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 :英语广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z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学习者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析英语学习、教学问题,并结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探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其他文献
当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作品《纽约2140》是气候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22世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纽约市居民带来的各种生存危机.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伦理危机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警示世人增强气候危机意识和社会正义意识.
《华盛顿广场》中仅有三处服饰色彩描写,与主人公凯瑟琳生命中的三个重要节点形成偶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初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生活的憧憬与天真;被父亲鄙夷却出乎意料讨得英俊男子欢心后再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爱情的渴望;饱尝冷漠的亲情与背叛的爱情后换上的素白服饰则象征着主人公对男性霸权的绝望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简单的三处服饰色彩描写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体现了服饰的重要文本叙事功能.
《丛林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而《里基—蒂基—塔维》是故事集中的第五个故事.本文主要基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里基—蒂基—塔维》中吉卜林的帝国梦想.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从13岁到77岁的生命历程,即她是如何从稚嫩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作家,并成功地完成了赎罪.通过以分析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为线索,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其犯错的原因,探究其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
人物话语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中人物话语不同表达形式的运用来呈现主题的,分析上尉斯托克和战俘米开尔两人关系从敌对、亲密到最后决裂的过程.
I英语是大学主要的文化学科之一,但是在职业学校中英语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目前,对于开展职业教育的英语课堂来说,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友好和谐相处,注意情绪的交流,教师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感.比如,可组织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英语课堂氛围等,使学生能够以兴趣为导向开展英语自主探究学习,增强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参与实践的动力.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型校园课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模态化信息的物质条件.本文从几种英美主流报刊入手,主要论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媒介使用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外文报刊阅读水平,增强其独立思辨能力.
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积极正面的情绪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消极负面的情绪会降低语言的输入速度.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机、个性(内向/外向)、焦虑、移情等情感变量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情感因素,使用相应的情感策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怕写、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受众意识的培养.本文从西方修辞视角出发,论述受众意识对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以《高职国际英语1》第四单元商务电子邮件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受众意识,指导学生以受众为中心写出一篇应用文达成交流目的.
《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成名作.小说呈现了美国中产阶级中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在面对现实与理想时产生的焦虑与迷茫.本文从逃避主义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逃避的思想与表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