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模式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未来必然会面临着就业创业需求,但是由于当前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学生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创业存在一定认知上的偏差,而高校思政教育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学生思想引导方面,将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又能够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提高,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本次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方面,首先阐述了二者协同的意义;其次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给予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他文献
从清代著名书家梁巘的笔记《评书帖》的观点“宋尚意”中出发,指出宋代的书法与同期的诗画一样,重视创作者的主观情趣与个性表达,开创了中国美学史上“崇神尚意”的审美理想,而宋人对意的崇尚与苏轼的倡议与实践分不开,由此对苏轼的士人画观和写意观进行了考察,并指出画之所以继诗文之后,能成为宋代文人表情达意的有力载体,得益于当时书写工具的促进.
《萨迦格言》是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其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文本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比研究了《萨迦格言》李正栓译本和达文波特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考察了两种英译本在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汇和生态文化负载词这三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得失.研究发现,在宗教文化负载词方面,达文波特更贴近外国读者的用语习惯且对常识性的宗教文化负载词解释得更为到位;而李正栓在翻译冷门的宗教文化负载词时会更为详细.在社会文化负载词方面,李正栓的译本更胜一筹,既保留了藏族文化的内涵,也兼顾了外国读者的理解.在生态文化负载词方
幼儿园的课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但具体到课程内容指南并没有明确课程标准.实践层面的幼儿园语言课程,因园所不同,课程内容差别较大,课程问题较为突出.幼儿园的语言领域课程,除了发挥口头、书面等工具性的价值,也要体现其母语性的价值.母语课程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更是关系到国民的人格养成、国家和民族认同、精神建构以及文化承传等.到底如何开展幼儿园段尤其是幼小衔接关键时期大班段的语言课程?如何进行语言课程的选择与筛选?对于这些问题,统编语文教科书具有重
基于婴儿图式理论,文章从受众心理认知层面深入分析了熊猫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合理性与意义.在熊猫外交、民间对外交流和海外商业应用中,熊猫符号能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与海内外受众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系.熊猫形象被广泛运用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国对外文化推广和对外商贸活动中,凭借其婴孩特性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益.幼萌可爱的熊猫形象迎合了后现代大众的情感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唤起海内外受众的认同感,这也是熊猫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必要条件和优势所在.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一直运用到,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效率,拓展思维.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解题.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有“海棠香国”的美誉.乐山民间艺术,是乐山人民创造并在当地广泛流传的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乐山民间艺术文化负载词深受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乐山民间文化的精髓.文章对乐山民间艺术文化中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概括其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其外宣翻译中的策略及具体技巧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诠释乐山民间艺术,推动乐山地方文化的外宣传播.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和生活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学到文学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今后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课程中渗透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较大帮助.
承德作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是一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属于典型的山水园林型城市.作为承德市城区最重要的观光河流武烈河,为市区的景色增添了些许灵性.利用承德市依山傍水的优势打造城市景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能够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承德同时也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体现出和谐的自然理念,这意味着回归古典审美理想、实现人类诗意栖息的努力.
晚清时期,旗人生计问题日益严重,引起朝廷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探讨屡见报端.在涉及旗人生计筹划的报道中,既有对农垦等传统谋生方式的强调,也有通过开展教育、职业培训提升其谋生技能的考虑,还有在新形势下发展实业的建议,体现了在言路逐渐敞开的近代中国,统治者、民众通过报刊这一新的平台积极表达对民生的关切.
20世纪初学衡派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基础上主张建构世界性的人文主义,试图以此联世界为一体.其伦理逻辑在于,它是当时人类共同体迫切的现实伦理需要,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伦理自觉,是对白壁德的世界人文主义伦理观念的融合,也是“中庸”道德理想的必然追求.学衡派世界人文主义的伦理建构可以看作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诠释,也可为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