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思想 开创新局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一)注重背诵积累,培养写作兴趣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从让学生背诵古代诗词入手,多开展与背诵有关的比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在诵读诗词中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观念上会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要我背”转为“我要背”。学生在背诵的活动中,不但积累了知识,增强了记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有了背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对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和课外的一些名篇佳作的背诵也就不感到困难了。通过背诵,吸收大量的词汇,认知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接触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例,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课内外阅读积累,写好读书笔记
  课内外阅读积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俯拾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积累。这样能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语言的生成性也容易产生探索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在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通过回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小事来表达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七件小事有详有略,由课内到课外,由平时到假期,全方位地刻画作者心目中老师的美好形象。文章浅显易懂,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小事。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知识的积累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广泛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多种体会,写作兴趣会增强。因此课外阅读应以博览为基础,精读为目的,指导学生勤做摘抄,多作评点,每周用一节课对一周课外阅读情况做小结,师生互相交流读书的乐趣和困惑。
  (三)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坚持写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得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的“发现”便是“观察”。说到观察,人们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的鱼儿、林中的小鸟;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与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对象。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从“小”入手,能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
  鲁迅先生能把百草园泥墙根一带写得妙趣横生,正是因为他观察细致:他眼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耳听——鸣蝉低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手摸——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拨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嘴尝——覆盆子“又酸又甜”。如果他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语句吗?简单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作为观察者对这些人和事有近距离的接触,能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能对这些人和事作出判断和评价。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形成文字保留下来。长期如此,在大脑中的新鲜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在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分主题积累素材,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使这些素材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友情”等话题(主题)。在写作中如果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写作文时就不会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试想,我们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有了丰富的材料库,我们何愁“无米下锅”呢?
  
  二、重视写作前指导,激发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十分重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可引导学生唱好“作文四部曲”——审题、立意、选材、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唱好“作文四部曲”呢?做法是:用两至三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什么是“作文四部曲”?为什么要经历这四个环节?以记叙文为例,如命题作文“我的小伙伴”,我先让学生思考:根据所给出的作文题,这篇文章应该写什么,怎样写。然后进行探讨、交流、发言。“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写‘我’和小伙伴亲身经历的事……”“写我的小伙伴助人为乐的事……”等,听了学生代表的发言后,老师要及时综合、归纳每一步要把握的重点。如在“审题”中,我是这样和同学们说的:同学们说得不错,这是写人的记叙文,题目中的“我”表明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小伙伴”是写的对象,可以是“我”的一个好友,也可以是一群好友,重点要写出“小伙伴”的肖像、言行、性格特点及与“我”的关系。在“立意”上,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都能积极发言,很好。立意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本次作文要通过写“我”的一个或几个小伙伴的言行,表现“小伙伴”的好思想、好行为或表现“小伙伴”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尊老爱幼,勇于改正错误的好品德等。在“选材”上,我不忘告诉同学们:在你的材料库里,有许多合适的材料,但要根据你的立意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比如表现“小伙伴”认真学习的精神,可选在不同时间或场所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虚心求教的素材。如表现“小伙伴”乐于助人的精神,可选择帮助别人的典型事例来写……在“写法”的总结时:我结合教材中一些结构思路清晰的课文来引导学生,并提醒他们,文章结构一般是指总—分—总,总—分或分—总的形式。这篇文章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如开头总写“小伙伴”与“我”的关系,点明人物及其肖像、性格特征,后分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小伙伴”的思想、精神面貌等,塑造“小伙伴”的形象;结尾可采用呼应开头作结。学生通过探讨、交流,又听了老师的总结后,就豁然开朗了。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合作练习。可以自己拟题,自己唱“作文四部曲”,也可以拟好题给其他同学唱“作文四部曲”。在这种自由轻松的作文课堂里,学生既明白了写作的方法,又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三、重视作文评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文章评改,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作文评改呢?
  (一)拟定激励机制
  学期初,就拟定各种奖励制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练笔或作文评改时认为好的文章推荐出来,在课堂上读出来,并说出推荐理由。这样就可以得到学分奖励,每推荐一篇文章奖励10分;每月评选一次,每次评出10名,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学生有了激励,评改文章的兴致就高了。
  (二)合作修改、评点
  作文评改,从合作修改训练开始,更能调动学生的修改的兴趣。方法是:在收上学生的作文后,从中选出三至四篇例文,既有成功的习作,又有存在明显不足的习作,而且几篇选文各有特色,各有代表性。有的习作立意角度别出心裁,有的个性化语言突出,有的结构新颖独到等等。而存在不足的文章,或偏离题意,或思路紊乱,或语言晦涩等等。然后,将这几篇文章按原貌印发给学生,或在课堂上通读原文。有时事先通知原文的作者,让他们做好准备,重点谈一下在动笔之前,是怎样构思谋篇的。因为每次作文训练都是有重点的,从字、词、句的修改,到篇章结构、选材、立意的训练,所以每次要根据训练的重点,让学生明确这次修改的着重点。比如立意,即“应该写什么,表现什么主题”。让学生分析例文的选材,“写了些什么”,能否为主题服务,还要考虑一下文章的结构,即“是怎么写的”,看它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在修改的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作文修改课上,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即若干个学生为一组,每组推荐出一位组长。然后各小组确定其中的一篇作为评改重点或针对推荐的文章进行评点,对文中的标点、字、词、句等方面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小组长将组员的意见综合起来,派代表总结发言。
  (三)自主修改、评点
  学生有了合作修改作文的基础,懂得了怎样去修改作文,就可以独立自主去进行作文评改了。方法是:先提出本次作文修改训练的重点,再将学生的作文发下去,让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互换作文修改。然后要求学生至少读三次文章,以记叙文为例,初读文章,修改文中字、词、句、标点。再读文章,归纳主要内容。三读文章,指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认为好的说出好的理由,认为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给作文评分。所谓“旁观者清”,看别人的文章,既看到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对比自己的文章,也就明白自己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了。
  (四)教师评价
  不管是小组合作评改,还是学生独立评改,教师最后对这次作文作总的综合评价都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作文和评改的内容,指出其中的成功和偏颇之处。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或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应用,都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总之,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让我们以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想,努力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真正实现学生想写作文,敢写作文,爱写作文的心愿,使学生不仅能应付考试,还能应付未来社会的需求。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教育部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强调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探究对象,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讨历史问题的机会,通过多种探讨方式,去解决历史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
【摘 要】 农村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现状总体情况是:学生对实施新课程感兴趣;教师对新课改感到困惑;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但目前农村课改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教材的大幅度改变又使得我们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上产生的诸多教学问题引发了困惑,从而激发我们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的内涵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强化人本意识、教研意识、创新意识,这是新时期做好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学校领导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时,应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理念,而在学校工作的要求中,教师管理是第一位的,因此,学校管理要树立“以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不健康
亲和力是现代社会里我们关注较多的一个新名词,但“亲和力”这个词出现几率较多的是在对媒体艺人的评价上,我们常说某个节目主持人具有亲和力,某明星具有某种亲和力,它成为电视新闻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的力量。但究竟什么是“亲和力”呢?从字面来讲亲和力就是一种亲切、随和、宽容的力量,一种平和、闲舒的感觉,一种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它摒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提倡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和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以及教师认识欠深入、操作不当等原因,使得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没能取得其应有的实效。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很好地进行语文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到五个方面的要求,简称为“五要”,现罗列于此,以求方家指正。    一、教师观念要更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
【摘要】语文课标将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 陶冶情操 美感体验    教育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绝不是教师精心布设的“圈套”,有效教学也绝不是学生的随“师”起舞,而是要看教师能否做好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的服务,把学生视作一个生命整体,将其内在蕴藏的思想、情感、欲求、智能等宝贵的东西作为激发点,实现真正的人的教学。    一、打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    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都
课题:《哲学常识》(上)第84页第2题的讲评(原题见“附一”)。  [教学设计]  借用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抽取一部分同学的答案为评判对象,让另外一部分同学根据给定标准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以评判者的新视角观察自己写出的答案,从而切身了解自己做主观题时的各种缺陷。2.通过共同评判、打分,对做主观题的要求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师:课后作业[试试]第2题,大家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