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方式,它对提升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鉴赏方面的指导,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鉴赏教学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
鉴赏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教学中的鉴赏是将鉴赏的范围定位为美术教学活动,它包括教师、学生、美术作品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属于主观要素,美术作品属于客观要素。美术教学中的鉴赏就是鉴赏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在开设美术欣赏课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要是通过教师渗透鉴赏理论,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定和欣赏的过程,它是理论的渗透和接受,是在美术作品中展示理论、深化理论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特点
1.教学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从功能上看属于教学,它同样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鉴赏理论,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以让学生习得鉴赏方法,需要教师在学生困惑处精心指导和点拨。从学习主体角度看,鉴赏教学课的教学性体现为学生学习鉴赏理论,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理论的具体运用。
2.鉴定性
这一点是说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渗透相关的美术鉴赏理论以及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学生在运用理论对美术作品鉴赏时首先是识别、理解,识别该作品的各个要素与鉴赏理论的吻合之处,理解这些吻合所体现的艺术特点。因此,从学生认识分析作品到鉴赏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出了鉴定性的特点。
3.审美性
审美性是鉴赏教学的目标要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的美,从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识别和归类,从而达到美育要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
1.激趣法
在鉴赏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从客体要素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鉴赏,然后要从方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鉴赏,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在课堂气氛的创设上,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如鉴赏中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宫廷建筑,教师可从介绍历史背景人手,也可从展示美轮美奂的古代宫廷建筑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感受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雍容华丽风格,去感受明清时期宫殿艺术组合丰富、主次分明、搭配协调的审美特征。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和鉴定欣赏情景,自然就会生发出表达鉴赏结果的渴求。
2.收集法
美术作品的收集整理也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关注自己周围的艺术品,能够收集的收集,让学生形成审美收藏的习惯,同时对已收集的美术作品要加以归类整理,以便形成条理。一方面,这种收集整理可为自己习得鉴赏能力、培养鉴赏习惯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这种收集整理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用美的眼光去感知周围事物的习惯,所谓“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3.拓展法
从教学角度看待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发现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鉴赏方法,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要改变此种局面,就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如讨论比较、作品展示、作品欣赏、实地参观等。
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看待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发现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时间局限于上课。更新教学理念,就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美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外条件欣赏美术作品。如,对建筑物的欣赏,可从电视画面上感受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的美,可以从对周围建筑的观察上去分析鉴定建筑的审美价值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以教学为基础,以鉴赏为依据,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鉴赏理论,并通过鉴赏实践熟练运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鉴赏的时间和空间,将美术鉴赏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
鉴赏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教学中的鉴赏是将鉴赏的范围定位为美术教学活动,它包括教师、学生、美术作品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属于主观要素,美术作品属于客观要素。美术教学中的鉴赏就是鉴赏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在开设美术欣赏课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要是通过教师渗透鉴赏理论,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定和欣赏的过程,它是理论的渗透和接受,是在美术作品中展示理论、深化理论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特点
1.教学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从功能上看属于教学,它同样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鉴赏理论,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以让学生习得鉴赏方法,需要教师在学生困惑处精心指导和点拨。从学习主体角度看,鉴赏教学课的教学性体现为学生学习鉴赏理论,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理论的具体运用。
2.鉴定性
这一点是说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渗透相关的美术鉴赏理论以及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学生在运用理论对美术作品鉴赏时首先是识别、理解,识别该作品的各个要素与鉴赏理论的吻合之处,理解这些吻合所体现的艺术特点。因此,从学生认识分析作品到鉴赏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出了鉴定性的特点。
3.审美性
审美性是鉴赏教学的目标要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的美,从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识别和归类,从而达到美育要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
1.激趣法
在鉴赏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从客体要素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鉴赏,然后要从方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鉴赏,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在课堂气氛的创设上,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如鉴赏中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宫廷建筑,教师可从介绍历史背景人手,也可从展示美轮美奂的古代宫廷建筑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感受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雍容华丽风格,去感受明清时期宫殿艺术组合丰富、主次分明、搭配协调的审美特征。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和鉴定欣赏情景,自然就会生发出表达鉴赏结果的渴求。
2.收集法
美术作品的收集整理也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关注自己周围的艺术品,能够收集的收集,让学生形成审美收藏的习惯,同时对已收集的美术作品要加以归类整理,以便形成条理。一方面,这种收集整理可为自己习得鉴赏能力、培养鉴赏习惯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这种收集整理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用美的眼光去感知周围事物的习惯,所谓“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3.拓展法
从教学角度看待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发现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鉴赏方法,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要改变此种局面,就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如讨论比较、作品展示、作品欣赏、实地参观等。
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看待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发现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时间局限于上课。更新教学理念,就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美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外条件欣赏美术作品。如,对建筑物的欣赏,可从电视画面上感受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的美,可以从对周围建筑的观察上去分析鉴定建筑的审美价值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以教学为基础,以鉴赏为依据,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鉴赏理论,并通过鉴赏实践熟练运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鉴赏的时间和空间,将美术鉴赏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