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布什亲口画“红线”冲击力不可小觑;两岸关系互动中,美国还有不能让两岸过于接近的另一条“红线”,绝不是“旁观者”布什离任前,对台军售是看点 马英九上台后,台湾问题进入新阶段,随着两岸关系开始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对台政策也在基本政策框架内进行调适 布什明言对台政策“红线” 7月30日,即将出访韩国泰国并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布什总统在白宫接受媒体联合采访,为亚洲之行吹风也许是由于中国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什亲口画“红线”冲击力不可小觑;两岸关系互动中,美国还有不能让两岸过于接近的另一条“红线”,绝不是“旁观者”
其他文献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建国后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推动建立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学院和世界知识出版社。 我曾提出过一个看法,认为建国后从思想上来说有两条外交路线,一条自然以毛主席为代表,另一条就是张闻天的思想。周总理思想上接近张闻天,但实际执行的是毛泽东路线。这里先只简单谈点这时期张闻天与周恩来、陈毅关系中的一些情况。张闻
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皮克最近放出话来:中国未来将在世界衍生品市场上成为重要角色。如果从风险角度来解读,或许就意味着中国可能将处于下一次危机的“浪尖”上。 自由经济推崇的是以最少的监管来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出了问题就让市场自行分配风险,消解风险。当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发展到一个极为复杂的阶段时,风险大量累积,市场根本承担不起,最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加以释放。既然“最少的监
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提出“活路外交”,马英九背后有一个深谙两岸与对外事务的智囊团。 马英九执政一年多来全力推行“活路外交”政策,今年联大开会前夕又首次表示未安排其“邦交国”在联大提出台“入联”提案,展现出马英九处理两岸及对外事务的务实思维。在岛内,“外交”与两岸政策向来高度关联,甚为敏感。在马英九这些决策的背后,有一个深谙两岸与对外事务的政策智囊团。 核心策士苏起 根据台湾地区的法律规
第19期《世界知识》的“文化播报”栏目中,有《美国的革命书店》一则短讯,提到“革命书店”“由美国共产党及其支持者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 据笔者了解,在美国不少地方存在的“革命书店”,其开设者并非“美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the United States 0f America),而是“美国革命共产党”(RevolutionaryCommunist Party Of
2009年元旦,是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与发展也有30年之久尽管两岸经贸关系还未实现正常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台湾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且在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将更加重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虽然不能说是挽救台湾经济的“万灵丹”,但无疑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依托与希望 大陆是台湾经济的 重要拉动力量 两岸经
“在爱和恨之前,先了解。”《岩松看日本》还没来得及看完,温柔的空姐就在广播中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四个小时不到,东京就在眼前了。 两年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时,中日两国签订了关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的备忘录,提出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每年实现总人数4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互访。金秋十月,应日本政府的邀请,2009年第二批中国青年代表团在中国共青团中央的带领下,于10
[印]桑贾亚·巴鲁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4月版 我对印度的外交政策和印度经济发展的战略含义所做的经济分析也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考虑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印度突出的经济表现成为一个区分点,这在印度独立后是第一次。我认为,为了争夺卡尔吉尔,巴基斯坦要比印度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1998年以后,巴基斯坦的经济就一直呈失控状态,直到2001年后,由于9.11事件才出现好转。巴基斯坦未能从
新年伊始,应《世界知识》之邀,我荣幸出任这一“丁立圆桌”专栏的主持人,约请上海学者们在此表达他们对国际形势或世界万象的见解。上海和北京并称为我国大陆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两地聚集着我国最多的国际问题学者和专家。在我工作的复旦大学,在学校的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就汇集着大批优秀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和当代国际事务分析家,尤其是集中了许多富有才气和灵气的青年才俊。 请复旦和上海其他单位的学者
巴基斯坦缺乏“决心”,阿富汗无疑缺乏“力量”—— 7月7日,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印度驻阿大使馆围墙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辆载有炸弹的汽车爆炸,让现场顿时血流成河,数百名正在使馆外排队等候签证的老百姓,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残缺不全的尸体,被气浪抛得到处都是载有炸弹的汽车非但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甚至让勘察现场的阿富汗安全官员很长时间找不到里面遇难者的遗体后来,安全官员在附近一所民宅
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德雷克目睹油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