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非常完美》在布景等各方面做到了精致和完美,在表现中国当代都市爱情生活的电影中寻求到突破。但其所持的国际化立场让影片的文化感产生了变异。在电影一边倒的西式文化取向中,我们看到的是本土意识的消解。只是,这样的消解从过去吸收外来文化,变成了对本土的文化进行主动的改造,使之符合国际化的标准。《非常完美》的尝试有其积极意义,但主动放弃文化根基的一味迎合将无法创造真正完美的影片。
关键词:《非常完美》文化错位 消费主义 怀旧 本土意识
近几年来,一提到大片,人们眼中就会浮现中国古代武侠玄幻题材的身影。中国的导演们似乎刻意在电影作品中表现本土特色。将中国文化变成了精美的汉服、华丽的宫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现代意识的爱情与权谋。中国文化成为一个被西方人关照的他者。就一部商业片而言,《非常完美》与过去的《英雄》、《无极》等片不同,不再选择中国古代历史或玄幻题材,而是直接讲述现代中国都市爱情生活。作为一部标榜中国时尚爱情大片的电影。《非常完美》在布景等各方面做到了精致和完美。不过,电影在直接表现中国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同时,对这种生活进行一种异质的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文化身份无法辨认的怪胎。
一、电影中的场景——刻意远离现实带来的时空错位
《非常完美》中的角色被设定为一群追逐爱情的都市男女。在电影的主要场景中,导演回避了当代中国都市中最为常见的摩天楼与游走于公寓与写字间中的城市白领。女主人公苏菲是一位漫画家,工作只需要在自己的家里完成。男主角常瑞的职业是摄影师,只需要在摄影工作室与家中的暗房里完成工作。这就使得男女主角的生活脱离了都市白领朝九晚五的时间限制,也摆脱了传统都市故事中的职业装与写字间。然而。突破传统的同时带来的是对现实的远离。
《非常完美》中,苏菲生活在一栋独立的年代久远的西式洋楼中,而李杰夫的家设置在了一栋带有明显欧式石质装饰的大楼中。在当代中国的都市中,这样旧而精美的西式建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中的某些区域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的留存。它们多半位于过去的租界,因其接近百年的历史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文物。在过去的电影、电视作品中,这样的房屋多半会出现在表现民国时期或解放初期的题材中,作为一种时代特色的产物而存在。而《非常完美》将主要角色的家设置于此,来表现当代都市生活。无疑带来了一种时空与文化的距离。常瑞居住与工作的地方建筑特色有所变化,是十分简洁的现代建筑。简洁到类似于仓库。毫无装饰的外墙、明亮的大落地窗、简洁的玻璃门,洋溢着浓郁的现代设计风味。同样的,这样前卫的建筑特色,我们可以在北京798艺术区等地轻易地找到,然而,这样的建筑同样远离当代中国人的都市生活。
在当代中国的都市中。虽然因文化的多元化。使建筑装饰有了多种发展的可能,但是,剧中所展现的显然不是当代建筑,而是早在上世纪初的各国租界中的老建筑,包括当时的银行、钟楼、教堂等等。现代都市人的爱情生活在这样的街道上开始,如果没有剧中的女配角王晶晶的广告,观众会以为这不是当代都市,而是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这是电影中的场景带来的第一种时空错位。而常瑞家则代表了另一种时空错位。没有任何装饰的外墙,大型的落地玻璃窗与玻璃门。无不彰显出现代设计中简洁的特征。大到可以当展览馆的客厅,中式红木雕花隔断与西式壁炉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杂糅的风格。
内景带来的时空错位感更加明显。在这部电影中,最为接近当代生活的场景包括医院、李杰夫家内景等。而作为表现男女主角生活的苏菲与常瑞家庭内景,恰恰产生了过于精致的反效果。苏菲家中鲜明的装饰颜色与古朴的西式家具、小摆件组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场景。但是,如果说这种独特风格是来源于主人的独特品味,小黑白电视、电话答录机的存在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也许电影只是想营造一种怀旧感,但这种怀旧造成了电影中时间的断裂,使苏菲与李杰夫看起来就像是跨越时空的恋爱。同样的,常瑞家带来的是空间的断裂。在这个空旷的大厅里,除了最基本的家具。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友记》中经常出镜的玩具足球赛以及各种游艺设施,另外,离开人们视野许久的胶片式照相机的出现也让人惊异。这种刻意营造的精致造成了电影的时空错位。观众无法在电影的场景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熟悉的时代。电影一方面强调这是个中国现代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不断打破现有时空的真实感,带来一种如梦似幻的审美体验。
二、怀旧与慕新——被遗忘的当下
《非常完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浪漫的环境中,为了营造出梦幻感。剧情被有意的弱化。而带有怀旧气氛场景成为了完成故事的有效帮手。首先,影片将怀旧做到了极致。在非常完美的开场,是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经典的酒吧场景。黑白的胶片,灯光暧昧的吧台,身着风衣,款款而来的妖娆美人,让我们恍若进入北非谍影的世界。更不要提美人被擒时,那诱人而倔强的眼神。王菁菁这个角色亦是为电影制造怀旧气氛的帮手。她时而成为大上海的红牌妓女,游走于权贵男人之间:时而是农村的“小芳”,为虎子哥的一碗饺子而含泪相拥。她会戴着金色假发和黑色小礼帽,在餐厅中向你述说衷肠:也会化为歌剧魅影中那精灵般的歌手,与神秘的男爵谱出浪漫的爱情:她更有可能成为华丽的女皇,向众人投出威慑的眼神。可以说,她的出现再现了许多老电影中让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其次,场景的设置也力求营造出怀旧气氛。古旧的独栋小洋楼中,摆放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小黑白电视、怀旧款的婚纱以及国内很少见到的电话答录机。古旧的木床和台灯。将苏菲的家庭联系上了另一个时代。当主人公们在场景中穿梭,就像在时空中穿梭一样。
对于新的追求,来源于对西方消费主义生活的崇拜。为了凸显本部影片时尚的特色,消费主义的意识被深深地植入了电影中。在非常完美的“改头换面式”章节中,女主角苏菲与男主角常瑞发生故事的主要场景选择在了商场与理发店中。其中一个经典的镜头是苏菲与常瑞坐在商场的软凳上,脚下是无数双颜色各异的鞋子。在电影中,男女主角都乐于担当模特的角色,挂满各色衣物的衣柜与商场成了青年男女展示魅力的舞台,不厌其烦出现的试衣服画面就是证明。苏菲去医院挽回恋人前,试衣成了她通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当她穿上红色的大衣,甚至感觉到电梯里所有的人都在向她投以艳羡的眼光。在改头换面的环节中,苏菲与常瑞一次次在镜头前展现大牌服装魅力,真切地告诉人们消费对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
相对于大牌时装、皮鞋与化妆品,消费文化的渗透更为隐蔽。在电影中,许多故事情节的发生都与名车有关。除了苏菲故事发生在计程车上,以轿车代步成了剧中人物必然出现的情节。为了加强效果,导演特意将一 场戏安排在了4S店里。电影中美女在香车中如痴如醉,还可以与英俊的汽车销售员谱出一场恋曲。这样的情节,将有车生活幻化成了一种时尚的梦境,吸引渴望高雅生活的观众。关于吃的消费在电影中也有所涉及。苏菲与常瑞在家里做饭,不一定可口的饺子放在精美的餐盘里,就一定别有风味了。如果你要找寻华贵的气质,就一定要同王菁菁与李杰夫一样,身处带有温柔烛光的西餐厅。吃着精致的食物。在举手投足间都能引来羡慕的目光。吃,在电影中成了营造时尚气氛的附属品。衣食住行,凡是可以和消费挂上勾的生活部分,电影里都力求精致,更是一种西化的精致。身着欧美大牌服饰,生活在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西式洋楼里,使用精美的雕花餐具,开着高级轿车游走于宽阔的街道。然后进入商场或西餐厅……生活品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消费欧美的产品,更依赖于消费欧美的文化。似乎当生活完全西化的时候,才能跻身于完美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部现代都市片,当下都市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地出现在电影中。当代中国都市中普通人的生活,几乎没有进入到电影的表现领域。喧闹的酒会、高档西餐厅、大型商场,这些作品极力表现的场景,与当下都市人的生活距离太远。或者可以这样说,作为一部都市爱情电影,中国都市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到电影中,恰恰是都市中远离大众,最西化的部分被电影放大,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这就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无法找到当下的文化认同感。现实生活在电影中被遮蔽,甚至遗忘。
三、西方化的主动接受——本土意识的消解
相对于过去的古装大片,《非常完美》在表现中国当代都市爱情生活的电影中有了突破。但是,正是其所持的国际化立场,让这部影片的文化感产生了变异。
首先,电影标榜反映现代中国,但过多的怀旧处理让电影对现代中国的把握大打折扣。观众在电影中一次次被拉回到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群中。在万圣节酒会中寻找关于现代生活的蛛丝马迹:又一次次进入4S店、国际名牌时装店、健身房。享受中产阶级的“非常生活”。电影的时空在这样的处理中不断模糊,建构出一种臆想的完美而虚幻的生活。其次,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过分植入使影片失去了现实感,成为变相的广告。毫无疑问。当今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情有可原。但是,电影中不时出现的高级轿车、国际大牌时装以及高级西餐酒会的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消费引导性。这种刻意将西化的生活作为时尚向导的做法,使电影的本土面目更加模糊不清。最后,电影在选择场景时,刻意回避现实,选择西化建筑与装潢。当然,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非常唯美,但电影的真实感随之受到了抹杀。这种刻意营造的环境的确拉近了现代中国社会与西方世界的距离,不过是通过本土文化的完全妥协来达到的。在这部电影中,中国都市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文化经过导演的改造,变成了一个异质的产物。这既不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也不是西方人所希望看到的东方世界。这种完全西化的文化取向使电影中偶尔出现的中国元素成了一部西式爱情片的点缀。
在电影一边倒的西式文化取向中,我们看到的是本土意识的消解。不同于过去武侠电影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改造,《非常完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许多商业片重点选择古典武侠题材,但又为迎合西方观众对其进行改造,使这类题材偏离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文化口味。《非常完美》则是对中国当代都市文化进行改造,加入了过多西方文化的怀旧与消费文化引导,冲淡了电影的本土文化特色。这样的消解从过去吸收外来文化,变成了对本土的文化进行主动的改造,使之符合国际化的标准。作为一种艺术抑或商业的尝试,《非常完美》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主动放弃文化根基的一味迎合必然无法创造真正完美的影片。在本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中,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非常完美》文化错位 消费主义 怀旧 本土意识
近几年来,一提到大片,人们眼中就会浮现中国古代武侠玄幻题材的身影。中国的导演们似乎刻意在电影作品中表现本土特色。将中国文化变成了精美的汉服、华丽的宫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现代意识的爱情与权谋。中国文化成为一个被西方人关照的他者。就一部商业片而言,《非常完美》与过去的《英雄》、《无极》等片不同,不再选择中国古代历史或玄幻题材,而是直接讲述现代中国都市爱情生活。作为一部标榜中国时尚爱情大片的电影。《非常完美》在布景等各方面做到了精致和完美。不过,电影在直接表现中国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同时,对这种生活进行一种异质的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文化身份无法辨认的怪胎。
一、电影中的场景——刻意远离现实带来的时空错位
《非常完美》中的角色被设定为一群追逐爱情的都市男女。在电影的主要场景中,导演回避了当代中国都市中最为常见的摩天楼与游走于公寓与写字间中的城市白领。女主人公苏菲是一位漫画家,工作只需要在自己的家里完成。男主角常瑞的职业是摄影师,只需要在摄影工作室与家中的暗房里完成工作。这就使得男女主角的生活脱离了都市白领朝九晚五的时间限制,也摆脱了传统都市故事中的职业装与写字间。然而。突破传统的同时带来的是对现实的远离。
《非常完美》中,苏菲生活在一栋独立的年代久远的西式洋楼中,而李杰夫的家设置在了一栋带有明显欧式石质装饰的大楼中。在当代中国的都市中,这样旧而精美的西式建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中的某些区域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的留存。它们多半位于过去的租界,因其接近百年的历史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文物。在过去的电影、电视作品中,这样的房屋多半会出现在表现民国时期或解放初期的题材中,作为一种时代特色的产物而存在。而《非常完美》将主要角色的家设置于此,来表现当代都市生活。无疑带来了一种时空与文化的距离。常瑞居住与工作的地方建筑特色有所变化,是十分简洁的现代建筑。简洁到类似于仓库。毫无装饰的外墙、明亮的大落地窗、简洁的玻璃门,洋溢着浓郁的现代设计风味。同样的,这样前卫的建筑特色,我们可以在北京798艺术区等地轻易地找到,然而,这样的建筑同样远离当代中国人的都市生活。
在当代中国的都市中。虽然因文化的多元化。使建筑装饰有了多种发展的可能,但是,剧中所展现的显然不是当代建筑,而是早在上世纪初的各国租界中的老建筑,包括当时的银行、钟楼、教堂等等。现代都市人的爱情生活在这样的街道上开始,如果没有剧中的女配角王晶晶的广告,观众会以为这不是当代都市,而是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这是电影中的场景带来的第一种时空错位。而常瑞家则代表了另一种时空错位。没有任何装饰的外墙,大型的落地玻璃窗与玻璃门。无不彰显出现代设计中简洁的特征。大到可以当展览馆的客厅,中式红木雕花隔断与西式壁炉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杂糅的风格。
内景带来的时空错位感更加明显。在这部电影中,最为接近当代生活的场景包括医院、李杰夫家内景等。而作为表现男女主角生活的苏菲与常瑞家庭内景,恰恰产生了过于精致的反效果。苏菲家中鲜明的装饰颜色与古朴的西式家具、小摆件组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场景。但是,如果说这种独特风格是来源于主人的独特品味,小黑白电视、电话答录机的存在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也许电影只是想营造一种怀旧感,但这种怀旧造成了电影中时间的断裂,使苏菲与李杰夫看起来就像是跨越时空的恋爱。同样的,常瑞家带来的是空间的断裂。在这个空旷的大厅里,除了最基本的家具。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友记》中经常出镜的玩具足球赛以及各种游艺设施,另外,离开人们视野许久的胶片式照相机的出现也让人惊异。这种刻意营造的精致造成了电影的时空错位。观众无法在电影的场景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熟悉的时代。电影一方面强调这是个中国现代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不断打破现有时空的真实感,带来一种如梦似幻的审美体验。
二、怀旧与慕新——被遗忘的当下
《非常完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浪漫的环境中,为了营造出梦幻感。剧情被有意的弱化。而带有怀旧气氛场景成为了完成故事的有效帮手。首先,影片将怀旧做到了极致。在非常完美的开场,是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经典的酒吧场景。黑白的胶片,灯光暧昧的吧台,身着风衣,款款而来的妖娆美人,让我们恍若进入北非谍影的世界。更不要提美人被擒时,那诱人而倔强的眼神。王菁菁这个角色亦是为电影制造怀旧气氛的帮手。她时而成为大上海的红牌妓女,游走于权贵男人之间:时而是农村的“小芳”,为虎子哥的一碗饺子而含泪相拥。她会戴着金色假发和黑色小礼帽,在餐厅中向你述说衷肠:也会化为歌剧魅影中那精灵般的歌手,与神秘的男爵谱出浪漫的爱情:她更有可能成为华丽的女皇,向众人投出威慑的眼神。可以说,她的出现再现了许多老电影中让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其次,场景的设置也力求营造出怀旧气氛。古旧的独栋小洋楼中,摆放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小黑白电视、怀旧款的婚纱以及国内很少见到的电话答录机。古旧的木床和台灯。将苏菲的家庭联系上了另一个时代。当主人公们在场景中穿梭,就像在时空中穿梭一样。
对于新的追求,来源于对西方消费主义生活的崇拜。为了凸显本部影片时尚的特色,消费主义的意识被深深地植入了电影中。在非常完美的“改头换面式”章节中,女主角苏菲与男主角常瑞发生故事的主要场景选择在了商场与理发店中。其中一个经典的镜头是苏菲与常瑞坐在商场的软凳上,脚下是无数双颜色各异的鞋子。在电影中,男女主角都乐于担当模特的角色,挂满各色衣物的衣柜与商场成了青年男女展示魅力的舞台,不厌其烦出现的试衣服画面就是证明。苏菲去医院挽回恋人前,试衣成了她通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当她穿上红色的大衣,甚至感觉到电梯里所有的人都在向她投以艳羡的眼光。在改头换面的环节中,苏菲与常瑞一次次在镜头前展现大牌服装魅力,真切地告诉人们消费对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
相对于大牌时装、皮鞋与化妆品,消费文化的渗透更为隐蔽。在电影中,许多故事情节的发生都与名车有关。除了苏菲故事发生在计程车上,以轿车代步成了剧中人物必然出现的情节。为了加强效果,导演特意将一 场戏安排在了4S店里。电影中美女在香车中如痴如醉,还可以与英俊的汽车销售员谱出一场恋曲。这样的情节,将有车生活幻化成了一种时尚的梦境,吸引渴望高雅生活的观众。关于吃的消费在电影中也有所涉及。苏菲与常瑞在家里做饭,不一定可口的饺子放在精美的餐盘里,就一定别有风味了。如果你要找寻华贵的气质,就一定要同王菁菁与李杰夫一样,身处带有温柔烛光的西餐厅。吃着精致的食物。在举手投足间都能引来羡慕的目光。吃,在电影中成了营造时尚气氛的附属品。衣食住行,凡是可以和消费挂上勾的生活部分,电影里都力求精致,更是一种西化的精致。身着欧美大牌服饰,生活在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西式洋楼里,使用精美的雕花餐具,开着高级轿车游走于宽阔的街道。然后进入商场或西餐厅……生活品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消费欧美的产品,更依赖于消费欧美的文化。似乎当生活完全西化的时候,才能跻身于完美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部现代都市片,当下都市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地出现在电影中。当代中国都市中普通人的生活,几乎没有进入到电影的表现领域。喧闹的酒会、高档西餐厅、大型商场,这些作品极力表现的场景,与当下都市人的生活距离太远。或者可以这样说,作为一部都市爱情电影,中国都市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到电影中,恰恰是都市中远离大众,最西化的部分被电影放大,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这就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无法找到当下的文化认同感。现实生活在电影中被遮蔽,甚至遗忘。
三、西方化的主动接受——本土意识的消解
相对于过去的古装大片,《非常完美》在表现中国当代都市爱情生活的电影中有了突破。但是,正是其所持的国际化立场,让这部影片的文化感产生了变异。
首先,电影标榜反映现代中国,但过多的怀旧处理让电影对现代中国的把握大打折扣。观众在电影中一次次被拉回到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群中。在万圣节酒会中寻找关于现代生活的蛛丝马迹:又一次次进入4S店、国际名牌时装店、健身房。享受中产阶级的“非常生活”。电影的时空在这样的处理中不断模糊,建构出一种臆想的完美而虚幻的生活。其次,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过分植入使影片失去了现实感,成为变相的广告。毫无疑问。当今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情有可原。但是,电影中不时出现的高级轿车、国际大牌时装以及高级西餐酒会的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消费引导性。这种刻意将西化的生活作为时尚向导的做法,使电影的本土面目更加模糊不清。最后,电影在选择场景时,刻意回避现实,选择西化建筑与装潢。当然,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非常唯美,但电影的真实感随之受到了抹杀。这种刻意营造的环境的确拉近了现代中国社会与西方世界的距离,不过是通过本土文化的完全妥协来达到的。在这部电影中,中国都市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文化经过导演的改造,变成了一个异质的产物。这既不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也不是西方人所希望看到的东方世界。这种完全西化的文化取向使电影中偶尔出现的中国元素成了一部西式爱情片的点缀。
在电影一边倒的西式文化取向中,我们看到的是本土意识的消解。不同于过去武侠电影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改造,《非常完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许多商业片重点选择古典武侠题材,但又为迎合西方观众对其进行改造,使这类题材偏离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文化口味。《非常完美》则是对中国当代都市文化进行改造,加入了过多西方文化的怀旧与消费文化引导,冲淡了电影的本土文化特色。这样的消解从过去吸收外来文化,变成了对本土的文化进行主动的改造,使之符合国际化的标准。作为一种艺术抑或商业的尝试,《非常完美》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主动放弃文化根基的一味迎合必然无法创造真正完美的影片。在本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中,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