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初中生作文教学实践中,本人十分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大胆地放开、搞活;多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内需力,以此逐步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体验;写作思维训练;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0-01}
这两年,本人从七年级起在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十分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大胆地放开、搞活;多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内需力;努力促使学生作文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兴趣是一位好老师。
在作文训练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材施教;分层互进。本人将班级中的学生按作文水平分为甲乙丙三层次。原则上甲层学生自觉练笔,老师偶尔抽查、评改,而对于丙层学生则要求每周将“随笔”交给相应的甲层学生进行批改、交流。乙层学生一起自觉不定期送给老师批阅。每周对甲乙丙三层次学生的批改或练笔情况进行评讲。这样既解决了老师没有时间批阅的难题,又无形中对每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践效果较好。放开命题上的约束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多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上下功夫,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逐渐使学生写作达到“乐于写”的境界。放开命题上的约束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体验过程是喜悦的。
本人常常不定时地抽查、批阅学生的随笔,每批阅一次,总要认真评讲,并特别注重广泛表扬习作中的各种优点,不管哪位学生(不管写作基础如何),只要其文章中有突出之处,我们就会单独提出表扬;不管哪次作文,我们总要选出几篇佳作让作者在班上朗读,并鼓励学生修改完善。与此同时,在班中设立“佳作共赏”专栏。本人将那些写得较好的但又不能在课上朗读的作文张贴在教室后“佳作共赏”专栏中,供其他学生学习;而这也是对作者本人充分的肯定。
三、阅读是写作的孪生姐妹。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读促写是写作的源泉和催化剂。发挥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写作中的典型作用,学习其中的精华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篇,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结晶,是后人认识和表现主客世界的参照系统。语文课之所以肩负训导学生作文的天职,就因为它能以课文为范本,引领学生借鉴课文的内容与形式,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语文课使课文成为现实思想的宝库、感情的酵母、思维活动的路标,驾驭语言的样板。为了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不妨尝试由低级到高级的模仿式写作。模仿是人类本能与智慧的体现,是青少年的特长。
四、写作思维训练和情感、材料积累齐头并进。
写作灵感积累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为此,本人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灵感记录本”,在平时的阅读、生活中一旦有写作灵感闪现,就把奇思妙想和心灵感悟记录下来,进行灵感积累,建立智慧仓库,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提倡写作注重真情实感,不要虚情假意;注重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不要刻意模仿、胡编乱造。不少师生担忧之心油然而生。探索写作真情实感的积累提上了日程。眼下,作文教学中“套”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一篇篇溢满矫情、主题圣化的“套中文”,缺乏富有真情实感的具有个性的文章。但青少年学生自己的生活并不贫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阅读;从平凡中见真情,从平凡中蕴涵深刻,从平凡中积累写作情感。这样可以用明白如活的语言,把自己熟悉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写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为此,我提倡情感积累“三步曲”,即从大自然中找“光”,从生活中找“悟”,从阅读中找“宝”。在大自然中散步,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鱼一水,捕捉写作的“灵光”。从花开花落、夏绿秋黄的自然规律中,思考丰富多彩的信息。如看到花就引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品味各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香味,更重要的还要学会思考联想:从花的美丽,想到年华的美丽和品貌的美好;从花的短暂,想到青春的易逝,应备加珍惜;从花落入地,“化做春泥更护花”想到一种人格和奉献精神;从花靠地下的根提供养料,想到不成功背后那默默无闻的人们;从花好还需绿叶扶衬,想到相互合作、支持、理解的重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真实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以此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从生活的海洋里发现闪光的东西。坚持从温煦和睦的家庭生活中、团结向上的校园生活中、稳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材料。只有真实、充满了感情,才能做到感情真挚,才能真正积累写作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阅读“宝山”找“宝”,体味文中的深情厚谊和真情乐章,学会感悟灵魂,为写作积累切实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运用“摘录法”,积累名言警句;运用“联想法”,酝酿写作技巧;运用“情景法”,感受语言魅力。“曲径通幽”,既有平常小事,又有“心灵牧场”,更有语言、情感和思索的广阔天地。青少年学生好奇、天真却缺乏理性思索;活泼、好动又缺少心灵开发。而引导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光”,从生活中找“悟”,从阅读中找“宝”,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无情流露”的实际问题。生活积累也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方面。在平时本人尽可能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新奇独特的经历。如我们开展的班歌创作比赛、小品表演活动、中秋登山赏月、大自然采风等班级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丰富了学生作文材料;更训练了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丰富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正的源头活水。“每周一刻钟”的背诵积累,要求每位学生一周一背,背诵内容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摘录的精彩语段;字数不超过200字,要考虑取材的广泛性和可背性。可以分类提供材料(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名言名句等),为学生今后的写作锦上添花做好铺垫。
学生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挥的过程。字词句的运用正确、文章层次的清晰、结构逻辑的严密合理、语言描写的生动、写作立意的新颖都需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写作思维训练和材料积累齐头并进,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内容枯燥、语言贫乏、思维僵化的通病;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品尝作文的成功喜悦、有的放矢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读促写;写作思维训练和情感、材料积累齐头并进这样多管齐下,定能逐步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体验;写作思维训练;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0-01}
这两年,本人从七年级起在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十分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大胆地放开、搞活;多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内需力;努力促使学生作文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兴趣是一位好老师。
在作文训练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材施教;分层互进。本人将班级中的学生按作文水平分为甲乙丙三层次。原则上甲层学生自觉练笔,老师偶尔抽查、评改,而对于丙层学生则要求每周将“随笔”交给相应的甲层学生进行批改、交流。乙层学生一起自觉不定期送给老师批阅。每周对甲乙丙三层次学生的批改或练笔情况进行评讲。这样既解决了老师没有时间批阅的难题,又无形中对每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践效果较好。放开命题上的约束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多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上下功夫,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逐渐使学生写作达到“乐于写”的境界。放开命题上的约束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体验过程是喜悦的。
本人常常不定时地抽查、批阅学生的随笔,每批阅一次,总要认真评讲,并特别注重广泛表扬习作中的各种优点,不管哪位学生(不管写作基础如何),只要其文章中有突出之处,我们就会单独提出表扬;不管哪次作文,我们总要选出几篇佳作让作者在班上朗读,并鼓励学生修改完善。与此同时,在班中设立“佳作共赏”专栏。本人将那些写得较好的但又不能在课上朗读的作文张贴在教室后“佳作共赏”专栏中,供其他学生学习;而这也是对作者本人充分的肯定。
三、阅读是写作的孪生姐妹。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读促写是写作的源泉和催化剂。发挥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写作中的典型作用,学习其中的精华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篇,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结晶,是后人认识和表现主客世界的参照系统。语文课之所以肩负训导学生作文的天职,就因为它能以课文为范本,引领学生借鉴课文的内容与形式,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语文课使课文成为现实思想的宝库、感情的酵母、思维活动的路标,驾驭语言的样板。为了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不妨尝试由低级到高级的模仿式写作。模仿是人类本能与智慧的体现,是青少年的特长。
四、写作思维训练和情感、材料积累齐头并进。
写作灵感积累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为此,本人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灵感记录本”,在平时的阅读、生活中一旦有写作灵感闪现,就把奇思妙想和心灵感悟记录下来,进行灵感积累,建立智慧仓库,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提倡写作注重真情实感,不要虚情假意;注重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不要刻意模仿、胡编乱造。不少师生担忧之心油然而生。探索写作真情实感的积累提上了日程。眼下,作文教学中“套”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一篇篇溢满矫情、主题圣化的“套中文”,缺乏富有真情实感的具有个性的文章。但青少年学生自己的生活并不贫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阅读;从平凡中见真情,从平凡中蕴涵深刻,从平凡中积累写作情感。这样可以用明白如活的语言,把自己熟悉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写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为此,我提倡情感积累“三步曲”,即从大自然中找“光”,从生活中找“悟”,从阅读中找“宝”。在大自然中散步,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鱼一水,捕捉写作的“灵光”。从花开花落、夏绿秋黄的自然规律中,思考丰富多彩的信息。如看到花就引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品味各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香味,更重要的还要学会思考联想:从花的美丽,想到年华的美丽和品貌的美好;从花的短暂,想到青春的易逝,应备加珍惜;从花落入地,“化做春泥更护花”想到一种人格和奉献精神;从花靠地下的根提供养料,想到不成功背后那默默无闻的人们;从花好还需绿叶扶衬,想到相互合作、支持、理解的重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真实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以此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从生活的海洋里发现闪光的东西。坚持从温煦和睦的家庭生活中、团结向上的校园生活中、稳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材料。只有真实、充满了感情,才能做到感情真挚,才能真正积累写作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阅读“宝山”找“宝”,体味文中的深情厚谊和真情乐章,学会感悟灵魂,为写作积累切实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运用“摘录法”,积累名言警句;运用“联想法”,酝酿写作技巧;运用“情景法”,感受语言魅力。“曲径通幽”,既有平常小事,又有“心灵牧场”,更有语言、情感和思索的广阔天地。青少年学生好奇、天真却缺乏理性思索;活泼、好动又缺少心灵开发。而引导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光”,从生活中找“悟”,从阅读中找“宝”,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无情流露”的实际问题。生活积累也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方面。在平时本人尽可能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新奇独特的经历。如我们开展的班歌创作比赛、小品表演活动、中秋登山赏月、大自然采风等班级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丰富了学生作文材料;更训练了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丰富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正的源头活水。“每周一刻钟”的背诵积累,要求每位学生一周一背,背诵内容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摘录的精彩语段;字数不超过200字,要考虑取材的广泛性和可背性。可以分类提供材料(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名言名句等),为学生今后的写作锦上添花做好铺垫。
学生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挥的过程。字词句的运用正确、文章层次的清晰、结构逻辑的严密合理、语言描写的生动、写作立意的新颖都需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写作思维训练和材料积累齐头并进,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内容枯燥、语言贫乏、思维僵化的通病;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品尝作文的成功喜悦、有的放矢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读促写;写作思维训练和情感、材料积累齐头并进这样多管齐下,定能逐步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