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提高儿科年轻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法:对儿科20名毕业1~3年内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一对一”强化培训。结果:20名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由65%上升至92%,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5%上升至96%。讨论:“一对一”培训模式是提高儿科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儿科护士 头皮静脉穿刺 方法 体会
小儿头皮针输液治疗是儿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因此,它一直是困扰儿科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难题,也是影响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儿科年轻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我院业务部对20名毕业3年以内的儿科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资料与方法
培训对象:毕业1~3年儿科护士20名,年龄18~25岁,平均21岁;学历:中专10名,占50%;专科6名,占30%;本科4名,占20%。
培訓内容:根据年轻护士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心理素质不稳定;操作前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欠缺;不了解所选血管特性及未掌握穿刺技巧等[1]。业务部据此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培训计划,重点在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穿刺流程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至95%。
培训方法:①教师讲解:第1~2周,每周两个下午,由业务部教师负责讲解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等知识,要求护士做好课堂笔记,授课结束后集中进行理论测试,测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阶段培训。②模拟训练:第3~4周,每周两个下午,由科室指导老师讲解头皮静脉穿刺前病人评估,穿刺流程、血管选择、头皮针选择、进针手法、固定方法等一系列穿刺技巧,讲解后利用模拟人进行穿刺训练。每完成1次操作后进行护士自评与指导老师点评,总结穿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③临床指导:第5~12周,由科室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在取得患儿家属配合的前提下,尽量让年轻护士穿刺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年轻护士多学、多做、多练的氛围[2]。④终末考核: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束后,业务部与科室联合,再次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结 果
培训结束后,科室建立参培护士头皮静脉1次穿刺成功率登记本,由护士长负责每日登统计工作,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业务部负责不定期向患儿家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1个月后分别统计结果。
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提高,见表1。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见表2。
讨 论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年轻护士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她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能力。定期考核,又使她们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很好的得以巩固。同样,科室指导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的同时,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对一”强化培训是提高儿科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有效方法:由于护理工作的特点,临床护士经常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单纯依靠自己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技术提高自然较慢。业务部利用“一对一”3个月强化培训的办法,不但提高了儿科年轻护士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使护士及患儿均受益匪浅。
培训中应重视护士自信心的塑造:低年资护士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心理素质不稳,尤其是儿科年轻护士,在静脉穿刺时面对具有高期望值的患儿家长,无形中情绪会更加紧张,这也是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培训中带教老师应不断塑造年轻护士的自信心,多鼓励指导,少批评指责,让护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要传授其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为静脉穿刺1次成功做好铺垫。
表1 培训前后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
成功率比较(例)
P<0.01表2 培训前后患儿家属对护理
工作满意率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章霞,刘德翠,杨绿茵.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5(7):32.
2 牛艳萍.年轻护士在岗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管理杂志,2004,4(8):31.
关键词 儿科护士 头皮静脉穿刺 方法 体会
小儿头皮针输液治疗是儿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因此,它一直是困扰儿科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难题,也是影响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儿科年轻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我院业务部对20名毕业3年以内的儿科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资料与方法
培训对象:毕业1~3年儿科护士20名,年龄18~25岁,平均21岁;学历:中专10名,占50%;专科6名,占30%;本科4名,占20%。
培訓内容:根据年轻护士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心理素质不稳定;操作前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欠缺;不了解所选血管特性及未掌握穿刺技巧等[1]。业务部据此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培训计划,重点在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穿刺流程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至95%。
培训方法:①教师讲解:第1~2周,每周两个下午,由业务部教师负责讲解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等知识,要求护士做好课堂笔记,授课结束后集中进行理论测试,测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阶段培训。②模拟训练:第3~4周,每周两个下午,由科室指导老师讲解头皮静脉穿刺前病人评估,穿刺流程、血管选择、头皮针选择、进针手法、固定方法等一系列穿刺技巧,讲解后利用模拟人进行穿刺训练。每完成1次操作后进行护士自评与指导老师点评,总结穿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③临床指导:第5~12周,由科室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在取得患儿家属配合的前提下,尽量让年轻护士穿刺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年轻护士多学、多做、多练的氛围[2]。④终末考核: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束后,业务部与科室联合,再次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结 果
培训结束后,科室建立参培护士头皮静脉1次穿刺成功率登记本,由护士长负责每日登统计工作,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业务部负责不定期向患儿家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1个月后分别统计结果。
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提高,见表1。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见表2。
讨 论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年轻护士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她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能力。定期考核,又使她们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很好的得以巩固。同样,科室指导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的同时,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对一”强化培训是提高儿科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有效方法:由于护理工作的特点,临床护士经常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单纯依靠自己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技术提高自然较慢。业务部利用“一对一”3个月强化培训的办法,不但提高了儿科年轻护士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使护士及患儿均受益匪浅。
培训中应重视护士自信心的塑造:低年资护士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心理素质不稳,尤其是儿科年轻护士,在静脉穿刺时面对具有高期望值的患儿家长,无形中情绪会更加紧张,这也是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培训中带教老师应不断塑造年轻护士的自信心,多鼓励指导,少批评指责,让护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要传授其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为静脉穿刺1次成功做好铺垫。
表1 培训前后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
成功率比较(例)
P<0.01表2 培训前后患儿家属对护理
工作满意率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章霞,刘德翠,杨绿茵.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5(7):32.
2 牛艳萍.年轻护士在岗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管理杂志,2004,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