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患者导管相关性右颈内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导管相关性右颈内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部手术且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125例,年龄18~9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根据最终是否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将患者分为无血栓组和血栓组。所有患者都在手术开始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在术后每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直至拔除右颈内静脉导管,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Caprini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并在术后第3天检测所有患者D-二聚体水平。

结果

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右颈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8%(16/125)。血栓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73±7)岁,体质指数(22.8±2.9)kg/m2,术前Caprini评分为(6.1±1.4)分;无血栓组109例,男7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6±11)岁,体质指数(22.6±2.9)kg/m2,术前Caprini评分为(5.9±1.3)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体质指数、术前Caprin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栓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89±46)min、(211±59)min、(288±96)ml、(3.4±1.6)mg/L,无血栓组则分别为(139±39)min、(171±46)min、(175±114)ml、(2.0±0.9)mg/L,其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0.768、359.000、390.000,均P<0.05),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37、1.011、3.274,均P<0.05)。

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导管相关性右颈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与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技术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手术方法、特殊技巧和手术疗效。方法对北京世纪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椎-基底动脉作为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的脑神经疾病患者,进行了全程内镜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其中面肌痉挛患者1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回顾性分析其内镜手术过程和手术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程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椎动脉直
通过临床资料、药物试验性治疗及基因检测,对一例临床表现类似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青年型帕金森病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家族史特点进行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巴丝肼治疗反应良好。基因检测证实患者为Parkin基因突变,确诊为青年型帕金森病2型。
为了探讨经脐小切口在腹腔镜手术标本取出中的可行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4至12月妇科病房住院并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2例,采用经脐小切口,将手术标本套袋后取出。6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切除标本套袋后经脐小切口均顺利取出,无破裂,无标本残留,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脐部切口愈合良好。经脐小切口充分利用脐部这一人体唯一的天然瘢痕部位,取出腹腔镜手术标本,符合微创原则,便捷有效,易于掌握。
期刊
回顾性分析我院一例伴松果体囊肿的Mollaret脑膜炎(MM),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背痛、癫痫、短暂左下肢无力,半年内共发作3次,发作间期正常。脑脊液细胞学发现特征性的Mollaret细胞。MM临床罕见但预后良好,对反复发作且无遗留症状的脑膜炎,应当考虑本病的可能。推测松果体囊肿的自发破裂或可导致MM的发生。
目的探讨增强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参数鉴别胰头肿块型胰腺炎与胰头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21例胰头肿块型胰腺炎与47例胰头导管腺癌患者。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CT征象,选择胰实质期进行纹理分析。对纹理参数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法进行降维处理。根据Shapiro-Wilks
本文报道一例反复腹痛、合并脑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妊娠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
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目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已经扮演重要角色,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全内镜下胸椎手术的使用报道较少、争议较大,其疗效及安全性倍受业界诟病。作者结合以往文献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全内镜下胸椎减压手术技术及相关争议进行浅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等。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住院IIH患者307例进行筛查,发现贫血患者49例(15.96%),IDA 45例(14.66%),最后入组36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IIH合并IDA以育龄期女性(34/36)更为多见,肥胖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诊并接受TACE治疗的巴塞罗那分期B期(BCLC B)的HCC患者77例,其中男6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13)岁。术后1个月时依据修改后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TACE疗效,将
目的初步探讨以肠内营养混悬液为混合介质的超声造影剂在重症患者留置鼻肠管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留置鼻肠管的重症患者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3±17)岁。选取肠内营养混悬液百普力作为研究介质,前期通过体内外实验明确其超声显像性能;通过体外实验明确微泡超声造影剂与百普力的最佳混合配制比例,静置并动态观察其稳定性。利用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