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科学合理的问题,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和效率。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问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苏教版第八册《祈黄羊》一课介绍了晋国大夫祈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后,找出文中三处有关祈黄羊举荐时“想”的内容:(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祈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2)“看来只有祈牛才能担当此任了。”祈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两次的“想”,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正当同学们热烈讨论时,一位同学的看法与众不同:祈黄羊什么也没有想(文中第三想)。教师虽颇感意外,但稍作思考之后,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问:“祈黄羊有没有思想斗争?”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研读文本,进行思辨。在不断争辩中,一个有血有肉的祈黄羊“诞生”了。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为此,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使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感,并能做到难易适度。
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这真是这么个道理!”联系课文内容,“减少”是指冬天剪去桃树上只吸取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增加”是指来年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可是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行吗?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教师提问: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再深入思考一下,“减少”是为了“增加”,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吗?学生思考片刻,终于链接到了生活的例子。有的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虽然我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但是我的课外知识丰富起来了。这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这学期,学校提倡减负,我们的作业少了,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这更能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我原来长得很胖,后来每天早晨坚持跑步,虽然我身上的肉‘掉’了几斤,但我的身体强健多了,我觉得这也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真没想到,教师的一个巧妙的提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学生“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已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了。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指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开发性的问题有多种答案。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在写天鹅群结束破冰工作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教师问:“这里的‘克噜——克哩——克哩!’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天鹅仿佛在说‘我们胜利啦!我们胜利啦!’”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鱼虾就在冰面下。此时的天鹅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也为天鹅的胜利欢呼吧!”接着,让学生读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学生们一个个张开似天鹅翅膀的双臂,欢呼雀跃,真可谓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这‘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还包含什么意思呢?”这一恰到好处的提问终于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天鹅群这时捕食着鱼虾,一定会深深感谢那只‘破冰勇士’——老天鹅的。我认为应该用感激的语气读。”说完,他便感激地读着:“克噜——克哩——克哩!”嘿,真是惟妙惟肖!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那只老天鹅也会谆谆教导小天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于是他就学着老天鹅“意味深长”地读“克噜——克哩——克哩”了。读罢,他还当起了翻译,把包含在其中的“谆谆教导”借助语言作了外化。嘿,那样子,俨然是只德高望重的老天鹅。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适度性。
适度,这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提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提问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时,可选择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选择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适度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孙双金老师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曾巧妙设疑。他在第二课时,明确告诉学生,重点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并设计了一个填空:( )的林冲。要求学生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说说林冲是怎样的一个林冲,前面应加一个什么词语,并从课文中找出词语的理由。循着这一填空,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谦虚—→机智—→心胸广阔—→善于思考—→镇定自若—→武艺高强。当学生自读感悟后,孙老师恰到好处地问学生:洪教头是什么人?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这样的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者于不经意间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作者邮编:542899;详细地址:广西区贺州市八步区西约社区安定巷1号八步实验小学;电话:13397742121;邮箱:hzydy9963@yeah.net)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和效率。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问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苏教版第八册《祈黄羊》一课介绍了晋国大夫祈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后,找出文中三处有关祈黄羊举荐时“想”的内容:(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祈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2)“看来只有祈牛才能担当此任了。”祈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两次的“想”,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正当同学们热烈讨论时,一位同学的看法与众不同:祈黄羊什么也没有想(文中第三想)。教师虽颇感意外,但稍作思考之后,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问:“祈黄羊有没有思想斗争?”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研读文本,进行思辨。在不断争辩中,一个有血有肉的祈黄羊“诞生”了。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为此,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使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感,并能做到难易适度。
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这真是这么个道理!”联系课文内容,“减少”是指冬天剪去桃树上只吸取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增加”是指来年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可是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行吗?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教师提问: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再深入思考一下,“减少”是为了“增加”,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吗?学生思考片刻,终于链接到了生活的例子。有的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虽然我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但是我的课外知识丰富起来了。这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这学期,学校提倡减负,我们的作业少了,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这更能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我原来长得很胖,后来每天早晨坚持跑步,虽然我身上的肉‘掉’了几斤,但我的身体强健多了,我觉得这也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真没想到,教师的一个巧妙的提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学生“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已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了。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指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开发性的问题有多种答案。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在写天鹅群结束破冰工作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教师问:“这里的‘克噜——克哩——克哩!’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天鹅仿佛在说‘我们胜利啦!我们胜利啦!’”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鱼虾就在冰面下。此时的天鹅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也为天鹅的胜利欢呼吧!”接着,让学生读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学生们一个个张开似天鹅翅膀的双臂,欢呼雀跃,真可谓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这‘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还包含什么意思呢?”这一恰到好处的提问终于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天鹅群这时捕食着鱼虾,一定会深深感谢那只‘破冰勇士’——老天鹅的。我认为应该用感激的语气读。”说完,他便感激地读着:“克噜——克哩——克哩!”嘿,真是惟妙惟肖!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那只老天鹅也会谆谆教导小天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于是他就学着老天鹅“意味深长”地读“克噜——克哩——克哩”了。读罢,他还当起了翻译,把包含在其中的“谆谆教导”借助语言作了外化。嘿,那样子,俨然是只德高望重的老天鹅。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适度性。
适度,这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提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提问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时,可选择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选择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适度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孙双金老师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曾巧妙设疑。他在第二课时,明确告诉学生,重点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并设计了一个填空:( )的林冲。要求学生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说说林冲是怎样的一个林冲,前面应加一个什么词语,并从课文中找出词语的理由。循着这一填空,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谦虚—→机智—→心胸广阔—→善于思考—→镇定自若—→武艺高强。当学生自读感悟后,孙老师恰到好处地问学生:洪教头是什么人?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这样的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者于不经意间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作者邮编:542899;详细地址:广西区贺州市八步区西约社区安定巷1号八步实验小学;电话:13397742121;邮箱:hzydy9963@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