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从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多层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小班分层教学的做法和实践,阐述了开展创造性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环节,面向第一个学生,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班化;分层教学;个体差异;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应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需求。随着教育资源的逐步充裕,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热点。要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必须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尝试分层教学,主要是实施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多层评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顶层设计,发挥主导性作用
1、以教材为中心,广泛结合社会生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能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收集生活中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信息,把它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在物态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穿插讲授人工降雨的方法、舞台制造“云雾”的方法、火箭发射时“白气”的形成原因、雾凇形成的原因等有关生活、社会知识,并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拓展学生知识面。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开发利用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物理教学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要考虑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同时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启发、点拨才能学会的,哪些是学生未知但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怎样的问题设计达到有效启发、点拨,通过怎样的组织怎样的合作才能达到探究效果。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高效学习。如在“透镜”教学中,对于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两透镜的结构、利用两透镜看远处、近处物体,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透镜的不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会学”为宗旨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如在新授超声波、次声波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自己总结超声波、次声波的的特点及应用,教师进行适当补充,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如我在电功率习题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编一条求电功率的计算题。第一组必须用公式P=U2/R,第二组必须用公式P=I2R,第三组必须用公式P=UI。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自编并出示题目找其他同学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提高,再引导学生总结解此题后的发现:在P、U、I、R之间,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其它的量。从而总结出P、U、I、R四个电学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使电功、电功率的计算有规律可循。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学。
二、分层实施,体现个体性差异
“小班化教育”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物理教学更应该利用好学科优势,通过分层教学实施面向每一个的教育。
1、班级学生分组设座。为了建构富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及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对班级学生的课堂座位进行调整,在学生自愿基础上,结合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课堂学生按“U”字型分组坐,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小组学习或个别化教学,并实施分層要求,每组选出小组长,组长负责督促、协助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并按要求给组员打分。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实施条件。
2、教学目标分层设定。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的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尽量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在“热量计算”教学中,一般学生只要能运用公式O=cm△t进行热量、质量、温度的的简单计算,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能对达到热平衡时的初温、末温问题进行计算。课堂提问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设计有针对性他们有能力答出的提问,例如,课前复习的简单概念,课中观察的物理现象、课堂小结等。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合作学习、分层要求的机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检测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及时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随时处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3、作业部署分层设计。小班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因才施教,才能使学生们在分层作业的天地中看到进步,自我激励,得到成功。物理分层作业的主要着眼点为课后书面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设计一定量的作业,使作业练习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书面作业要多样化,分层次,有必做的,有选做的。如“机械效率计算”的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布置两题直接利用公式η=Gh/Fs进行机械效率计算,两题沿水平方向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要求每人前两题必做,后两题选做。要求选做作业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分层作业进行自主选择,选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作业。刚开始进行作业选择时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选择,对于能力高的孩子选择了难度低的作业,就要给予温馨提示:对于能力低的孩子选择难度大的作业,则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并适当给予辅导。
三、多层评价,实现全面性提升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
为了真实地了解物理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促使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我在物理课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每节课每个学生都给出评价并公布,评价的方面有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发言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课堂最后5分钟的反馈测试,另外,根据课外作业完成情况,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科学全面评价,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我还设定了小组的评分细则,每节课、每次测验都要对小组给出评价,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好的小组给以奖励。这样全面科学的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兴奋度和自信心,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美)Barbara L.McCombs,伍新春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沈雪林,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4)
[4]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关键词:小班化;分层教学;个体差异;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应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需求。随着教育资源的逐步充裕,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热点。要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必须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尝试分层教学,主要是实施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多层评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顶层设计,发挥主导性作用
1、以教材为中心,广泛结合社会生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能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收集生活中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信息,把它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在物态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穿插讲授人工降雨的方法、舞台制造“云雾”的方法、火箭发射时“白气”的形成原因、雾凇形成的原因等有关生活、社会知识,并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拓展学生知识面。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开发利用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物理教学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要考虑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同时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启发、点拨才能学会的,哪些是学生未知但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怎样的问题设计达到有效启发、点拨,通过怎样的组织怎样的合作才能达到探究效果。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高效学习。如在“透镜”教学中,对于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两透镜的结构、利用两透镜看远处、近处物体,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透镜的不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会学”为宗旨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如在新授超声波、次声波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自己总结超声波、次声波的的特点及应用,教师进行适当补充,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如我在电功率习题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编一条求电功率的计算题。第一组必须用公式P=U2/R,第二组必须用公式P=I2R,第三组必须用公式P=UI。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自编并出示题目找其他同学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提高,再引导学生总结解此题后的发现:在P、U、I、R之间,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其它的量。从而总结出P、U、I、R四个电学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使电功、电功率的计算有规律可循。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学。
二、分层实施,体现个体性差异
“小班化教育”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物理教学更应该利用好学科优势,通过分层教学实施面向每一个的教育。
1、班级学生分组设座。为了建构富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及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对班级学生的课堂座位进行调整,在学生自愿基础上,结合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课堂学生按“U”字型分组坐,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小组学习或个别化教学,并实施分層要求,每组选出小组长,组长负责督促、协助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并按要求给组员打分。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实施条件。
2、教学目标分层设定。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的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尽量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在“热量计算”教学中,一般学生只要能运用公式O=cm△t进行热量、质量、温度的的简单计算,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能对达到热平衡时的初温、末温问题进行计算。课堂提问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设计有针对性他们有能力答出的提问,例如,课前复习的简单概念,课中观察的物理现象、课堂小结等。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合作学习、分层要求的机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检测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及时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随时处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3、作业部署分层设计。小班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因才施教,才能使学生们在分层作业的天地中看到进步,自我激励,得到成功。物理分层作业的主要着眼点为课后书面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设计一定量的作业,使作业练习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书面作业要多样化,分层次,有必做的,有选做的。如“机械效率计算”的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布置两题直接利用公式η=Gh/Fs进行机械效率计算,两题沿水平方向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要求每人前两题必做,后两题选做。要求选做作业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分层作业进行自主选择,选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作业。刚开始进行作业选择时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选择,对于能力高的孩子选择了难度低的作业,就要给予温馨提示:对于能力低的孩子选择难度大的作业,则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并适当给予辅导。
三、多层评价,实现全面性提升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
为了真实地了解物理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促使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我在物理课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每节课每个学生都给出评价并公布,评价的方面有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发言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课堂最后5分钟的反馈测试,另外,根据课外作业完成情况,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科学全面评价,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我还设定了小组的评分细则,每节课、每次测验都要对小组给出评价,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好的小组给以奖励。这样全面科学的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兴奋度和自信心,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美)Barbara L.McCombs,伍新春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沈雪林,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4)
[4]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