等有关知识,又提供多边形的类似概念问题加以混淆,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清晰的四边形概念,后又拓展到多边形的相关知识。
还有,在学习每一章知识的前后,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知识树”,并让他们对“知识树”中的一些分支做预测、猜想。
二、应用认知建构模式,关注学生努力获得知识的过程
著名的特级教师马明曾说: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的多并不意味学的多,有时教的少,反而学的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主动建构过程。为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思路,主要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适当的活动情节,将学习内容设立在情境中,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的积极性,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去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
2.提供背景,猜想证明
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常规的代数和几何解题模型、技巧及其经验,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各种思维方法迁移到当前解决的问题当中,引导学生找出有效的证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等过程,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题一解的专题课往往采用这一教学思路。
3.变式训练,实践强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小结,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带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和完善以改进认知结构。
另外,课堂的小空间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大空间,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写学习反思,尝试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等。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有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意识,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问题解决”与“元认知”是当今国际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问题解决”的教学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那些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觉利用数学知识、观念、思想方法分析与解决问(下转第12页)(上接第8页)题的数学意识,能发展学生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方面的素质。
传统的课堂上,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所以教学中,教师就应有问题意识,应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关注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快乐,享受成功时的体验。
此外,有意识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习题练习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2)问题的选择与提出要有代表性,要能推广并扩充到各种情况,使学生通过充分地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学有所得。
(3)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思维策略,还应启发学生能“监控“自己的思维策略,并能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更换有效的思维策略,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4)教师要加强开放探索类型“问题解决”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创造,从而由旧知识探索得到新知识。
这种学习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全方位享受,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和体验。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教学中,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笔者为导出法则设计的教学是:(1)(-4)-(-7)=?你能先猜想它的结果吗?(2)对你猜想的结果,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3)你能用几种方法对正确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呢?(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那些思维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系列问题激起广大同学的兴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得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这正如郑毓信先生所说的一样:“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把想学得东西靠自己去建构,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作为新的教育思想,将会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起重大作用,将引导学生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的科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