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2-11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现结合苏教版二年级课标教材《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在活动中激趣
片断一:课前游戏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通过摸球事件让学生体会事情的不确定性。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但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类概率问题。因此,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较好地蕴含了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课堂实录:
⒈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
孩子们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出示橡皮泥在右手,猜对的立刻欢呼起来,猜错的惋惜地叹起气来。
师:为什么有人猜对,有人猜错呢?
生:因为橡皮泥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⒉再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
意见仍然不统一。这次两只手上都有,孩子们叫起来,有的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要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猜左手对,猜右手也对呢?
生:因为橡皮泥两个手上都有,不管猜哪只手都是对的。
⒊再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这下孩子们学“精”了。
生:我猜左手。
生:我猜右手。
生:我猜两只手都有。
生:可能两只手都没有。
……教室里热闹起来。
反思: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进入课堂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猜一猜”的游戏,二年级的小朋友都曾经玩过。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就给学习内容配了个“生活原形”,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不仅体会到数学的亲和力,而且这个游戏活动使教学有了情感的加温,让学生带着愉悦、期待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中去。
二、在活动中探索
片断二:“聪明卡片”
设计意图:通过摸球事件学生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就想设计一个让学生巩固运用的活动。这时,孩子们平时玩的小卡片跃进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让学生按要求在卡片上写数,既可以体现与例题相逆的思维过程,而且可以通过转动卡片验证对错,学生一定感兴趣!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在“聪明卡片”上写数,第一个要求:转动卡片,一定出现“8”;第二个要求:转动卡片,可能出现“8”;第三个要求:转动卡片,不可能出现“8”。
学生同桌为一组边商量边写数。
镜头一:
生1:一定要出现“8”,怎么写呢?
生2:你想,一定是“8”,两面肯定都是“8”。
生1:对,不然就有可能不是“8“了。
生2:快点写起来。
镜头二:
生3:(迫不及待地把卡片写好了。)
生4:错了,错了!可能是“8”,你怎么都没有“8”呢?
生3:哪里!我写的是“8”和“0”,我想可能是“8”,只要一个“8”就行了。
生4:你写的是两个“0”,不相信你看!
生3:(仔细查看)哎呀!我太马虎了!谢谢你!
镜头三:
生5:不可能是“8”,只要不写“8”就行了!
生6:对,太多了!随便写一个吧!
生5:写“1”和“7”吧,最简单,很快就写好了。
生6:不如写我的生日吧,是10月4日,就写10和4。
……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过分关注数学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很容易导致课堂失去生命的活力,使数学学习变得抽象和枯燥(这一点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聪明卡片”进行再创造,把新课中抽象出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小小的“聪明卡片” 使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的内驱力被极大地发掘,数学课堂真正成了一个动态的、主体的、开放的活动过程。由此,我想到:在活动中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效果是传统课堂远远达不到的,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着灵性和智慧的火花。
三、在活动中体验
片断三:模拟摸奖
设计意图:摸奖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以前学生不知道其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概率问题)。在以上的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活动中学生凭红旗参加摸奖,这样就把生活的实际情境模拟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与生活数学作了一次“亲密接触”。
课堂实录:
师宣布摸奖规则:几面小红旗就有几次摸奖的机会,绿盒子里每张奖券都能中奖,奖品是铅笔;绿盒子里的奖品是文具盒,但如果奖券上写着 “谢谢你”就没有奖。请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在哪个盒子里摸奖。(顿时,教师里就像开了锅,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然后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们组要在绿盒子里摸奖,,因为绿盒子里面每一张奖券都有奖。
生:我们组也是。虽然绿盒子里的奖品比较便宜,但是这样比较保险。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合算,不会落空。
(选择绿盒子的排队摸奖,每个小组都心满意足地得到了小奖品)
生4:我们组选择红盒子,这样可能会摸到文具盒。
生5:我们组的×××的文具盒坏了,我们想摸一个文具盒给他。
生6:我们组也愿意冒险。
(选择红盒子的没有一组摸到奖品,教室里传来一片惋惜声。)
师:为什么文具盒这么难摸到?(出示红盒子里的奖券)
生:只有一张是中奖的,太难摸到了!
生:“谢谢你”的奖券倒是很容易摸到。
师:通过摸奖,你想到了什么?
生:摸奖要靠运气。
生:摸奖里面也藏着数学知识,真有意思。
生:我们小组努力学习才有摸奖的机会。
生: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
反思:
上完课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得特别积极,特别活泼,特别感兴趣呢?思索良久,我想,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是最大的原因。通过摸奖活动,在一个良好、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学生经历了摸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选择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成功的满足。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无疑是学生乐于接受而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礼物”。教师要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成为学生享受的殿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现结合苏教版二年级课标教材《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在活动中激趣
片断一:课前游戏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通过摸球事件让学生体会事情的不确定性。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但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类概率问题。因此,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较好地蕴含了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课堂实录:
⒈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
孩子们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出示橡皮泥在右手,猜对的立刻欢呼起来,猜错的惋惜地叹起气来。
师:为什么有人猜对,有人猜错呢?
生:因为橡皮泥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⒉再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
意见仍然不统一。这次两只手上都有,孩子们叫起来,有的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要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猜左手对,猜右手也对呢?
生:因为橡皮泥两个手上都有,不管猜哪只手都是对的。
⒊再猜猜橡皮泥在老师的哪只手上?这下孩子们学“精”了。
生:我猜左手。
生:我猜右手。
生:我猜两只手都有。
生:可能两只手都没有。
……教室里热闹起来。
反思: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进入课堂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猜一猜”的游戏,二年级的小朋友都曾经玩过。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就给学习内容配了个“生活原形”,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不仅体会到数学的亲和力,而且这个游戏活动使教学有了情感的加温,让学生带着愉悦、期待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中去。
二、在活动中探索
片断二:“聪明卡片”
设计意图:通过摸球事件学生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就想设计一个让学生巩固运用的活动。这时,孩子们平时玩的小卡片跃进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让学生按要求在卡片上写数,既可以体现与例题相逆的思维过程,而且可以通过转动卡片验证对错,学生一定感兴趣!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在“聪明卡片”上写数,第一个要求:转动卡片,一定出现“8”;第二个要求:转动卡片,可能出现“8”;第三个要求:转动卡片,不可能出现“8”。
学生同桌为一组边商量边写数。
镜头一:
生1:一定要出现“8”,怎么写呢?
生2:你想,一定是“8”,两面肯定都是“8”。
生1:对,不然就有可能不是“8“了。
生2:快点写起来。
镜头二:
生3:(迫不及待地把卡片写好了。)
生4:错了,错了!可能是“8”,你怎么都没有“8”呢?
生3:哪里!我写的是“8”和“0”,我想可能是“8”,只要一个“8”就行了。
生4:你写的是两个“0”,不相信你看!
生3:(仔细查看)哎呀!我太马虎了!谢谢你!
镜头三:
生5:不可能是“8”,只要不写“8”就行了!
生6:对,太多了!随便写一个吧!
生5:写“1”和“7”吧,最简单,很快就写好了。
生6:不如写我的生日吧,是10月4日,就写10和4。
……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过分关注数学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很容易导致课堂失去生命的活力,使数学学习变得抽象和枯燥(这一点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聪明卡片”进行再创造,把新课中抽象出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小小的“聪明卡片” 使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的内驱力被极大地发掘,数学课堂真正成了一个动态的、主体的、开放的活动过程。由此,我想到:在活动中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效果是传统课堂远远达不到的,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着灵性和智慧的火花。
三、在活动中体验
片断三:模拟摸奖
设计意图:摸奖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以前学生不知道其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概率问题)。在以上的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活动中学生凭红旗参加摸奖,这样就把生活的实际情境模拟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与生活数学作了一次“亲密接触”。
课堂实录:
师宣布摸奖规则:几面小红旗就有几次摸奖的机会,绿盒子里每张奖券都能中奖,奖品是铅笔;绿盒子里的奖品是文具盒,但如果奖券上写着 “谢谢你”就没有奖。请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在哪个盒子里摸奖。(顿时,教师里就像开了锅,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然后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们组要在绿盒子里摸奖,,因为绿盒子里面每一张奖券都有奖。
生:我们组也是。虽然绿盒子里的奖品比较便宜,但是这样比较保险。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合算,不会落空。
(选择绿盒子的排队摸奖,每个小组都心满意足地得到了小奖品)
生4:我们组选择红盒子,这样可能会摸到文具盒。
生5:我们组的×××的文具盒坏了,我们想摸一个文具盒给他。
生6:我们组也愿意冒险。
(选择红盒子的没有一组摸到奖品,教室里传来一片惋惜声。)
师:为什么文具盒这么难摸到?(出示红盒子里的奖券)
生:只有一张是中奖的,太难摸到了!
生:“谢谢你”的奖券倒是很容易摸到。
师:通过摸奖,你想到了什么?
生:摸奖要靠运气。
生:摸奖里面也藏着数学知识,真有意思。
生:我们小组努力学习才有摸奖的机会。
生: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
反思:
上完课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得特别积极,特别活泼,特别感兴趣呢?思索良久,我想,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是最大的原因。通过摸奖活动,在一个良好、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学生经历了摸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选择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成功的满足。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无疑是学生乐于接受而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礼物”。教师要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成为学生享受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