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及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同时,要在科学设置专业、优化办学模式上下功夫,形成一批高、中职特色专业。只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在促进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还是把“上大学”作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首选,并不看重职业教育。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对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支持不够。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农民工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
(二)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相对缓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实训设施设备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致使专业设置受到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地的技工院校,长期处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夹缝之中,生源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迟迟不能纳入正式招生计划,生源质量大打“折扣”,经费不足问题更为严重,政策支持和保障上一直被“冷落”。
(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管理机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不足。我省职业院校管理多头、分散,而且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二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三是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编制过紧。尤其“双师型”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四是生源不足,限制了发展规模。每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后,剩下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生源数量很少。
(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彻底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不够,实训时间偏少。在服务地方方面,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产教脱钩问题较突出,存在一边喊就业难,另一边却喊招工难的现象。
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二者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从而减少了费用并强化了学习的目的性。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要着力提高认识。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识,从建设工业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职业教育,并加以推动。二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发展目标任务,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有关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三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保持职教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统辖全省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既明确分工,又加强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职业教育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大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加快高职和中职园区建设,以重点学校为龙头推动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彻底改变我省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点多面广、分散弱小、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现状。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技工院校的政策支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一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需求环境。严格规范用工,坚决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实行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在企业、行业推行员工技术等级工资制度。二要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合格毕业生。三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四要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创新职前职后培训体制。推行政府采购制,定期组织城乡困难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督促企业开展在岗职工的教育培训。五要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四)进一步加快教改,提升内涵。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科学设置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训。二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全省分期分批建设若干个区域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三要大力实施职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四要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建立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人事管理办法,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岗位制和分配绩效制。五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鼓励企校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加强高中后一年制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行“订单式”、“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习者个人的需要。
“人”以稀为贵。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价格杠杆的倾斜已经反映了我省当前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稀缺。职业教育被誉为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必须承担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观念上的不认同、资金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难题,还在阻碍着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有效服务能力。
一、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还是把“上大学”作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首选,并不看重职业教育。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对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支持不够。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农民工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
(二)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相对缓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实训设施设备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致使专业设置受到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地的技工院校,长期处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夹缝之中,生源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迟迟不能纳入正式招生计划,生源质量大打“折扣”,经费不足问题更为严重,政策支持和保障上一直被“冷落”。
(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管理机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不足。我省职业院校管理多头、分散,而且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二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三是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编制过紧。尤其“双师型”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四是生源不足,限制了发展规模。每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后,剩下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生源数量很少。
(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彻底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不够,实训时间偏少。在服务地方方面,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产教脱钩问题较突出,存在一边喊就业难,另一边却喊招工难的现象。
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二者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从而减少了费用并强化了学习的目的性。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要着力提高认识。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识,从建设工业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职业教育,并加以推动。二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发展目标任务,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有关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三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保持职教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统辖全省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既明确分工,又加强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职业教育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大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加快高职和中职园区建设,以重点学校为龙头推动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彻底改变我省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点多面广、分散弱小、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现状。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技工院校的政策支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一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需求环境。严格规范用工,坚决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实行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在企业、行业推行员工技术等级工资制度。二要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合格毕业生。三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四要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创新职前职后培训体制。推行政府采购制,定期组织城乡困难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督促企业开展在岗职工的教育培训。五要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四)进一步加快教改,提升内涵。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科学设置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训。二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全省分期分批建设若干个区域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三要大力实施职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四要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建立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人事管理办法,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岗位制和分配绩效制。五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鼓励企校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加强高中后一年制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行“订单式”、“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习者个人的需要。
“人”以稀为贵。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价格杠杆的倾斜已经反映了我省当前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稀缺。职业教育被誉为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必须承担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观念上的不认同、资金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难题,还在阻碍着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有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