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一个形正音美的对联世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缘起——从“上联vs下联”中明确方向
  新学期伊始,学生捧着一副对联找我评理:“老师,您说这究竟是上联,还是下联?”我接过春联一读,问他们怎么看。他们说法不一,都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是上联的就是上联,觉得是下联的就是下联。我感慨万千。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了一块值得我和学生一起深入探寻的语文新天地。
  学生们在四年级上学期便学过《春联》一课,已经了解了春联对仗的特点,但课文对音韵方面的介绍却比较模糊。虽然学过课文,但如何区分上下联,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个问题恰好反映了我们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也恰好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延续《春联》的学习,我便开始了“对联对对对微课程”的研发与思考。
  二、目标定位——在积累、赏析、运用中提升素养
  对联也叫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这朵奇葩相较于唐诗、宋词、元曲,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陈书良教授在《楹联之美》一书中说“对联兼备了赋、骈文、诗词曲等文学形式的某些优点和特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对联可长可短,可浅可深,可庄可谐,可雅可俗……赢得了历代各个社会阶层人士的青睐,以至今天仍在广泛流传和应用”。春节期间,从各家各户到春晚舞台,从商家店铺到庙宇门楼,对联无处不在。即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不由自主地引用着对联。采撷这朵传统文化园中的奇葩,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扬,是积淀文化底蘊、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于是,根据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鉴于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为“对联对对对微课程”确定了以下目标:
  1. 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特点,在练习对对联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启语言运用的智慧。
  2. 通过阅读书籍、生活实践等方式广泛搜集各种对联,读读背背,积淀文化底蕴。
  3.赏析、品评对联,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对联、编创对联的习惯,传承经典文化,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课程架构——以好玩为媒,以生活为介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可见,对对子有诸多好处。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不自觉地广泛运用着,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运用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像“春华秋实”“桃红柳绿”“千山万水”之类的文字,我们使用它并非因为它的形式之美或音韵之美,只是用惯了而已。广泛使用却不谙其中的妙处,这是十分可惜的,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反而会闹出笑话。如今,重拾这一经典文化,在架构课程内容时,就必须以激发兴趣为先,并兼顾课程落地生根,发挥属对的最大用处。于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从“听故事、搜名联、对对子”等形式入手,安排了以下内容(见表1)。
  四、课程实施——在日常中学习,在活动中淬炼
  对联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因此,对联课程的实施也应与这一特点相契合。既要在课堂上正统地学,也要到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使学生自在地徜徉在对联的世界里,使对联艺术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活动一:亲近大课堂,品析名对联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领。于是,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课,我们便按照计划开始课程学习。上半学期的课程分为“对联故事”和“对联积累背诵”两部分。教师首先讲述一个类别的对联故事,在与学生集体品评赏析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对联的故事,使学生在故事的交流中学习对联。然后,进行对联的背诵。第二堂课学习,我们安排了背诵大比拼,进而强化对联的积累。下半学期主要学习写对联的技法,并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尝试对对联练习。
  活动二:课前三分钟,“对联”我来讲
  学习对联如果仅限于课堂的40分钟,那么,就无法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学生也就无法真正走入这片充满形式之美与音韵之美的语文天地中。于是,我们充分挖掘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与习惯。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学生按学号轮流先将自己搜集的对联写在小黑板上,然后领大家读,给大家讲解意思,最后大家摘录在各自的本子上。日积月累,既推动了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学生的胆子更大了,仪态也越来越大方了,可谓一举多得。
  活动三:拥抱新生活,积累活对联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天地,是拓展语文积累、加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对联学习更要走到生活中去。在课程架构中,我们安排了两次课外活动。一次是到街上、宅院、旅游景点等各个地方发现对联、摘抄对联、积累对联。另一次是到课外书中寻觅对联,背诵积累。通过活动,学生处处感受到了对联的存在,感受到了特定场合、特殊语境中对联的妙处。通过文字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加深了对对联的理解。
  活动四:“对联”达人秀,我的大舞台
  “对联达人秀”是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舞台表演。表演活动起到了活动总结、评价、表彰、推动的作用。在舞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 成语对联擂台赛——每学期设一次擂台赛,学生通过课外成语的积累,找出构成对仗的成语,并打擂台赛,最后获胜者为擂主,颁发奖状。
  2. 最优对联讲解员——每学期评出“课前三分钟讲解”的最佳小老师5名,颁发荣誉证书。
  3. 书画对联——具有书画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书画的形式来展示对联故事、对联内容,每期从参赛作品中评出一等奖。
  4. 我是对联王——对联王的评选分两类。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积累摘抄本,积累最多的、背出最多的2人为对联王;通过日常观察、民主推荐、投票选举等评选出运用对联最多的2人为对联王。
  通过长期、坚持的学习,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有一周没有对联课,也经常有学生找到我,兴奋地给我讲他读到的有意思的对联故事,或者拿他读到的对联来考我。更让人欣喜的是,对对子成了学生茶余饭后的游戏活动之一。如阴雨天,他们会出“惊天雷,牛毛雨”的对子;看到有人上课心不在焉,他们就对“课上瞌睡,作业受罪”。虽然学生还只停留在三、四字的对子层面上,质量也不算上乘,但这股浓郁的学习氛围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向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迈出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铺开使用,有两个关键词持续成为热点,一个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是“大单元教学”。这两者将与统编本教材一起,引领今后语文教学与教研的新方向。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  统编本教材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三个“基于”:  (一)统编本教材单元设计基于统整架构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统编本教材,体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整,从教材编写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2题为:  下面这些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鹿 麝 金 鉴 高 敲 音 章  黑 默 衣 装 辛 辣 鱼 鲁  这一组部首训练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字源部首和检字部首。可从其中抽取三个字来说。第一个字,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将敲字归入攴部。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将敲字归入高部。《新编学生字
一、起源:学生习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记者:彭老师,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时,您发现小学生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从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诊断出了习作教学的哪些弊端?  彭辉鳌:我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已经15年了,一直根植于小学语文教研这块沃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参与评审或批阅小学生作文3000余篇,对评审或批阅的小学生作文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选材俗套
第一次读到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蜗牛》,就欢喜得不行。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  1.借助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营造情境,能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通过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通过二次习作,能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精选典型事例,搭建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及其特点,如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等,并在课前完成“人物采访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读完《母鸡》,发现老舍之所以对母鸡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一向讨厌到最后不敢再讨厌,都是因为母鸡成为鸡母亲这一角色后的
冰心的《肥皂泡》一文收在了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里。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玩肥皂泡的情形。作者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又通过“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等词语,表现了肥皂泡的别样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
关于古诗词教学,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序言中说:“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我以为,吴老这四条“规矩”已经道尽了古典诗词鉴赏几乎所有的秘密。吴老在《学诗琐忆》一文中也强调:“作诗要从生活出发,我们读诗也要从生活出发,应该揆情度理。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