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主线 紧扣中心 激情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惑重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拨开云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学生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 “庖丁解牛”,我觉得我已找到了这堂课的切入口,教学主线也逐渐在我心里明晰起来。
  【柳暗花明】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第一稿中,我以这样的提问导入课题:“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但教研组的老师在评课时说,这个问题比较大,学生反应平平,给人一种“冷场”的感觉。不如直接出示文本中魏校长的提问,既引出了课题,又随机学习了部分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对文本模块的一次重组。听了教研组老师们的建议后,在第二稿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片断1】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先看大屏幕,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随机解释“诸”的意思:众、许多的意思 )
  师:你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不急,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同学们是如何回答的。(出示文本)
  师:你知道最后一句话是谁说的吗?(生答)
  师:对,周恩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让校长也为之一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胸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恩来。
  二、紧扣主线,激情读悟“中华不振”
  文章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课上既要落实一些生字、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那样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试教,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语段进行教学,第二稿中,在教学“妇女的哭诉”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2】
  预设: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第八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①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反馈感受)你仿佛看见什么?你还听见了什么?
  师: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愤怒,而这位妇女的声声哭诉更是让我们心碎。想想,此时妇女会对哪些人说,又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重点理解“哭诉”,并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②指导朗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而肇事者却在一旁得意洋洋,这还有公正吗?想到这些,你又会怎样来读这句话呢?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中国的巡警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师: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没有!没有!还是没有!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师:因为中华不振,我们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洋人白白地欺负。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还可能怎么做呢?(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变换角色,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片断3】
  体会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师: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师:想一想,当时伯父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父的心情吗?(让学生把所说的词语带到句子中,读出人物的心情)
  这一环节,是我在进行第二稿的修改时加上去的。把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整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深入体会了“中华不振”后,再回过头来体会伯父的心情,既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又更加凸现了“中华不振”这条教学主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味、思考、感悟之中,学生才会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学有所得。
  
  【磨课心得】
  最后试教时,教研组的老师们肯定了我的设计思路,称赞巧妙地以感悟“中华不振”为主线的设计,并大胆地重组文本的模块,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紧扣中心,浑然天成。总结成功的经验,我觉得有这么两个方面:
  1.巧设主线,架构教学流程。
  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
  2.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共鸣。
  范读可以以情激情;范读可以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极大部分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渗透着想象。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凭借着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四年级下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
【摘 要】随着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变革期,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不变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圳市龙岗区立足于本区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培训需求、大胆革新研训机制、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十年探索与追求,形成了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本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摘要]《“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以单元导读目标——“感受人物品质”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本文出发,经历感知、感悟、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心生敬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象的认识渐渐丰满起来。这样的抽丝剥茧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感悟人物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评析;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发现中学、在尊重中学、在体会中学、在自主中学、在运用中学和在拓展中学等途径, 他们能不断地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情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 课堂 评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两者的比较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探寻文本的规律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整合教学;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阅读是学习什么的?阅读教学是教什么的?简单地讲就是两大方面:学会阅读和学会写作。下面以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一至四组课文为例,谈谈语文训练点的挖掘。    第一组    训练点之一:习得写景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安排了三首写景的古诗词。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写景古诗词的方法。阅读写景的古诗词,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一是“诗语”。包括读准、读通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二是“
狂轰滥炸的电视广告  互联网之前,流行语和吸引人的标语会出现在日常会话中,电视广告的原声带成了畅销品(如李维斯牛仔裤广告为不同的艺术家从史蒂夫米勒乐队到巴比伦动物园再到弗兰艾瑞克创造一系列热门音乐)。  在19世纪20年代,健力士黑啤酒是生产电视广告的专家,它们的广告都极具标志性,1958年,佩雷斯·普拉多的歌曲《吉格莉尼》被用来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支广告,屏幕桌子中央是一品脱健力士黑啤酒,啤酒正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第七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课文首先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又安全的巢,接着写雏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最后写“我”从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
“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收音机里传来的这个端庄、大气的声音,曾经伴随着多少中国家庭迎来每一个清晨。  她的名字当年红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声音瞬间便能勾起几代人的记忆;她60余年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的一部播音史。她就是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  葛兰说:“把一辈子献给播音,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阴差阳错做了播音员  为了上班方便,葛兰租住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能力,增强识字效果,一直都困扰着广大教师。几经斟酌与实践,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一、融入生活, 兴趣盎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学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