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之一的青岛,曾先后出现了两位女中豪杰:先有在前身为日本钟渊纱厂的青岛国棉六厂里创新工作法,从一名普通纺织女工走上国家领导人岗位的郝建秀;后有从一个手工合作社里的农村姑娘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生产出口基地掌门人的陈玉兰。
1955年,青岛即墨县段村的农民利用几间土坯茅屋和几把木梳办起了名为“即发”的档发社,他们把收购来的头发按尺寸、档次梳成把,通过外贸出口创汇。
1982年,陈玉兰刚刚步入四十不惑的年纪。
她已经从20年前刚进档发社时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全厂职工民主推举出来的厂长,但她依然穿着灰布褂布鞋,不戴首饰不化妆,被人私下叫做“老太太”。
然而陈玉兰根本顾不上这些,还心思焦灼地得了神经衰弱,因为此时档发社的国家出口配额全部丧失,200多人眼看就没饭吃了,她多次进京要下的一点点配额根本“吃不饱”。于是她横下一条心,要闯出去看一看。
1982年12月15日,陈玉兰带领3名技术人员随一个出国考察团出访日本。这是她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这给了她一生不懈追求的原动力。
站在白鸟公司一台同时可以绣12头花的电脑绣花机前,想起档发社的工人还在手工纺着一缕缕的人发丝、编织着一个个手套袖口,陈玉兰感触万千: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样的机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衣服?
访问期限没到,陈玉兰就赶了回来,因为她了解到一个信息: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想要在国内做一个针织内衣贸易项目。对于即发这样的小厂,这个项目足以决定命运。“去之前计划学习3个月的,可我只待了37天就回国了,回来时花几十万带回了100套先进设备,这也是当时即发压箱底的钱。”陈玉兰说。
即发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很快就签订了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这个项目让即发当年的企业年产值一下子就从几十万元跃上了千万元。即发尝到了甜头,摸索着从易起步、风险小、见效快的“三来一补”项目突破,先后开展了8期补偿贸易项目,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一个国内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就此起步。
陈玉兰回忆起那次访日经历时说:“俺打造个百年企业、创世界名牌的想法,就是30年前站在日本那台电脑绣花机前产生的!”
多次出国访问,让陈玉兰认识到国内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也清醒地认定当地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是她能够把握的最好财富。“一定要引进最好的设备,闯出一条来料加工之路。”这是当时陈玉兰凭直觉想出的发展思路。
从1988年起,在国内纺织行业大面积调整、企业大幅度滑坡的历史阶段,即发自投资金10亿元,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全部用于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种胆识和魄力,当时很多国企老总想都不敢想,而这个农村“老太太”做到了。在陈玉兰的带领下,即发这样一家农村合作社起家的乡镇民营企业和日本东丽、东绵、丰田、伊藤忠、九江、双日等6家日本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当时我初访中国,青岛的即墨地区对外国人士还是非开放区域,必须到青岛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通行证后才能进入工厂。虽然两国近在咫尺,但是从日本出发要经过至少4天才能与客户见面。而如今一早从东京飞到青岛,完全可以实现当天访问当天见面、当天谈判,真是恍然如梦一样。然而,双方多年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和感情却是一直都没有变。”日本白鸟纤维工业株式会社社长安部展男回忆说。
安部展男说:“当时即发工厂只有14名技术工人、13部缝纫机,低矮的平房车间和碉堡一样的仓库,让我们很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但是当我们看到,以陈女士为首的工作人员在昏黄的灯光下废寝忘食地工作,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对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都震撼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工厂的看法。她们为何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总想搞明白,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而我们就这样一直愉快地合作到了今天。”
对于即发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资金流非常重要。陈玉兰说:“我们的日本客商非常守信,即使订单产品质量上有瑕疵,也会按照合同有板有眼地先把货款打过来,然后再根据质量问题的情况走正规途径解决。这种严守承诺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是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榜样。”陈玉兰以中国农民特有的质朴和执著与日本客户建立了30年的友谊。
陈玉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有利好也有隐忧
陈玉兰一直通过报纸和电视关注着中日韩三国关于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消息。陈玉兰认为,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立,对同为纺织服装业大国的3个国家影响深远。而山东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由于地处沿海,拥有港、空航运便利等条件,享有更多的“地利”因素。随着关税的取消,出口日韩两国的服装成本相对降低,这意味着在纺织服装出口日韩关税方面,我们将与东南亚等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国内企业产业链完善、生产效率高、技术精、质量优等优势就凸现出来,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在日韩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市场占有率也会明显提高。
“但目前国内产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贸易集中度高等制约因素,服装出口的增长空间估计不会太大。由于日韩两国在人造纤维、新材料和化纤针织物及其他面料等产品上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优势,其受益度显然会更大一些,预计两国的对华出口增幅将高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增幅。”陈玉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1955年,青岛即墨县段村的农民利用几间土坯茅屋和几把木梳办起了名为“即发”的档发社,他们把收购来的头发按尺寸、档次梳成把,通过外贸出口创汇。
1982年,陈玉兰刚刚步入四十不惑的年纪。
她已经从20年前刚进档发社时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全厂职工民主推举出来的厂长,但她依然穿着灰布褂布鞋,不戴首饰不化妆,被人私下叫做“老太太”。
然而陈玉兰根本顾不上这些,还心思焦灼地得了神经衰弱,因为此时档发社的国家出口配额全部丧失,200多人眼看就没饭吃了,她多次进京要下的一点点配额根本“吃不饱”。于是她横下一条心,要闯出去看一看。
1982年12月15日,陈玉兰带领3名技术人员随一个出国考察团出访日本。这是她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这给了她一生不懈追求的原动力。
站在白鸟公司一台同时可以绣12头花的电脑绣花机前,想起档发社的工人还在手工纺着一缕缕的人发丝、编织着一个个手套袖口,陈玉兰感触万千: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样的机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衣服?
访问期限没到,陈玉兰就赶了回来,因为她了解到一个信息: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想要在国内做一个针织内衣贸易项目。对于即发这样的小厂,这个项目足以决定命运。“去之前计划学习3个月的,可我只待了37天就回国了,回来时花几十万带回了100套先进设备,这也是当时即发压箱底的钱。”陈玉兰说。
即发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很快就签订了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这个项目让即发当年的企业年产值一下子就从几十万元跃上了千万元。即发尝到了甜头,摸索着从易起步、风险小、见效快的“三来一补”项目突破,先后开展了8期补偿贸易项目,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一个国内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就此起步。
陈玉兰回忆起那次访日经历时说:“俺打造个百年企业、创世界名牌的想法,就是30年前站在日本那台电脑绣花机前产生的!”
多次出国访问,让陈玉兰认识到国内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也清醒地认定当地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是她能够把握的最好财富。“一定要引进最好的设备,闯出一条来料加工之路。”这是当时陈玉兰凭直觉想出的发展思路。
从1988年起,在国内纺织行业大面积调整、企业大幅度滑坡的历史阶段,即发自投资金10亿元,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全部用于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种胆识和魄力,当时很多国企老总想都不敢想,而这个农村“老太太”做到了。在陈玉兰的带领下,即发这样一家农村合作社起家的乡镇民营企业和日本东丽、东绵、丰田、伊藤忠、九江、双日等6家日本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当时我初访中国,青岛的即墨地区对外国人士还是非开放区域,必须到青岛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通行证后才能进入工厂。虽然两国近在咫尺,但是从日本出发要经过至少4天才能与客户见面。而如今一早从东京飞到青岛,完全可以实现当天访问当天见面、当天谈判,真是恍然如梦一样。然而,双方多年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和感情却是一直都没有变。”日本白鸟纤维工业株式会社社长安部展男回忆说。
安部展男说:“当时即发工厂只有14名技术工人、13部缝纫机,低矮的平房车间和碉堡一样的仓库,让我们很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但是当我们看到,以陈女士为首的工作人员在昏黄的灯光下废寝忘食地工作,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对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都震撼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工厂的看法。她们为何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总想搞明白,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而我们就这样一直愉快地合作到了今天。”
对于即发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资金流非常重要。陈玉兰说:“我们的日本客商非常守信,即使订单产品质量上有瑕疵,也会按照合同有板有眼地先把货款打过来,然后再根据质量问题的情况走正规途径解决。这种严守承诺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是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榜样。”陈玉兰以中国农民特有的质朴和执著与日本客户建立了30年的友谊。
陈玉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有利好也有隐忧
陈玉兰一直通过报纸和电视关注着中日韩三国关于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消息。陈玉兰认为,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立,对同为纺织服装业大国的3个国家影响深远。而山东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由于地处沿海,拥有港、空航运便利等条件,享有更多的“地利”因素。随着关税的取消,出口日韩两国的服装成本相对降低,这意味着在纺织服装出口日韩关税方面,我们将与东南亚等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国内企业产业链完善、生产效率高、技术精、质量优等优势就凸现出来,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在日韩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市场占有率也会明显提高。
“但目前国内产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贸易集中度高等制约因素,服装出口的增长空间估计不会太大。由于日韩两国在人造纤维、新材料和化纤针织物及其他面料等产品上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优势,其受益度显然会更大一些,预计两国的对华出口增幅将高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增幅。”陈玉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