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构筑优美的学校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生健全个性,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它对于造就具有优良的品德习惯、必备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审美素养和科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和谐校园 环境建设 探究 实践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承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殊人文氛围、特别教育精神的一种以德立教,育人为先的生命环境。这种生命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学校常规课堂教学和其他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一个学校应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并可以此为突破口,辐射影响及带动其他领域,从而实质性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试将日常工作中对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思考、分析、探究与实践简述于下。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1.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艺术性与教育性
美丽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本立体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教科书,它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美化、智慧的启迪,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都应充分体现其内容与形式的尽可能完美结合,突出其艺术性和教育性,这是校园文化赋予校园环境的特殊性。
校园环境建设要充分体现“三味”标准(校园味、大众味、现代味)。校园内的一切建筑物、景点、风景如果缺乏“三味”,不是有层次有品位地反映校园生活,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无疑是失败的。某城市某所普通中学校园面积虽不大,却因地制宜先后设计制作了一尊寓意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与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标志性雕塑;三个高品位的文化橱窗;两幅现代教育气息浓郁的大型宣传壁画;一面长十余米高两米多的表现校园学习和生活特色的文化屏风等。这些布局适当、充满艺术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环境设施、造型物和生机勃勃的生态植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出这个校园应有的文化、科技、人文氛围。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不可能不受到应有的文化熏陶、感染和精神激励。
校园环境建设内容要充分展示“可谈性、可感性、可接受性和可利用性”的德育要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富于寓意,成为鲜活的德育教材。如前例某中学以“梦源”寓意人生高尚追求的文化橱窗,以形象展示现代学校教育主题的宣传壁画和深刻透示教育神圣使命与育人功绩的文化屏风均充分反映出该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建设的成功,也揭示出学校令人感叹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2.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思想性与知识性
学校在布置设计室内室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其思想性和知识性。比如,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就分别要有班风、班训、实验要求、名人名言等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文化展示物。又如,教学区建筑楼群中的走廊通道应有革命领袖、中外名人画像或警示性很强的装饰字画。再如,教师办公场所布置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思想性与知识性强的文化展示物。这些都会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让师生员工置身于思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这些足以印证艺术性、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强的校园环境即是一部优秀的显性和隐形的学校德育教材。
3.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实效性和独特性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所学校整体素质和整体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它不仅需要融艺术性、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而且也要因地因校而突出其实效性与独特性,即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物色。校园的建筑物、文化设施等各种文化载体,均应体现学校自己的一种文化思考,一种文化积淀,一种对时代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贴切的把握和选择,它们须具有非常强的独特性,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环境建设指导思想的实际体现。而校园环境建设的实效性还应体现在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如运动场边“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强我中华”的激励语,食堂里“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份劳动”的劝勉词,以及其他相关场所体现的学校人文精神和办学思想的揭示语等,就能让人领悟到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活动场所,应有其不同的文化内容展示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角色所应遵循的规范与意识。
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理性提升是尊重学生,培育健全的个性
1.勇于挑战,走自己的路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心理机制的统一体,每个人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育历程中应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勇于挑战,勇于探索,走自己的路,主动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文明青年、优秀人才。和谐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施以全方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正是培养“合格加特长”“全面发展”一代代新型人才的学校教育所青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落脚点。
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优势,发展学生健全个性的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对陈旧传统教育的挑战。陈旧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获得,忽视环境的熏陶,忽视个性的培养,而当代的个性教育则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有了健全的个性,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强调内化,鼓励自我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外部控制的过程,只强调显性教育的重要,很少去思考这种教育是否已为学生内化。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则注重利用校园文化中优美的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和勤奋求实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交流互动,内化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形成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宜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育较为注意环境熏陶、启发和激励,它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发育期,具有较强求知、求新、求乐、求变心理,利用相宜的表现舞台,力求表现自我价值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引导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活动中成功的尝试,又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向着健全个性高度发展的驱动力。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健全和发展学生个性具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活动过程,是实现对学生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的转化过程,学生健全的个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得以升华。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优良品德习惯、必备知识技能、较强审美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人,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一种富有价值的投入,一种对教育的真正理解。但愿这种尝试、投入、理解和实践能得到更多的学校和同仁们的认同。然而更重要的应是根据时代的需求、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新的育人需要,不断地探索建设出更高更新更美的校园文化生命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重庆教育学院)
[关键词]和谐校园 环境建设 探究 实践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承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殊人文氛围、特别教育精神的一种以德立教,育人为先的生命环境。这种生命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学校常规课堂教学和其他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一个学校应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并可以此为突破口,辐射影响及带动其他领域,从而实质性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试将日常工作中对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思考、分析、探究与实践简述于下。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1.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艺术性与教育性
美丽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本立体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教科书,它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美化、智慧的启迪,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都应充分体现其内容与形式的尽可能完美结合,突出其艺术性和教育性,这是校园文化赋予校园环境的特殊性。
校园环境建设要充分体现“三味”标准(校园味、大众味、现代味)。校园内的一切建筑物、景点、风景如果缺乏“三味”,不是有层次有品位地反映校园生活,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无疑是失败的。某城市某所普通中学校园面积虽不大,却因地制宜先后设计制作了一尊寓意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与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标志性雕塑;三个高品位的文化橱窗;两幅现代教育气息浓郁的大型宣传壁画;一面长十余米高两米多的表现校园学习和生活特色的文化屏风等。这些布局适当、充满艺术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环境设施、造型物和生机勃勃的生态植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出这个校园应有的文化、科技、人文氛围。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不可能不受到应有的文化熏陶、感染和精神激励。
校园环境建设内容要充分展示“可谈性、可感性、可接受性和可利用性”的德育要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富于寓意,成为鲜活的德育教材。如前例某中学以“梦源”寓意人生高尚追求的文化橱窗,以形象展示现代学校教育主题的宣传壁画和深刻透示教育神圣使命与育人功绩的文化屏风均充分反映出该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建设的成功,也揭示出学校令人感叹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2.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思想性与知识性
学校在布置设计室内室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其思想性和知识性。比如,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就分别要有班风、班训、实验要求、名人名言等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文化展示物。又如,教学区建筑楼群中的走廊通道应有革命领袖、中外名人画像或警示性很强的装饰字画。再如,教师办公场所布置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思想性与知识性强的文化展示物。这些都会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让师生员工置身于思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这些足以印证艺术性、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强的校园环境即是一部优秀的显性和隐形的学校德育教材。
3.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实效性和独特性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所学校整体素质和整体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它不仅需要融艺术性、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而且也要因地因校而突出其实效性与独特性,即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物色。校园的建筑物、文化设施等各种文化载体,均应体现学校自己的一种文化思考,一种文化积淀,一种对时代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贴切的把握和选择,它们须具有非常强的独特性,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环境建设指导思想的实际体现。而校园环境建设的实效性还应体现在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如运动场边“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强我中华”的激励语,食堂里“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份劳动”的劝勉词,以及其他相关场所体现的学校人文精神和办学思想的揭示语等,就能让人领悟到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活动场所,应有其不同的文化内容展示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角色所应遵循的规范与意识。
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理性提升是尊重学生,培育健全的个性
1.勇于挑战,走自己的路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心理机制的统一体,每个人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育历程中应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勇于挑战,勇于探索,走自己的路,主动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文明青年、优秀人才。和谐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施以全方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正是培养“合格加特长”“全面发展”一代代新型人才的学校教育所青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落脚点。
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优势,发展学生健全个性的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对陈旧传统教育的挑战。陈旧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获得,忽视环境的熏陶,忽视个性的培养,而当代的个性教育则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有了健全的个性,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强调内化,鼓励自我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外部控制的过程,只强调显性教育的重要,很少去思考这种教育是否已为学生内化。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则注重利用校园文化中优美的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和勤奋求实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交流互动,内化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形成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宜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育较为注意环境熏陶、启发和激励,它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发育期,具有较强求知、求新、求乐、求变心理,利用相宜的表现舞台,力求表现自我价值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引导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活动中成功的尝试,又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向着健全个性高度发展的驱动力。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健全和发展学生个性具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活动过程,是实现对学生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的转化过程,学生健全的个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得以升华。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优良品德习惯、必备知识技能、较强审美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人,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一种富有价值的投入,一种对教育的真正理解。但愿这种尝试、投入、理解和实践能得到更多的学校和同仁们的认同。然而更重要的应是根据时代的需求、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新的育人需要,不断地探索建设出更高更新更美的校园文化生命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重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