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吃苦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l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用“能吃苦”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苦”当然不是它的本意。苦的本意是一种味道,一种令人不愉悦的味道。进化学家认为,人类对苦味的感知是一种保护机制。因为自然界中苦的那些物质,比如植物中的生物碱,往往是有毒的。对苦味敏感的人,就更容易发现有毒的食物,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1931年,一位名叫福克斯(Fox)的化学家报道了一项发现:同样的苦味物质苯硫脲(PTC),有大约28%的人尝不到苦味,有65%的人能尝出。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比例跟人种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汉族人中尝不出苯硫脲苦味的人只有百分之几,而某些少数民族的人中则高达百分之几十。
  PTC因此成了研究苦味与遗传的一个工具。后来发现另一种叫做“丙硫氧嘧啶(PROP)”的物质,更适合作为工具。人们对它的敏感情况跟PTC不同,大约有25%的人尝不出它的苦味,50%的觉得一般苦,而另外25%的人则感觉“非常苦”。感觉非常苦的这部分人,被称为“超级品尝者”。而尝不出苦味的那部分人,可以称为“苦盲”。
  不过味道是很复杂的现象,不仅跟身体结构有关---而这一般是由遗传决定的,还跟后天的培养以及文化传统有关。超级品尝者是根据对PROP的敏感性来确定的,但PROP只是众多苦味物质中的一种。尝不出PROP苦味的“苦盲”,对其他苦味物质并不见得也“盲”---这也就可以解释,虽然平均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苦盲”,但却几乎没有听说过谁不知道苦是什么味道。
  在远古的时候,祖先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舌头来确定食物是否安全,超级品尝者当然就有了不小的生存优势。到了今天,人类对食物安全性的评估已经有了许多精确而非常可靠的工具,用舌头来尝味道从而估计毒性,就很原始且可靠性很低了。作为一个超级品尝者,还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吗?
  超级品尝者对其他味道的敏感性没有充分确定的规律,但这些人确实可能对其他味道更加敏感。对于那些限制摄入有利健康的食物成分,如果超级品尝能力使得人们更容易满足,那么就不需要摄入那么多的量,却依然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比如酒味、咸味、甜味等等,如果在较少的摄入量下产生了同样的感官享受,无疑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健康不得不牺牲一些美味,而超级品尝者在他们敏感的美味上,做出的牺牲也就要小一些。
  左右逢源的事情当然是很少的。超级品尝者的敏感,也可能会使他们对于口味更加挑剔。比如他们中不少人对辣味更敏感,大概就难以享受川菜湘菜的精华。还有很多天然的食物,比如豆类、茶、咖啡、橄榄等等,含有一些苦味物质。它们的苦味对普通人或者味盲们没有多大的困扰,而超级品尝者们却可能因为自己的敏感而无福消受,失去了不少舌尖上的乐趣。
  降低或者去除食物中的苦味是现代食品技术中的一大挑战。小朋友吃苦的药,妈妈们可能会用糖水来送服。在日常语言中,苦的反义词是甜,人们也会有“加糖可以去除苦味”的错觉。实际上,人类感受苦味和甜味的受体并不相同,苦味物质和甜味物质可以共存在一起,甜味也不能真正地“中和”苦味。
  我们觉得加糖之后不那么苦了,是因为强烈的甜味把大脑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从而忽视了苦味。这就像小声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人大声喧哗,我们听到的就是喧哗的声音。如果仔细听,那窃窃私语的声音依然存在。那些经过培训的专业品尝师,就能够不受糖的干扰而品尝出苦味。
  通过加入其他的味道,来“掩盖”苦味等不受人待见的味道,一直是食品厂家的秘笈。对于苦味,釜底抽薪的思路是:从食物中分离纯化找到苦味物质,然后通过细胞生物学技术识别出舌头上对这些苦味物质的受体,再找到安全可食用、能与受体结合、却不产生苦味信号的物质,加到食物中去“阻击”苦味。这种思路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不过距离实用,还有比较远的路要走。
  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用蛋白质的研发工作,通俗点说,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做饭”。
其他文献
刚到村口,远远就望到了叔叔。尽管三年没见,但我还是能一眼认出那个劳苦了一生的身影,那是叔叔。  我一到家门口,他就堵在那儿,腼腆地给我介绍去年刚起的新房,叫我不要进错了门。我站定了,望着那栋崭新的3层小楼,跟对面的破败的老院子和瘦小佝偻的叔叔相比,显得那么意气风发。  我的老家三海村位于鹤壁市淇县中心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早在十几年前,城市化进程就开进了三海村,每人头名下的2分薄地以6000块
2012年元月第一个周末,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靠近角落的一张桌子前,倪萍独自面墙而坐。深色的外衣,黑色方巾,头发随意挽在后面,有些凌乱。如果不走到正对面,几乎很难认出,她就是全国人民曾经都非常熟悉的央视主持人倪萍。  采访开始,她语速飞快,思维跳跃,标准的普通话中,带着山东方言中特有的生动,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谈自己的读书故事。  我是精神饥渴  望东方周刊》:你平时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倪萍:我
21世纪前10年西部十二省市经济发展令人瞩目:2000年GDP为1. 71万亿,2010年GDP为8.14万亿;相应地,人均GDP也由4795元提高到2. 26万元。其中,四川、内蒙古和陕西的增长翻番更是明显,依现值核算分别由2000年的3928亿、1539亿和1804亿增加到2010年的1.72万亿、1.17万亿和1. 01万亿。  梳理西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和结果,能否探索一条未来发展方式转变
近日,一则标题为“俄罗斯公民永久享受免费医疗”的消息在微博里迅速传播,引起不少媒体的官方微博转载并扩散,甚至有微博以《俄罗斯付费医疗宣告结束,公民永久享受免费医疗》为标题称免费医疗服务为普京政府的成就。  这条信息的源头是10月6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上的一篇报道,文章称:“俄罗斯卫生部长在全俄医疗媒体论坛上援引宪法规定,宣布保证俄罗斯公民在俄罗斯联邦所有政府和市政机构免费享受医疗服务。卫生
美联储最近发布公告称,为支持经济强劲复苏和确保通胀符合目标,美联储将推行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  这个被称为QE3的政策,与前两次数量宽松政策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购买资产对象发生了调整。美联储新一轮的资产购买主要集中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不是像上一轮数量宽松政策那样集中购买长期国债。  这个变化,说明QE3给予了房地产市场更多关注,同时也说明对美元国债市场的需求比较旺盛。  QE3政策出台以后,国际市
从春节开始,我们一大家子就开始筹备我今年7月的婚礼。更开心的是,婚礼前半个月,老家一位亲戚为了祝贺我们的婚礼,给我定制了一批外省品牌的婚宴用酒,每个酒盒上都有精心制作的我和老公的婚纱照片。  然而,谁曾想,就是这酒却成了我们心里的疙瘩。  我的家乡在山东荷泽市某县,我和老公都在北京工作,为了考虑双方老人的感受,我们将主婚礼设在了老家的县政府招待所。婚礼前几天,母亲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你们家
在今天的中国,水利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已经成了天然的“敌人”。2013年有关“长江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再次引发了这种对峙。  长江,作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而对长江的开发也在近年达到高峰---除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它还直接体现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级开发问题上。  《瞭望东方周刊》日前就长江生态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他是目前中国资历最
对朱文连来说,刚过去的2008年是他经历中最离奇的一年,他如此总结:被骗走3000万元,差点背上贩毒的罪名,背负着这些苦痛,却还要被人讥笑为傻子。  “他们把我逼到绝路了。”朱文连说。作为浙江丽水单旭波和吕伟强集资案最大的受害人,朱文连经过几个月的反思后,决定向《瞭望东方周刊》抖出黑幕。    “案子并不大”    2008年7月,本刊曾以《丽水非法集资案解析》,报道了这起由市政协主席的司机和市工
平均超过2%的高费率已在国内基金业顽固维持了整整15年。  无论牛市抑或熊市,数千万基民以2倍以上的国际场平均费率,日复一日地为基金公司、银行等维持高额利润作出巨大贡献。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与基金业应把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要求背道而驰。  僵化、落后的基金费率难以为继,浮动费率基金应运而生。2013年5月底以来,富国目标收益一年期纯债基金、诺安稳固收益一年期定期债基、中欧成长优选混合、方正互
一份美资撤离中国的报告,触到了那根原本紧绷的中国经济琴弦,弹出脆利的声响。“世界工厂”走向何方?    在“世界工厂”珠三角,一边是一些中小企业成本加大、融资艰难,经营困境甚于2008年;一边是政府想方设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每个环节的波动,都是对企业和政府的考验。  伴随着“倒闭潮”和“跑路潮”的传闻,一个关于“中国制造”正在变贵、美资撤离中国的报告,发出了“外资回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