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现状与保护利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岗古排是目前所存不多的较为古老原始的瑶族传统村落,反映了连南瑶族甚至中国瑶族古老悠久的瑶族传统文化,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群落及寨门、寨墙、石板道,原始的竹笕供水系统等传统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南岗古排面临自建性破坏、自然性损毁、盲目性开发等问题,使原本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形态面临濒危和破坏,因此,加强南岗古排的保护利用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族文化;南岗古排;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原真完整而且仍然鲜活的传统文化遗产。本文以南岗古排为例,从瑶寨文化价值分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利用和建议等多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传统村落现状
  (一)传统村落的特征
  传统村落反映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古村落需要做到对不同元素的考量,而非单一方面地制定策略。传统村落存在构成要素的关联性,构成有多种复杂要素,应该经过系统分析,针对不同保护对象采取相应的保护思路及方法,尤其要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等方面实施整体保护。
  (二)传统村落存在问题
  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但将传统村落作为一个专门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则以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为开端,至今已有十余年,目前,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4153个。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如传统村落数量锐减、部分传统村落毁坏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环境破坏与污染威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力等现象。
  三、南岗古排基本概况及文化价值分析
  (一)基本概况
  南岗古排位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坐落于海拔787米的山头上,依山而建,房屋层叠,错落有致;石板道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南岗古排始于宋代,已有千年历史,原为分散式布局,明末清初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现有集中式的村落格局。现保留有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文化遗迹,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瑶寨,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
  (二)文化价值
  1.瑶族文化
  南岗古排反映了瑶族(排瑶)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排瑶历史上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村落和建筑形态的物质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瑶族发展史、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以及我国民族政策史的重要实物依据。同时,南岗古排在明代就建立了民主选举的“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瑶寨。
  2.整体风貌
  南岗古排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瑶寨,具有典型的山地村寨特点和建筑布局形态,寨前原有三道寨门和较为完好的寨墙,以防御外敌来袭。寨内石板道纵横交错,供水系统完善,古民居造型带有瑶族独有的风格,建筑布局讲究、整齐有序。瑶寨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物基本保存,整体上仍然保存了其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筑特色
  南岗古排的建筑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统一。瑶寨内房屋建筑可分为住宅、谷仓、柴寮三类,外墙以石灰拌沙砌青砖,黑瓦盖顶,四檐翘角,一排排遍布山岗之上,错落层叠,气势壮观。除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外,古寨内还保存有得金石、洪秀全传教屋、石棺墓葬以及较为原始的瑶族引水工具——竹水笕等历史文化遗迹。
  4.民俗风情
  南岗古排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老习俗和生活方式,民族风情神奇独特,如“开耕节”“尝新节”“开唱节”“盘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民俗活动,尤其是盘王节(耍歌堂)已经是保护、展示、传承、弘扬瑶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活动,也是集中展现瑶族特色文化的盛會。
  四、南岗古排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南岗古排保护的认识还不高
  目前,南岗古排处于认识不足、保护乏力的尴尬局面,瑶寨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尚未得到普遍认知,对瑶寨在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观念,觉得对瑶寨的保护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投入大产出小,效果不好。
  (二)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支撑瑶寨的保护
  南岗古排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加之连南县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源结构单一,增量有限,可支配财力不足,难以满足稳定、持久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南岗古排现保留古建筑以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
  (三)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状态
  南岗古排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空间位置较为边缘,慢慢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状态,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镇化趋势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离开乡村、离开土地;另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限制、交通运输的不便、乡村基础建设的步伐、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等因素,使瑶寨逐渐被原居民放弃。
  (四)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矛盾突出
  南岗古排的保护与建设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视和关注,有的为改善居住条件对建筑样式等进行不适当的翻新改造;有的古老灰瓦式屋顶被成本更低廉的现代彩钢板替代;有的甚至拆掉原有的传统建筑,代之以现代感十足的楼房。由于保护意识薄弱,致使原有的村落格局、选址特色及景观风貌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五、南岗古排的保护利用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义务
  南岗古排的保护利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更要牵头直接参与到保护利用的实施过程中,成为保护利用实施的核心组织;各相关部门应进行规范管理,进而合力改善管理建设的情况。基层干部和居民明确的权责和义务,统筹解决传统古民居产权、宅基地及居住需求等问题。   (二)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在南岗古排的保护利用中,要落实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加强各执法队伍的执法力度,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必要情况下还要考虑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确保瑶寨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加快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为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
  加快编制南岗古排的保护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整体考虑瑶寨的保护、利用和建设,立足于原有村落风貌,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追寻历史文脉为主线,做到高起点、高水平、管长远。另外,科学安排和统筹瑶寨保护利用,要以保护为主、兼顾利用,而且要符合实际,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争取政府有效资金,多元融资予以支持
  将南岗古排保护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保护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实保护利用的相关扶持资金,加快推进瑶寨保护发展项目实施;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作用,有利于激发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对瑶寨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战略意义。
  (五)严格控制开发项目,坚持适度有序原则
  无论开发何种项目,都必须要坚持适度有序,要从瑶寨经济、交通、资源等条件出发,正确处理资源承载力、村民接受度、经济承受度与瑶寨文化遗产保护间的关系,反复论证开发类项目的可行性。项目实施的开发力度、保护意识,政府及其组织的监管强度直接影响着南岗古排的整体风貌、格局和非物质文化的承续状态。因此,要在瑶寨保护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开发项目,实现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发展模式。
  六、總结
  南岗古排的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瑶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传承性,需要活态保护,因此,政府、专家、村委、村民的角色和立场非常重要,必须站在保护瑶寨文化遗产的高度,明确政府是南岗古排第一保护人,建立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专家指导的保护工作体制,按照各保护主体的职责权限,明确保护对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走出一条适合南岗古排保护利用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 城乡发展研究,2014(1):10-13.
  [2]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乡建设,2014(8):7-13.
  [3]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
  [4]周乾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2013(5):144-149.
  [5]刘韫.民族村落传统民居――以嘉绒藏族民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5-158,6.
  作者简介:沈世明(1983-),男,广东省连南县,本科,广东瑶族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瑶族历史文化。
  指导老师:李筱文,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我是1994年因工作调动而踏入图书馆管理工作行列的。经过20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已从图书馆工作的“门外汉”,蜕变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我校图书馆经过同事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也已成为一个有浓厚办馆特色、在泉州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又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省级中学示范图书馆。在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交流会上,我曾多次代表我馆作了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介绍。天道酬勤,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同行及专家的肯定。在此,我想借机
【摘要】笔者以有500多年历史的傣族老寨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以传统工艺为视角,展现了傣族老寨丰富的传统工艺风貌,分析了传统工艺及其产品在现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也反映出傣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傣族;田野调查;传统工艺;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城子自然村位于勐仑镇西南,距离乡镇2.4公里,处于州府景洪市与勐腊县城中
【摘要】博纳尔作为“纳比派”成员之一,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绘画大师,为艺术史增添了单纯、高雅而不容忽视的一笔。博纳尔以其独特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方式为我们复现了一个特殊的绘画视角,他以高度讲究的色彩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观看的感性满足,以其单纯的绘画意味为我们提供一种审美的幸福感。博纳尔以抒情的笔调,融性情于画面,有着装饰绘画性的讲究。本文从其绘画形式的形成来源和色彩的秩序来分析其作品的形式,以微观的视角切入来
【摘要】《乐律全书》有载:“舞蹈和血脉,歌咏养性情。”意思是舞蹈与其相依附的音乐具有修身、健身的功能。基于舞蹈艺术这样的起源功能,要对舞蹈学专业学者实施舞蹈治疗法,则是指以舞蹈学专业学者为治疗对象,通过舞蹈这种艺术性运动形式,结合好音乐学、舞蹈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舞蹈学专业学者可以建立好生理与精神的平衡关系,调整好情绪,治疗好疾患。  【关键词】舞蹈疗法;精神解压;“主题”  【
【摘要】弗雷泽先生的《金枝》是人类学的经典名著,但因弗氏本人的“进化论思想”、材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本书表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①。对于“东方”“美洲”“非洲”和“澳洲”的居民,甚至对欧洲的现代农民也怀有偏见。《金枝》中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有三重境界,这源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这也同样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既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又能超越文化的偏见,平等看待异域文化。  【关键词】《金枝》
【摘要】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本文结合汶上县文物保护现状和部分文物工程开展情况,对目前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上地下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汶上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和绘画,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难舍难分的关系,它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实用目的不同,书法和绘画各自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具有共性,这便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比如它们都强调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宇宙永恒运行的规律(道或气)。本文试从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暨书法和绘画的用笔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历代研究该命题的相关文献,作相应论述,并得出结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之后分析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未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民群众缺少旅游开发理念。最后探讨了促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摘要】米勒是19世纪法国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自然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田园生活为主。米勒的作品很有意境,而且给人真实的感觉。对米勒代表作《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分析出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性。由于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他更熟悉和喜欢田园生活。米勒的家庭成员都是基督教徒,他的作品中也传达出了宗教的静穆之感。这些特性,使得米勒的绘画拥有一种独特的意韵,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真
【摘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毕尔巴鄂、赫尔辛基、深圳三座城市形成的驱动因素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了武汉市创意城市建设的现状,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所具有的政府、文化空间、学术机构、人才资源等优势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创意管理和创意战略的理论,立足“复兴大武汉”的目标,从巧创新的五个维度为武汉的城市文化基因激活、创意空间营造、创意人才和机构集聚、创意生态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