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变得精彩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仅仅四十分钟左右,在这短短的四十来分钟里,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越来越多历史教师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应该开好头、做好序,让短短的几分钟导入语成为精彩教学的序幕。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旧带新导入。以旧带新即复习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它是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进而提出问题顺利导入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但也往往缺乏趣味性和新奇感,容易造成沉闷的气氛。
  二是运用诗词导入。诗歌是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利用优秀经典的诗词引入新课,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教学《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我让一位富有朗诵情感的女学生在著名的《思乡曲》伴奏下,朗读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一下就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紧接着我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海峡”指的是什么?“这头”是指哪里?“那头”又是指哪里?那么,我们国家用什么方针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呢?通过这环环相扣的设问,步步深入主题,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而生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以神话故事与传说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与传说是我们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以神话故事与传说引入新课,其神奇迷幻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够起到学习传承祖国文化的作用。如在讲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通过让学生讲大禹治水的传说导入,进一步指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与中国国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达能力,又以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以视频短片导入。视频导入是通过播放电影或录像,客观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爆发》时,播放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片段,通过电影再现某些历史场面,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抗日战争和日军的残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是以乡土历史导入。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恰当地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笔者这样提问:“京津唐地区是中国重要核心工业区之一,而唐山在其中又占重要地位,那么,作为一个唐山人,你知道近代唐山工业是如何起步的吗?”这一问,学生议论纷纷,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我,期盼知道答案。显而易见,我的目的很快达到了。接着,我告诉大家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开平矿务局即今天开滦集团的前身就是唐山近代工业的起点。这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上课千人有千法,没有固定的形式,导入新课也没有统一的形式。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实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教师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模式。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
【摘 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歌曲本身特性的相通之处,从导入、衔接与结尾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举例阐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音乐 歌曲 导入 衔接 结尾    认知是人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班主任是崇高的,他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虽然有太多辛酸苦辣,但却可以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一颗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爱”、用“心”去管理,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爱心,温暖心灵的阳光    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爱心是一粒种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在许多复习资料中都有下面这道不定项选择题:  一件衣服=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说明( )  A.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B.它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相等  C.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D.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有些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为C、D。笔者认为D项不能入选。选D项是一个理论误区,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习主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后劲,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入手,笔者进行了一次探索和实践。其方法和途径可以概括为:引导—关注—思考。其基本过程:引导是通过引导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激发思维主体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并引起关注(学会关心),同时结合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
任何改革都是在不断规范中完善和发展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只有规范才能发展,才能为思品学科课程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使思品课改进一步扬帆远航。    一、规范的行为——课改扬帆远航的重要前提    思想产生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新的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理念见于文件、
【摘 要】 教师的语言交流是课堂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引导学生乐于利用学业求助这一有效的学习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交流水平,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究:一是言语交流技巧;二是态势语交流技巧。  【关键词】 教师语言 言语交流 态势语交流 学业求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一名教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有没有亲和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