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陇县普洛河流域洪水成因与治理效果

来源 :大科技·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洛河流域是陇县千河流域右岸一级重要支流。本文通过分析普洛河流域洪灾成因,科学提出了工程治理理念与目标,采取有效工程措施治理效果显著,效益突出,为陇县水利扶贫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普洛河;洪灾成因;治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7344(2019)03-0128-01
  1  流域概况
   陇县普洛河为千河右岸一级支流,渭河二级支流,地理位置在东经106°45′48″~107°58′28″,北纬34°38′26″~34°46′52″之间,发源于陇县八渡镇碾盘沟,于东风镇西沟村汇入千河,干流长37.3km,流域面积319.6km2,河道平均比降16.2‰。普洛河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关山、陇山山脉延伸贯连。地貌形态以梁为主,间有峁状分布,梁峁顶部地形相对平缓,坡度一般为4~8°,以下的斜坡坡度逐渐增大,沟岸两边部分地区有川平地分布。由于长期受水流侵蚀,坡面被切割的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容易形成洪水。
  2  洪水灾害与特征
  2.1  历史洪水灾害
   据史料记载,普洛河流域1949~2010年中,发生洪水灾害24次,损失惨重,特别是1978年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0多万元。
  2.2  洪水特征分析
   普洛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大风、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洪水泛滥。普洛河流域河道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具有历时短、强度大、洪水暴涨暴落、危害严重的特征,且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
  3  洪水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受陇县地理条件及大气候的影响,区域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连续长历时降雨,局部突降强度大、短历时大到暴雨。
  3.2  生态、社会因素
   普洛河原有局部堤防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堤防为沿岸群众或单位自发修建的无等级堤防。而且区域内山体植被不均衡,有些地区植被差或无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灾害。
  3.3  人为因素
   由于村民大面积砍伐木材,无限制的放牧,造成植被破坏,诱发山洪灾害;人为的破坏水利防洪工程,导致山洪加剧。
  3.4  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政资金薄弱,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只是对险工险段清淤治理,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治理,从而使河道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4  流域治理理念与目标
  4.1  治理理念
   (1)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在流域治理规划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
   (2)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以保护流域内八渡镇区和3个中心村重点地区和基础设施为目标,以人为本,既考虑河流近期治理的需要,又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段治理。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河流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
   (4)分级负责、强化监督。普洛河治理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中央给予适当补助,县镇村负责组织实施。
  4.2  治理目标
   流域治理设计在项目区新修堤防和护岸,对受洪水威胁的人口密集区和重点段农田进行有效防护,以提高项目区防洪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护设防标准范围内沿岸1.39万人,0.79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
  5  工程治理措施
  5.1  治理概况
   陇县普洛河东风镇、八渡镇重点段防洪工程属于陕西省2013~2015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道长7.7km。依据国家规定确定堤防工程级别为Ⅲ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相应洪水流量为:QP=365m3/s。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堆筑堤身、浆砌石基础、浆砌石护坡,护堤地绿化等项目,确保普洛河重点段安全渡汛。工程于2013年4月开工,9月竣工。
  5.2  治理措施
   (1)严“四制”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施工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明确建设、施工、监制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2)抓“四个安全”:抓施工、质量、资金、环保安全保障。成立施工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工程实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各成员应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加强防洪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做到资金及时,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3)夯“四项措施”:①提高认识,转变思路;②健全制度,科学管理;③健全机构加强领导;④依法治理,保障实施。
  6  治理效果
  6.1  社会效益
   工程建成后,有力促进项目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障普洛河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项目区内渡汛安全,汛期安全。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防洪抢险道路畅通,全民健身绿色通道形成,文化广场依河而建,产业园区项目区内落户,区域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社会效益显著。
  6.2  经济效益
   保护耕地7900亩;保护房屋1200间;保护东县公路13km;治理复耕土地120亩。分析计算,总经济效益约712.6万元,效益显著。
  6.3  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对美化了镇村环境,人工水面、生态涝池、油然而生,改善了河道周围耕地的土壤结构,净化了空气,青山绿水格局形成,生态效益显著。
  7  结 论
   长期以来,陇县河道治理工作倍受领导和群众的关注。该项目建设中,县上成立专门的项目领导小组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分析、合理治理、注重实效,夯实责任,同时改变工程重建轻管现象,坚持因地制宜,达到山绿、水青、民富目的,真真发挥了工程效益。
  收稿日期:2018-12-4
  作者简介:祁明利(1978-),男,工程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建设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其中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
亚快速凝固技术由于较小的冷却速率,相对于快速凝固方法在工业上具有更广泛的开发推广空间而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目前亚快速凝固通常使用具有高热导率金属作为基体用来生产小尺寸产品,产品质量主要依赖于界面传热。本文研究了界面凝固各阶段的传热机制,利用界面液-固接触状态下热流量大,冷却速率高这一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亚快速凝固技术方法——可熔金属铸型技术,全文围绕这一思路展开讨论。为验证可熔铸型方法可操作性,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解决资源环境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所采用。21世纪
目前在众多高校中,公共体育课程在众多专业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近些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公共体育课程由于在以往实行一直不是很到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成为高校重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力度.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进行运用可以发挥良好成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
音乐是我们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音乐不仅可以放慢我们的节奏,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音乐比较简单,让人们一听就知道表达的含义,同时有利于促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建设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基于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上,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对应的专业学科.数字艺术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在出现后不断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