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桥梁建设的“世界冠军”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我国北方的沈阳至南通高速公路,从此与南方的苏州到海口高速公路线连在一起。国际上认为,斜拉桥1000米跨径已达极限,而苏通大桥以1088米的主跨长度突破了这一极限,一举摘取了世界桥梁建设的“奥运金牌”,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此外,苏通大桥也是我国桥梁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长江奔流到南通,距入海口还有108公里,江面宽阔,一望无际。由于没有桥,百姓们靠轮渡过江。1987年5月8日,南通长江上发生了特大沉船事故,105人遇难。两岸百姓不想再冒着巨大风险渡江,希望架设一座桥或者一条隧道通向对岸。
  1991年6月,南通市启动了过江隧道的调研。国内岩土工程的权威孙钧院士对隧道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在过江通道的方案比选中,他最终和大部分专家一样选择了桥梁方案。在他看来,苏通大桥不仅是南通与苏州、南通与上海的事,更是中国沿海跨越长江天堑的大通道,这条通道至少应该是双向六车道。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足够大的盾构机,其他国家也没有,因此,必须打几条隧道才能达到功能方面的要求,这将造成成本劣势。孙钧院士回忆说:“当时自己的意见其实是两句话,在那个地方建隧道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桥梁是唯一现实的选择。”然而,长江南通段江面最宽处达12公里,最窄处也有5.7公里,在如此宽的江面上建桥在全世界都史无前例。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总工程师吴寿昌说:“专家们论证来论证去,发现建设斜拉桥,让桥塔一跨达到1088米,桥高60多米,是满足5万吨级巨轮通航需求的唯一选择。”
  桥梁专家风懋润强调:“这个世界第一跨不是中国人为了第一而作秀的,而是现实逼迫中国建桥人作出的必然选择,别无退路。”这一选择意味着,我国向当时的世界桥梁建设技术标准极限发起了挑战,因为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覆盖这座桥的建设难题。
  2002年10月30日上午,苏通大桥奠基仪式在南通破土动工,数万名施工大军进驻工地。按照设计方案,拉住斜拉桥钢丝的两个主桥塔墩,必须把131根桩打到水下,然而,水下却是近300米厚的淤泥。吴寿昌打了个比方:“主塔墩131根桩扎在水下,就好像筷子插到豆腐上。要想让豆腐上的‘筷子’成为钢筋铁骨,坚不可摧,必须在水下建两个体积分别近6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承台。”建设者们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往江里扔下60万立方米的袋装砂石,给河床披上顺江380米、横江280米的防冲刷“铠甲”,让桥塔“底盘”稳坐江中。这套冲刷防护设计与施工“世界鲜见、国内首次”。
  2003年7月31日,12根长60米、直径为1.4米的平台钢管桩被打入江中,并连为一体。狂风大作,潮涌浪翻,所有钢管桩都被拦腰折断!长江在上游的镇江润扬大桥处流速为每秒1米,奔流到南通后,流速增至每秒4米。建设者意识到,必须使用更粗大的钢管才能扛住水流的冲击,但国内外的桥梁建筑都没有相关记载。
  挑战摆在面前。经反复实验,专家们最终选定用直径2.8米的钻孔桩钢护筒抗冲击。大桥建设者在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区域上,成功打下131根钢护筒,每根护筒之间的距离2至3米。每根桩都一次成功,未经修补,没有缺陷。
  苏通大桥在新材料的运用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大桥共有272根斜拉索,需要近7000吨高强镀锌钢丝。由于斜拉索不仅要承载大桥的全部重量,而且要做到防风抗震,所以对钢丝材料的强度和柔韧性要求极高。一直以来,日本企业垄断着国际市场。但是,市场需求永远是企业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动力——上海宝钢主动找上门来了。为了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经过反复思量,苏通大桥的指挥者把机遇交给了“自己人”。最终,宝钢生产的钢丝,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了進口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北主塔承台是承受桥塔、传递全桥荷载的关键部位,工人们要将总重量近7000吨的钢筋,按照横平、竖直、斜到位的要求,在套箱里像“扎灯笼”那样扎成八个棱、九个斜面的骨架。这在电脑上都要费很大工夫才能布设到位。然而,工人们日夜奋战,把12米长、120公斤重的螺纹钢筋一根根按标记摆放到位,沿着斜坡面一层层地往上绑扎,硬是在两个月内就把连接起来900公里长的钢筋扎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灯笼”。
江苏省苏通大桥。

  苏通大桥南北两塔高300.4米,等同于100层楼高。“通天塔”的塔身建设是又一个高难度挑战——风是第一大威胁。项目部在高达310米的塔吊内安装了风速测量仪,一旦超过警戒,所有人员立即撤离。2006年10月5日,两座世界最高桥塔顺利浇筑,桥墩直得偏差只有7毫米,远远低于50毫米的标准。2007年4月23日,苏通大桥单悬臂吊装长度达444.8米,刷新了由日本多多罗大桥保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435米的世界纪录。
  在苏通大桥通车当天,风懋润来到桥上,感慨万千:“茅以升先生要是能看到今天的大桥多好啊!苏通大桥,是一座矗立在万里长江上的中华民族由弱小走向富强的标志性工程。”
  ◎ 来源|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在桥梁界,若提起哪位专家或院士,其名字往往会和某某著名大桥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却有一位老者,一生没有亲手设计过一座桥梁,但载入中国史册的几座名桥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烙印,他的意见或努力直接关乎这些桥的成败优劣;他培养了无数大家,默默无闻地做着他的教书人。年逾九旬却依然笔耕不辍,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忙碌着。他就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开拓者之一、著名桥梁工程教育家——钱冬生。  钱冬生,1918年生于江苏镇江,1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控机床加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性利用,不仅可以保证加工能够具备较高的精准性,还有助于便捷整个操作流程。在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时,需要以提升精准度为主,更加高效率地完成日常的加工,并且还要明确影响精准度的因素,从而使数控机床加工工作能够更加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生产行业的稳定性发展。关键词:数控机床; 加工精准度; 提升因素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
方秦汉院士现场指导。图片|中铁大桥院  “千慧入桥成钢霸,万情融桥写华章。”这首诗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特级专家、原中铁大桥局集团暨中铁大桥院集团副总工程师方秦汉。  75岁时,他在一次茶话会上说:“建筑的意义就在于能体现一个时代。我参与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主跨为128米,南京长江大桥主跨为160米,九江长江大桥主跨为216米,芜湖长江大桥主跨为312米。从12
期刊
在浩瀚的伶仃洋,一条雄伟壮阔的“跨海长虹”伫立于此,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著名的港珠澳大桥,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珠港澳大桥从2009年底开工建设,至2018年10月通车,在建造过程中,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中,6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
期刊
无论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浙江钱塘江大桥,抑或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都镌刻着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李国豪。这位从广东省梅县走出的造桥大师,毕其一生,都在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世界同样认可李国豪的卓著功勋,早在198l年,李国豪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寒门骄子“悬索桥李”名震欧洲  综观李国豪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
期刊
去年7月,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全长约11千米,桥位所处的江面宽约5.8千米,大桥在跨江时有个明显的“拐弯”,远看似一座被“折弯”的大桥。那么为什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许多跨海大桥、长江大桥一样是弯的呢?  从理论上讲,工程师们希望尽可能地将所有的桥都设计成直的。原因很简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的大桥不仅省材料、省人工,更关键的是省脑。相比起受
期刊
曾庆元在工作。图片|今日科  大秦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能源大通道。2020年8月,受暴雨影响,大秦铁路曾在一周内发生两起列车脱轨事故。  据统计,列车脱轨引起的事故已占整个铁路运输事故的七成左右。不明原因列车脱轨的理论分析,一直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课题,100多年来国内外都未解决。而在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动力学专家曾庆元的《列车脱轨分析理论与应用》出版
期刊
茅以升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图片|搜狐号百年巨匠  许多人或许都读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