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日韩三国经贸依存度日趋增强,美国调整战略重返太平洋。在此背景下,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与民间互动意义尤为重大。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往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外文局局长、第五届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周明伟。20年前中韩建交的1992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外事办主任的周明伟见证了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韩国的学术机构)的成立;20年后的今年7月,中日关系面临日趋复杂而微妙的严峻形势,他策划在日本举办“美丽中国 美丽日本”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主题图片展览暨同名画册首发式,让两国国民去感知对方国家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交流之美,引导和激发中日两国人民面对问题与困难,增加互信,真诚合作。
中国报道:中日韩三国既有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又在历史、领土等敏感问题上有着复杂的情绪。您如何看三国间关系的特殊性?
周明伟:首先,中日韩都是东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都是地区发展和交往中的重要角色。三国经济规模合计占据亚洲经济总量的70%。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曾是亚太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影响三国经济本身,也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甚至更广远的关系。
其次,三国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敏感性,都分别涉及一些重要政治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敏感问题,直接影响三国间的政治互信与合作发展。
再次,三国同太平洋彼岸的另一个大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美国有着复杂、多样、重要的联系。日本和韩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贸等方面以某种条约的形式同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三国关系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同美国关系的影响,受到美国在东亚地区历史和现实利益的影响,这也增加了三国合作与发展的复杂性。
最后,三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共通性。日韩学者均认同本国的文化渊源与东方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有关联,有学者称其为“同根同源”。
中国报道:您如何评价这些年我国官方和民间围绕中日、中韩关系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目前看来,我们的最大优势和成绩是什么?
周明伟:中日、中韩关系发展中,广泛的经贸合作始终是主角。与经贸合作相比,国民文化交往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充分地发挥文化交往的软力量,来解决因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摩擦,或是经贸合作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区域经济政治合作中权重的变化,部分国际民众和少数决策者中产生了对中国的不信任、中国强大后的不确定感甚至“中国威胁论”,这些都需要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来消解问题,增强沟通。就这个意义来说,文化交往在双方关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和合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中国外文局刚刚编辑出版的《美丽中国 美丽日本》中日双语主题画册,以图片的形式呈现4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中重要的瞬间。选择这个角度,不是回避中日之间的严峻问题,而是期望启发两国民众看到友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意义。这个选题方向得到了中日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
中国报道:6月20日,《中国日报》和日本非营利民间团体“言论NPO”发布了一项共同实施的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有84.3%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您如何看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种舆论环境?
周明伟:我们当然应该看到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民众情绪的反映,并充分理解国民情绪对两国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把调查结果看作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参数,指导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日工作,解决因为国民信任变化而引发的国民情绪变化问题。
同时,我们又要以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数据。判断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另一个国家的情绪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换一个时空环境,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很多情况下,受访者更容易受到两国即时关系或本国政治气氛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测得的数据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我们在日本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或在钓鱼岛问题后测试中国国民是否喜欢日本,是同样的道理。
而两国的政治家则应该担当起引导民众情绪的角色,鼓励民众以更加积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不能简单地为情绪所左右,甚至任其影响政策判断。中日关系的基本事实是两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经贸的相互依存直接影响着两国经济和民众生活,这不是“情绪”能够左右的。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更是客观存在,以理性的心态、长远的眼光以及更高的起点来看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只事关眼前,还关系到世世代代。中日关系不应该也不允许处于一种不友好的状态,这是双方都承受不了的。
中国报道:目前,韩国侨民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都有了相当的数量,他们积极融入中国社会。韩国总统李明博年初访华时也表示,韩方期待同中国建立更紧密、更强有力的战略伙伴关系。您如何看中韩两国关系的特点以及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
周明伟: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交;同年10月,复旦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韩国研究中心,我参与了整个筹建过程,并在此后的20年有幸见证了中韩关系的发展。
中韩建交初始,经贸合作是两国交往主要内容,在贸易投资、科技项目合作等领域,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在双边交往中并无先例。今天,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发展不断推动着两国政治、文化合作和民间交流的发展。两国相互长期居住的侨民数量巨大,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当地居民的一部分:在华居住的韩国民众认同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在韩居住的中国民众也是如此;中国和韩国的影视剧和影视明星,在对方国互有市场和影响力,这些在中国的对外双边交往中并不多见。
当然,中韩两国在投资、贸易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新难题,需要去拓展解决。在增强国民情感、国民信任以及对两国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对方文化的认同等方面,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韩之间的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在突发事件和日常交往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并能趋利避害,求同存异。
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对地区稳定与和平的意义。用积极、谨慎和建设性的态度处理好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问题,既是发展中韩关系的历史性使命和责任,也是中韩关系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报道:中日韩三国既有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又在历史、领土等敏感问题上有着复杂的情绪。您如何看三国间关系的特殊性?
周明伟:首先,中日韩都是东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都是地区发展和交往中的重要角色。三国经济规模合计占据亚洲经济总量的70%。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曾是亚太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影响三国经济本身,也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甚至更广远的关系。
其次,三国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敏感性,都分别涉及一些重要政治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敏感问题,直接影响三国间的政治互信与合作发展。
再次,三国同太平洋彼岸的另一个大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美国有着复杂、多样、重要的联系。日本和韩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贸等方面以某种条约的形式同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三国关系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同美国关系的影响,受到美国在东亚地区历史和现实利益的影响,这也增加了三国合作与发展的复杂性。
最后,三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共通性。日韩学者均认同本国的文化渊源与东方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有关联,有学者称其为“同根同源”。
中国报道:您如何评价这些年我国官方和民间围绕中日、中韩关系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目前看来,我们的最大优势和成绩是什么?
周明伟:中日、中韩关系发展中,广泛的经贸合作始终是主角。与经贸合作相比,国民文化交往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充分地发挥文化交往的软力量,来解决因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摩擦,或是经贸合作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区域经济政治合作中权重的变化,部分国际民众和少数决策者中产生了对中国的不信任、中国强大后的不确定感甚至“中国威胁论”,这些都需要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来消解问题,增强沟通。就这个意义来说,文化交往在双方关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和合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中国外文局刚刚编辑出版的《美丽中国 美丽日本》中日双语主题画册,以图片的形式呈现4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中重要的瞬间。选择这个角度,不是回避中日之间的严峻问题,而是期望启发两国民众看到友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意义。这个选题方向得到了中日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
中国报道:6月20日,《中国日报》和日本非营利民间团体“言论NPO”发布了一项共同实施的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有84.3%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您如何看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种舆论环境?
周明伟:我们当然应该看到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民众情绪的反映,并充分理解国民情绪对两国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把调查结果看作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参数,指导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日工作,解决因为国民信任变化而引发的国民情绪变化问题。
同时,我们又要以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数据。判断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另一个国家的情绪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换一个时空环境,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很多情况下,受访者更容易受到两国即时关系或本国政治气氛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测得的数据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我们在日本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或在钓鱼岛问题后测试中国国民是否喜欢日本,是同样的道理。
而两国的政治家则应该担当起引导民众情绪的角色,鼓励民众以更加积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不能简单地为情绪所左右,甚至任其影响政策判断。中日关系的基本事实是两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经贸的相互依存直接影响着两国经济和民众生活,这不是“情绪”能够左右的。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更是客观存在,以理性的心态、长远的眼光以及更高的起点来看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只事关眼前,还关系到世世代代。中日关系不应该也不允许处于一种不友好的状态,这是双方都承受不了的。
中国报道:目前,韩国侨民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都有了相当的数量,他们积极融入中国社会。韩国总统李明博年初访华时也表示,韩方期待同中国建立更紧密、更强有力的战略伙伴关系。您如何看中韩两国关系的特点以及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
周明伟: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交;同年10月,复旦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韩国研究中心,我参与了整个筹建过程,并在此后的20年有幸见证了中韩关系的发展。
中韩建交初始,经贸合作是两国交往主要内容,在贸易投资、科技项目合作等领域,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在双边交往中并无先例。今天,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发展不断推动着两国政治、文化合作和民间交流的发展。两国相互长期居住的侨民数量巨大,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当地居民的一部分:在华居住的韩国民众认同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在韩居住的中国民众也是如此;中国和韩国的影视剧和影视明星,在对方国互有市场和影响力,这些在中国的对外双边交往中并不多见。
当然,中韩两国在投资、贸易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新难题,需要去拓展解决。在增强国民情感、国民信任以及对两国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对方文化的认同等方面,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韩之间的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在突发事件和日常交往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并能趋利避害,求同存异。
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对地区稳定与和平的意义。用积极、谨慎和建设性的态度处理好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问题,既是发展中韩关系的历史性使命和责任,也是中韩关系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