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就会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就会更加热爱数学。
关键词:愉悦和谐;开局;语言艺术;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0
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的课堂权益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的欢乐,在一个枯燥的环境中学习,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要有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难道不是教学艺术带来的效果吗?
二、巧设开局,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开局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巧设开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求知欲,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 ,当△>0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同学就提出(1)△>0是否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是否一定是大于0还有没有其他情况,这样一问就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同时激发起他们对问题的探求的动力。
2、以趣激欲。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与生活,这是数学新教材最为强调的一点。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用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导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
例如:在讲上《相似三角形》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比比从放大镜上看到的字和用肉眼看到的字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的说起“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相似形的概念。提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例,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3、以情激欲。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演示“相离、相切、相交”这三个词的意义。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三、以语言艺术,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数学老师的致命弱点可能就是语言生硬,发挥好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数学老师可以跨学科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则可丰富教学语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严谨的数学思想,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与语文。
数学老师可多读一点与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文学作品,坚持向语文老师学习,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教学语言绝不致索然寡味。
讲“数形结合”时,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词“数与形,本是两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这样,“数形结合思想”肯定会在学生大脑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2、数学与物理。
“参照物”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但不是物理学的专利,数学也可引用。如:4比5少百分之几?5比4少百分之几?可以看出,所选参照物不同,计算结果不一样,前一个问题的参照物是5,后一个问题的参照物是4。
3、数学与英语。
在教学中,针对有学生认为“因为 ,所以 是整式”,我借用英语语法、时态,指出:代数式形式的判断,不能看化简的结果,应该是看“原形”、“现在时”,而不能看它的“将来时”,学生会意地笑了。数学要严谨务实,也要生动活泼,允许学生笑,要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适当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使学生学习的心情更加愉悦。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是这样的:
1、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表扬。比如一个学生成绩进步了,上课时多举手了,或解题的方法新颖,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在小黑板上都有机会写“正”,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解题竞赛第一,他们小组的就会多或一横。一个星期内哪组的“正”最多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的“正”越多。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必须创设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教师只有爱得真切、爱得直觉、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1、《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微言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愉悦和谐;开局;语言艺术;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0
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的课堂权益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的欢乐,在一个枯燥的环境中学习,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要有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难道不是教学艺术带来的效果吗?
二、巧设开局,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开局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巧设开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求知欲,我从三字入手:“疑、趣、情。”
1、以疑激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 ,当△>0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同学就提出(1)△>0是否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是否一定是大于0还有没有其他情况,这样一问就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同时激发起他们对问题的探求的动力。
2、以趣激欲。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与生活,这是数学新教材最为强调的一点。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用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导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
例如:在讲上《相似三角形》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比比从放大镜上看到的字和用肉眼看到的字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的说起“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相似形的概念。提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例,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3、以情激欲。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演示“相离、相切、相交”这三个词的意义。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三、以语言艺术,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数学老师的致命弱点可能就是语言生硬,发挥好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数学老师可以跨学科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则可丰富教学语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严谨的数学思想,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与语文。
数学老师可多读一点与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文学作品,坚持向语文老师学习,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教学语言绝不致索然寡味。
讲“数形结合”时,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词“数与形,本是两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这样,“数形结合思想”肯定会在学生大脑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2、数学与物理。
“参照物”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但不是物理学的专利,数学也可引用。如:4比5少百分之几?5比4少百分之几?可以看出,所选参照物不同,计算结果不一样,前一个问题的参照物是5,后一个问题的参照物是4。
3、数学与英语。
在教学中,针对有学生认为“因为 ,所以 是整式”,我借用英语语法、时态,指出:代数式形式的判断,不能看化简的结果,应该是看“原形”、“现在时”,而不能看它的“将来时”,学生会意地笑了。数学要严谨务实,也要生动活泼,允许学生笑,要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适当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使学生学习的心情更加愉悦。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是这样的:
1、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表扬。比如一个学生成绩进步了,上课时多举手了,或解题的方法新颖,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在小黑板上都有机会写“正”,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解题竞赛第一,他们小组的就会多或一横。一个星期内哪组的“正”最多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的“正”越多。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必须创设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教师只有爱得真切、爱得直觉、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1、《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微言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