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早已看穿一切:这些历史名人竟都是“猫奴”

来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x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电影《妖猫传》热映。电影中,一只神秘的“黑猫”成为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很多人会问,唐代宫廷中真的养猫吗?古人们又是何时开始养猫的?
  1.汉代养“狸”捕鼠更普遍
  作为如今人们喜欢的宠物,猫的驯养历史要比狗的驯养历史晚得多。一部分学者根据《礼记》、《诗经》等文献资料有关猫的记载,认为中国养猫的历史为两千多年。另一部分学者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土的猫类动物遗骸,提出中国的家猫饲养在四千多年以前便已开始。
  猫的本字是“貓”,《大雅·韩奕》中提到:“有熊有罴,有貓有虎。”汉代注释《毛传》说:“貓似虎而浅毛者”,南宋朱熹《诗集传》接受此说,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貓即今俗称山猫者。”《礼记·郊特牲》中有:“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貓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由此可见,《诗经》和《礼记》中出现的“貓”,说的都是山猫或者说野生的猫,而不是家猫。
  在古代的大蜡礼中,奉猫为神,原因是猫食田鼠,去苗之害,对农业生产有贡献。只不过,大蜡礼中被奉为神的“猫”不是今天的家猫,当时称之为“狸”。
  狸捕鼠,在战国时期便有记载。如《韩非子·扬权篇》说:“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载:“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这些记载说明以狸捕鼠在当时很常见。
  到了汉代,关于“狸”的记载更多,提及的同样也多是捕鼠的功能。《淮南子》中多次引述。如“譬犹雀之见鹯,而鼠之遇狸也。”(《主术训》)
  西汉的刘向在《说苑》中也谈到以狸捕鼠:“骐骥碌骈,倚衡负轭而趋,一日千里,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钱之狸。”狸用百钱即可在市上购得,可见养狸并用以捕鼠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那么这个狸与后来的家猫是同一种动物吗?一部分学者认为狸与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唐宋时期,猫和狸的称谓是并存的,唐宋时还称猫为“狸奴”,如宋代黄山谷《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去,倒箧翻床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狸奴”是人们对猫的一种爱称,表示可通人意,供人驱使的意思。
  但也有另一些学者认为狸与猫有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狸为野猫……狸有数种:大小如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而圆头大尾者为猫狸,善窃鸡鸭,其气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躯虎,而尖头方口者为虎狸,善食虫鼠果实,其肉不臭,可食;似虎狸而尾有黑白钱文相间者,为九节狸,皮可供裘领,宋史安陆州贡野猫、花猫,即此两种也。有文如豹,而作麝香气者为香狸,即灵猫也。”而对于猫的解释则是这样:“捕鼠小兽也,处处畜之”。
  明末张自烈编《正字通》中更明确指出:“家猫为猫,野猫为狸。”
  近人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指出,狸与猫性情不同,前者凶狠,后者温驯。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两者性情不同,这也是汉代逐渐废狸而养猫的原因。
  到了北魏,民间也开始驯养猫,不过其用途还是多用于抓老鼠。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屋,预前数日著猫,塞鼠窟,泥壁,令净扫地。”
  不管猫与狸所指是不是同一种动物,这一时期,驯养它们的主要目的还是用于捕鼠,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家猫。从唐宋开始,较为普遍地出现了驯养的家猫,最关键的是,这些猫不再主要用于捕鼠,而是成为了与当今颇为类似的“宠物”。
  2.唐宋以貓入诗画
  隋唐时期,驯养的家猫开始频繁见诸于文献记载以及诗文中,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中有这样的记载,荆州长史薛季昶,有天夜里梦见一只猫伏卧于堂限上,而且猫的头向外。薛季昶第二天就问擅长占卜的张猷,张猷告诉他,猫本来是“爪牙”的意思,而伏在堂限上,表示要负责“阃(kǔn)外之事”(城郭外的事情,表示军事重任),因此,“君必知军马之要”。果然,没过多久,薛季昶便“除桂州都督岭南招讨使”。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写下了“鸳鸯瓦上狸奴睡”的诗句,这说明在唐代,猫广泛生活于家庭之中。
  在这一时期的画中,也开始出现猫的形象,比如《唐人宫乐图》中,在宫女围坐着的木桌下,就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唐代善画猫的画家有刁光胤、何尊师等人。《唐朝名画录》中还有“卢弁,善画猫儿”的记载。
  不过,隋唐时期,随着宫内猫的广泛驯养,围绕猫,也出现了众多灵异故事。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的《隋书·外戚传》,就讲述了一个“猫鬼”的故事。隋文帝杨坚的大舅哥独孤陁领养了一个猫鬼。一次,独孤陁要喝酒,府中缺钱,独孤陁就让猫鬼去权臣杨素的家中偷钱。得手之后,独孤陁胃口大增,又指使猫鬼进入皇宫,希望猫鬼附在做皇后的妹妹身上,以便给予自己赏赐。
  被猫鬼侵扰之后,皇后与杨素的妻子同时病倒了,前来治病的太医认定二人所得疾病皆是猫鬼所害,文帝听闻后大惊,催促大理寺官员追查,之后,猫鬼的操纵者被缉拿归案。独孤陁猫鬼一案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唐朝。为了惩治猫鬼等邪术,唐朝首部成文法《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制作、传养、教唆他人蓄养猫鬼的人,一律处以绞刑。
  这个“猫鬼”降神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北宋年间的《太平广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关于宫廷贵妇养猫,还有一个著名的记载,相信只要对历史有点兴趣的人都知道。《旧唐书·后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代第三代皇帝高宗日益宠爱昭仪武氏(后来的武则天),皇后王氏和良娣萧氏感到不安,于是请巫师咒杀昭仪武氏。但是事情被发现,两人都被降为庶民而被幽禁起来。高宗想救出两人,武氏知道后,就把两人处刑棒打一百回,斩手足,丢进酒瓮中,说:“令二妪骨醉。”两人被贬为庶民之后,萧氏大骂:“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听到后大怒,此后宫中禁止养猫。   这个故事,本来见于元和二年(807)刘肃作序的《大唐新语》。后来,《太平御览》和《新唐书·后妃传》、《资治通鉴》等典籍也原原本本地加以引用。这则故事说明,至少在初唐,家猫已经养在后宫,并且是贵妇们的消遣宠物。
  在宋代时,越来越多的猫不再用于捕鼠,而是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伴侣”。陆游的《嘲畜猫》就发出过类似的慨叹:“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但同样是陆游,在他的《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中也提到:“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竟然还需要猫来暖足,可见猫与人们生活的密切。
  当时,猫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陆游的《赠猫》就说了一猫难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宋代曾几的七言绝句《乞猫》中也记载有这样的诗句:“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裹盐仍裹茗,烦君为致小於菟。”从这些诗句来看,宋代,想要得到一只猫,都要拿盐和茶叶来换。
  宋代时,还有专门的“相猫术”。北宋会稽陆佃的《坤雅》指出:“猫有黄、黑、白、駁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相比唐代,宋代擅画猫的画家更多。从传世的宋朝画作中,常可看到宠物猫的踪迹。比如毛益的《蜀葵戏猫图》,李迪的《蜻蜓花狸图》、《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图》,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等。
  3.明代皇帝爱养猫
  明代时,豢养宠物猫达到了巅峰状态。下到平民布衣,上至贵人天子,都爱猫成癖。而且宫中养猫风气更盛。明代宫内养猫成群,皇上还给猫起了不少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有的猫甚至还给加官晋爵,领取俸禄。宫内专门设有猫房,豢养各种珍贵品种的宠猫,有的15只一群,派专人负责饲养和管理。猫们都有自己的专称:公猫称为“某小厮”,母猫称为“某丫头”;加授过职衔的称“某老爷”,被骟过的称为“某老爹”。据说在一些内臣家所畜骟猫,其高大者,甚至大于寻常家犬。
  明朝皇宫里的猫多到什么地步,据说因为猫夜间争斗、嘶叫不休,宫中降生不久的婴儿有的被猫声惊得抽搐成疾。
  明宫中养猫泛滥始于嘉靖一朝。相传,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一只狮子猫很是稀奇,它有一身滑腻卷曲的淡青色毛,惟有眉毛却“莹白若雪”。嘉靖皇帝对它爱不释手,赐御猫一个“霜雪”的美名。听说霜雪不但性格温顺,而且还善解人意。嘉靖帝的眼神它都能读懂,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撒娇,什么时候应该回避。对于嘉靖皇帝的生活习性,霜雪全都铭刻在心。每当嘉靖帝闭目养神打盹,霜雪便静静地陪伴在旁边,即便是饥渴便溺,也要忍到皇帝醒来,十分乖巧。因此,嘉靖皇帝对它已经达到了须臾不离的地步。
  后来,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对这只备受恩宠却天命不永的猫,给予了“忠无不酬”、“生荣死恤”的待遇。不仅下旨隆重礼葬,用金子制作了一个棺材,将它安葬在万寿山北坡,还为它御笔题碑,命名“虬龙墓”。
  嘉靖帝还按照道教礼仪设坛为之祈祷,写了大量的青词来悼念这只猫。皇帝如此重视,大臣自不敢怠慢,也献上各种青词。嘉靖朝文人学士袁炜的青词中有一句“化狮为龙”,深得圣意,不久袁炜便被提升为朝廷大员。
  到了万历时,明宫的爱猫之风达到极盛,紫禁城里,无论御前还是后宫中,无不有猫。得宠的宫猫,可以被加官晋爵,称为“某管事”或“猫管事”。皇帝赏赐大臣时,“猫管事”也随同领赏。有时候,一些不得宠的妃子生活待遇还不如一只得宠的猫。
  到了清代,猫在宫里的地位就远远不如狗了,在一些记载中,皇帝还曾下旨禁止某些地方养猫。清道光九年的一道《上谕》中指出:“十六日,奉上谕:以后,首领、太监,不准养猫。如若有养猫之人,立刻拿出。再有养猫之时,被万岁爷瞧见,治总管、首领、太监等不是。钦此。”我们在一些晚清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更多喜欢的是养狗,猫很少在宫里出现。
  但这并不影响猫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人写了一本堪称猫的百科全书的书籍。这本书便是成于咸丰三年(1853)的《猫苑》,此书广搜博采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文及传说,仿照宋代傅肱《蟹谱》、明代陈继儒《虎荟》的体例,分门别类归纳而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猫的著作。全书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在《故事》、《品藻》和《补遗》中还收录不少寓言,有的较为罕见,如赵古农的《迎猫制鼠说》,无名氏的《宝猫说》以及《详猫说》等。在这几篇作品中,作者还辑录了尚已失散的《相猫经》中的“相猫十二要”。
其他文献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义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  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  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昨天夜里,端了盆热水在凉台上洗脚,天上一个月亮,盆水里也有一个月亮,突然想到这就是朋友
日本文學家柳田邦男先生曾提过一种“2.5人称观点”:首先是自己,即第一人称观点;其次是家人,即第二人称观点;最后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人,即第三人称观点。   只靠第一人称观点和第二人称观点容易感情用事,但光使用第三人称观点又缺乏人情味。服务业所需要的是带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想法和专业判断。   我想到我家附近的服装店里的那个店员。我每次走出试衣间,她都不会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这种有固定模式
旅游的时候,如果你愿意走进一个名人故居,很可能是以下原因:   在旅游攻略上,这个故居会被当作景点推荐给你。比如你去了凤凰,就得去沈从文故居;去了绍兴,鲁迅故居跑不了的。   这个故居刚好顺路,而且门票不要钱,或者低于20块,来都来了……   你秉持的旅游理念是在游玩中开拓眼界,所以要去当地最有文化的地方。   或者,你跟了一个旅游团……   名人故居,堪称“中国最尴尬的景点”:不去似乎
1980年夏天,马云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技能,勇敢地用稚嫩的英语与正在西湖游玩的肯·莫利一家打起了招呼,他的勇气与热情得到了肯·莫利一家的高度赞赏,从此以后,他与肯·莫利一家成为了好朋友。   1985年,马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肯·莫利一家人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澳大利亚看看,拓宽视野。在当时取得护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竭尽全力也并不一定拿到。在肯·莫利的再三鼓励下,马云决定试一
革命年代,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他放弃安逸生活,主动来到最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深藏功名64年;耄耋之年,他不计个人得失,活得朴实而纯粹……   他叫张富清,一名普通的共產党员,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2018年12月3日,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发现,这座宁静安逸的小城里竟“藏着”一位有着卓著功勋的战斗英雄。   一张泛黄的“
我爸和我妈的爱情故事,真的可以说是传奇爱情故事。三十年来,这个爱情故事我听过无数遍,已经烂熟于心,我妈给它起的名字是大河恋。  话说三十年前,祖国大地有许许多多支神秘的队伍,搞三线建设,驻扎在偏远的各处深山老林,简单地说,就是兵工厂。我爸和我妈就是其中的两个小兵。  他们所处之地,是四川的深山。娱乐节目相当有限,夏天主要的活动就是下河游泳。  我妈,二十二岁,一个刚学会游泳两周的胆大姑娘,摸下了河
无论哪一种朋友圈亲子关系,其实都只是现实中亲子关系在网络化时代的正常反应。朋友圈,是为了朋友之间分享和交流而存在的,朋友就是志同道合,思想上有交流、生活上有互动的人。而多数父母没办法跟孩子做“朋友”,被孩子屏蔽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这在无形中放大了代沟与亲子关系中沟通不畅等问题。但其实,许多孩子屏蔽父母,跟孝不孝顺没关系,也许只是善意地想避免争执,也让父母少担心。   但话说回来,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代
演艺圈的老师,如今叫“艺人”,知名的叫“明星”;以前则叫“伶人”,知名的叫“名伶”。旧时伶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被主流社会视为“贱业”,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戏院的兴起,戏曲的流行,伶人的经济地位今非昔比,特别是一些名伶大腕,收入水平更是远远超过一般士民。    晚清伶人的舞台收入,主要有两大块,一块叫做“戏份”,是戏园开给伶人的固定工资;一块是“堂会”的赏钱,类似于今日明星出来走穴的
2月29日,丽江市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云南省首家正式成立运行的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标志着丽江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监管将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灵活、更加高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丽江市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
“第一家庭”的房子之争  进入六月以来,除了步调一致地细数哥哥“多宗罪”、回应相关事件和相互转发,李显扬和李玮玲的Facebook上有个相同元素:去年9月,李玮玲上传新的头像,今年5月,李显扬用同一张照片做自己的封面照片。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去年,新加坡画家王金成在李显扬委托下,绘制了这幅图,以在李光耀逝世一周年前夕举行的展览上展出。画作中,远处高楼依稀可见,近处一所晨曦中的小屋,装饰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