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要起主导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引导性的话语,作文课也不例外。好的引导语不但能活跃气氛,还能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快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而一些失败的引导语呢,就有可能压抑课堂气氛,阻滞学生思想,以至打不开思路而无从下笔。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市级作文观摩课活动,授课教师都是年轻有为的语文骨干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都颇有建树,有的还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获奖。应该说,这些课无论是从教师的课前准备,环节设计,还是从学生的接受情况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也有的地方让人颇为遗憾。今天,我想就这些课当中老师们运用的引导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引导语应因人而发,恰當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他们才能有所感触,畅所欲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李老师是一位省语文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她的观摩课的主题是《运用合理联想、想像,化平凡事为美妙文》。也许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尽快引出主题,一上课,她设计了以下引导语:“同学们,你们干过坏事吗?”此语一出,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不明所以,面面相觑。最后,李老师只好用自己小时候干的一件小坏事解了围,然后,才有几个学生勉勉强强说了几件“打雪仗”之类的不算坏事的“小坏事”。总之,整堂课活泼不足,沉闷有余。仔细分析一下,造成冷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师生之间比较陌生、课程衔接跳跃性较大等,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李老师的开场白不太合适: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人看,谁又愿意把自己不光彩的地方公诸于众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就应该用积极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语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第二,引导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并非给学生套上圈圈框框,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区老师讲的主题是《出乎意料的结尾》。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区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精致,有创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左翅上写着“意料之外”,右翅上写着“情理之中”,既照应了主题,又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所举范文也很美妙,贴近学生生活。课堂进行到练笔环节,区老师让学生们为一篇文章续写结尾,文章大意是:一个年老的秃头乞丐在街头乞讨,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看到他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于是非常想帮助他,可身上没有带钱,这时,一天没有讨到一个子儿的乞丐告别失望……区老师在对文章做了简单分析后,让学生发挥进行续写,要求是结尾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于是,学生们有的写绅士回家去拿钱,回头给乞丐送来;有的写绅士把大衣脱下来,披在乞丐身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区老师所想要的,她都以不合情理为由给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们逐渐由热闹转为沉默,区老师不得不自己给出了标准答案: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行渐远——绅士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一个秃头。固然,标准答案更加出人意料,也增加了文章的诙谐风趣,但如果在学生写出把大衣给乞丐时,区老师再适当点拨一下,学生也应该会想到的,这样做是否要比生硬地给出答案要好一些呢?
第三,有些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应明确、肯定,而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例如澄清是非观念,涉及到有关人生价值取向等问题时
杨老师不愧是全国优秀教师,他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分析均能切中要害,点拨得精妙到位,得到了所有听课老师的推崇。他讲的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图片作文,即通过观察图片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图片中有两对母子:一个贫穷的母亲背着一个在襁褓中熟睡的婴儿,埋头给一个穿着名牌的小学生擦鞋,旁边站着衣着华丽、面带微笑的小学生的母亲。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以至在当堂写作中,很多同学在30分钟内就完成了习作。到了评改环节,杨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尊重小作者本人的意思,当堂评改了两篇习作。其中一篇以《和》为题,在文中,小作者明显表现出了一种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保持了一种淡漠、消极、无所谓的态度,杨老师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只做了一下蜻蜓点水似的提示,面对学生的坚持,他并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明确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是这堂课上的一点不足。
总之,作文课上,老师的引导语也应细加斟酌,讲究技巧。如果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难免给学生以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达不到教育、指导的目的。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市级作文观摩课活动,授课教师都是年轻有为的语文骨干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都颇有建树,有的还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获奖。应该说,这些课无论是从教师的课前准备,环节设计,还是从学生的接受情况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也有的地方让人颇为遗憾。今天,我想就这些课当中老师们运用的引导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引导语应因人而发,恰當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他们才能有所感触,畅所欲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李老师是一位省语文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她的观摩课的主题是《运用合理联想、想像,化平凡事为美妙文》。也许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尽快引出主题,一上课,她设计了以下引导语:“同学们,你们干过坏事吗?”此语一出,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不明所以,面面相觑。最后,李老师只好用自己小时候干的一件小坏事解了围,然后,才有几个学生勉勉强强说了几件“打雪仗”之类的不算坏事的“小坏事”。总之,整堂课活泼不足,沉闷有余。仔细分析一下,造成冷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师生之间比较陌生、课程衔接跳跃性较大等,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李老师的开场白不太合适: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人看,谁又愿意把自己不光彩的地方公诸于众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就应该用积极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语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第二,引导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并非给学生套上圈圈框框,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区老师讲的主题是《出乎意料的结尾》。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区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精致,有创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左翅上写着“意料之外”,右翅上写着“情理之中”,既照应了主题,又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所举范文也很美妙,贴近学生生活。课堂进行到练笔环节,区老师让学生们为一篇文章续写结尾,文章大意是:一个年老的秃头乞丐在街头乞讨,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看到他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于是非常想帮助他,可身上没有带钱,这时,一天没有讨到一个子儿的乞丐告别失望……区老师在对文章做了简单分析后,让学生发挥进行续写,要求是结尾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于是,学生们有的写绅士回家去拿钱,回头给乞丐送来;有的写绅士把大衣脱下来,披在乞丐身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区老师所想要的,她都以不合情理为由给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们逐渐由热闹转为沉默,区老师不得不自己给出了标准答案: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行渐远——绅士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一个秃头。固然,标准答案更加出人意料,也增加了文章的诙谐风趣,但如果在学生写出把大衣给乞丐时,区老师再适当点拨一下,学生也应该会想到的,这样做是否要比生硬地给出答案要好一些呢?
第三,有些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应明确、肯定,而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比较严肃的问题:例如澄清是非观念,涉及到有关人生价值取向等问题时
杨老师不愧是全国优秀教师,他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分析均能切中要害,点拨得精妙到位,得到了所有听课老师的推崇。他讲的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图片作文,即通过观察图片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图片中有两对母子:一个贫穷的母亲背着一个在襁褓中熟睡的婴儿,埋头给一个穿着名牌的小学生擦鞋,旁边站着衣着华丽、面带微笑的小学生的母亲。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以至在当堂写作中,很多同学在30分钟内就完成了习作。到了评改环节,杨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尊重小作者本人的意思,当堂评改了两篇习作。其中一篇以《和》为题,在文中,小作者明显表现出了一种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保持了一种淡漠、消极、无所谓的态度,杨老师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只做了一下蜻蜓点水似的提示,面对学生的坚持,他并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明确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是这堂课上的一点不足。
总之,作文课上,老师的引导语也应细加斟酌,讲究技巧。如果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难免给学生以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达不到教育、指导的目的。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切磋,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