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人”的皮鞋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jzs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传说:一位深居王宫的国王出宫体察民情,结果脚被乡间小路上的碎石子硌得又痛又麻,回到宫中后,他下令用牛皮铺在全国所有道路上,让老百姓走路不再受罪。众臣执行国王命令时才发现,即使把全国的牛都杀光,也不够铺全国一半路,于是向国王建议,改大张大张牛皮铺路为小片小片包脚,也可以令国民走路舒服。据说,这就是皮鞋的起源。
  如果传说可信,那么皮鞋的“母本”是牛,“父本”则应是政治了。由于皮鞋天生带有政治色彩,所以对政治人物所穿皮鞋的关注就多了起来,例如数年前乌克兰总理曾穿着鸵鸟皮制的昂贵皮鞋出访欧洲,被媒体批为“不合时宜”,原因很简单,一个穷国总理到富国去访问,穿的居然比富人还要奢侈,这不是欠骂吗?2006年海外媒体曾流传一张照片:穿着布鞋的中国总理与穿着皮鞋的中国农民合影。这样强烈反差的“潜台词”,是中国古代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颇得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数日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并肩谈话,人们注意到,市长双腿往座位后缩,好像要把双脚藏起来似的。进一步观察才发现,纽约市长穿着一双已经穿了十年的旧皮鞋,大概在穿着由高档设计师设计的名牌衣服的第一夫人面前觉得不好意思,无意识地做出了“遮丑”动作。
  现年68岁的布隆博格是《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的亿万富翁,其财富位列全球第23位。如此大富大贵之人,据说总共只有两双工作皮鞋,而且已经穿了整整十年。布隆博格平时两双皮鞋轮换穿,一旦鞋底磨破之后,并不丢掉,而是拿去修补一下。据布隆博格说,如果保养得好,再穿十年,应该没问题。
  作为美国第一大都市的市长,作为曾经角逐过美国总统宝座的政治人物,作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只要他有那么一点点普通人都会有的奢侈之心,就不会有一双皮鞋穿十年的故事。据说米歇尔在成为第一夫人前,一直穿廉价运动装,有“平价女王”之称,看起来朴素干练。成为第一夫人后,却变身为一个时尚达人,穿戴越来越奢华,光是几天海外旅游,就花掉了数十万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年5月,第一夫人脚蹬一双法国奢侈品牌鞋,跑到贫民窟搞慈善,被人们指责不合时宜。这次把节俭的人与奢侈的人合照在一起,难道是用纽约市长讽刺美国总统不成?
  全球富豪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向美国富翁倡议签署“日落条款”,承诺死后捐出至少一半以上的财产做慈善。这位舍不得为自己买双鞋或买杯饮料的纽约市长成为首批承诺签署“日落条款”的美国富翁。看来,这个富翁政治家的旧皮鞋内涵之多,令人无法想象。
  据官方公布的收入资料,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个人财富直线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其自传书卖得不错,挣得数百万美元的版税。大概是个人财富增加之因,才有把米歇尔置换成“奢侈女王”之果。不过,他在成为总统之前,曾有一段“皮鞋佳话”: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一直跟随采访奥巴马的美国《时代》周刊摄影记者卡莉·谢尔意外地拍到一张奥巴马穿破皮鞋的照片。是日,奥巴马刚刚结束在罗得岛的初选,一身疲惫地斜躺在座椅上看文件,双脚跷到桌子上。这时卡莉吃惊地发现,奥巴马的皮鞋底上已经磨出很对称的一双圆洞。卡莉迅速按下快门。其实,奥巴马不久前刚刚换过鞋底。为了拉选票,竞选者不知每天要跑多少路!看来,要想选上美国总统,功夫也得用在皮鞋上。
  不过,奥巴马不是第一个磨破鞋底的总统竞选人。早在1952年,竞选总统之位的伊利诺伊州州长艾德雷·斯蒂文斯被记者拍到一张鞋底磨出大洞的照片,第二年这张名为《艾德雷的鞋底》的新闻照片还获得了美国摄影大奖。不过,这张感动美国的照片并没有帮助艾德雷当选上总统,原因是艾德雷的对手是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对手太强了,再磨破几双鞋,估计也没用。
  最后我们来看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增高皮鞋”。据说,世界各地部有个矮的领导人滥用增高鞋的现象,不过做得像法国总统萨科齐那样不亦乐乎的倒很少见,因为很多矮个子领导人拔高身材多半是“悄悄地干活”,不会把身高秘密告诉别人,有的国家,领导人的身高甚至属国家最高机密。
  萨科齐的增高皮鞋,就是老老实实的高跟皮鞋,毫不掩饰,没有刻意蒙蔽他人耳目之嫌。有时没有穿高跟鞋,萨科齐也会踮起脚尖与人合影,实在没办法就直接在讲台前放个台阶,或直接把适合萨科齐身高的讲坛空运过去。政治因萨科齐的皮鞋又多了几个故事。
其他文献
巴基斯坦缺乏“决心”,阿富汗无疑缺乏“力量”——    7月7日,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印度驻阿大使馆围墙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辆载有炸弹的汽车爆炸,让现场顿时血流成河,数百名正在使馆外排队等候签证的老百姓,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残缺不全的尸体,被气浪抛得到处都是载有炸弹的汽车非但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甚至让勘察现场的阿富汗安全官员很长时间找不到里面遇难者的遗体后来,安全官员在附近一所民宅
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德雷克目睹油溪河
布什亲口画“红线”冲击力不可小觑;两岸关系互动中,美国还有不能让两岸过于接近的另一条“红线”,绝不是“旁观者”布什离任前,对台军售是看点    马英九上台后,台湾问题进入新阶段,随着两岸关系开始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对台政策也在基本政策框架内进行调适    布什明言对台政策“红线”    7月30日,即将出访韩国泰国并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布什总统在白宫接受媒体联合采访,为亚洲之行吹风也许是由于中国是
从卢武铉自杀到举行国葬的七天里,虽然朝鲜半岛又发生了很多大事,如朝鲜核试验、发射导弹等,但最牵动韩国人心的还是与卢武铉相关的新闻,电视和互联网上滚动的都是故人的照片、业绩和政治抱负。七天时间里,有超过100万的民众去卢武铉的故乡峰下村祭奠。到全国300多个灵棚里焚香祭奠的韩国人也超过了400万。举行国葬的5月29日,整个韩国都沉浸在悲痛中。运送故人灵柩的车队清晨离开了他的故乡峰下村,在韩国古代王宫
起伏动荡,“独立”曲余音绕梁,但背景音乐已远去……    2008年伊始,时隐时现的科索沃独立问题再次浮到国际政治的台面上来,一首以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较量大国间搏弈为主旋律的进行曲又奏响了科索沃的阿族人说他们已与西方达成一致,很快会从塞尔维亚分离出来独立成国,塞尔维亚则表示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俄罗斯宣布不会赞同科索沃单方面独立,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则高调支持各方观点如此对立,科索沃独立的前景
30年了,我们感觉很好。多少年来这是我们感觉最好的几年。但是,在享受洗浴、绿地和肉类食品时,很少中国人会想到,我们生活水平的每一寸提高都在危机我们子孙的生命。这话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而水资源却只占世界的7%。我们有限的水资源又因为不断恶化的水污染和迅速增加的水使用量而更加告缺。不会有人知道,水资源专家在疾呼,我们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的水源,90%以上已经被生活和工业垃圾所污
政治如戏,戏如人生。英国新首相布朗和法国新总统萨科齐就任快满一周年了,双双遭受着民意支持率日日见跌的痛楚,有什么好方法重新唤醒国民的热情?布朗和萨科齐透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恍然发现因前任布莱尔和希拉克不和而冷漠了双边关系。说来也怪,布莱尔是令英国家庭妇女痴迷得哭喊“我的布莱尔”的这样一位有着健美运动员身材的政治明星,而希拉克则因最能代表法兰西高卢人帅气一面的高大身材和娴熟外交才能而令后人无
赖斯、鲍威尔、奥尔布赖特,近些年这些风头颇健的美国国务卿没少吸引世人的眼球。如今,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被候任总统奥巴马提名为国务卿,成为外交掌门人,国务卿这一角色又被媒体热议起来。  美国国务卿是国务院的行政首长,而国务院几乎与美利坚合众国同时诞生。不过,当时的国务院和国务卿主要忙国内的事,后来随着美国的外交活动日益增多,国务院才真正转向外交,对内则仅仅保留了保管国玺和接受总统和副总统辞呈等极少量内政
9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点,CNN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总统布什的身影他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他的减员计划按照布什的承诺,他准备在圣诞节前从伊拉克撤回5700人;到明年7月前,撤军总人数将逼近3万当前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人数有约16.9万人,准备撤回的3万人不到这个数字的18%布什说:“我们越成功,就可以有越多的美国士兵回家”  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人数忽上忽下:2003年11月,驻伊美军13万人
哈马斯为什么频频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他们不知道自己不是以色列的对手吗?他们没有料到以色列会对他们采取行动吗?遭到打击后,哈马斯的有生力量是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如今还有实力继续战斗吗?它会改变策略吗?阿巴斯都做了些什么,他内心是窃喜还是尴尬?    本想不再被国际社会孤立  自从2007年6月哈马斯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流法塔赫赶出加沙后,全世界支持巴勒斯坦民族事业的人,就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