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物理考查的重点是基础和能力,只要能在复习备考中注意夯实基础、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知识梳理 实验概念 能力 解题
近年来新课改高考物理学科在命题上,遵循于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但在应用上则不拘泥于大纲;在试题设计上,逐步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在试卷长度的控制上,适当缩短,给考生更多的思考、作答时间;在试题布局上,有利于考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答,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
如何有序进行高考备考复习呢?我认为应在不同的阶段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布置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复习工作。
一、知识梳理做到精要、细致、透彻
知识梳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对应表达式的整理和复习。精要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考纲内容及要求:对基本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即可,一律不加深。例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均是Ⅱ级要求,要使学生能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熟练运用,而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是Ⅱ级要求而盲目追求面面俱到地复习,精选部分适可而止。
细致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概念、规律及对应表达式本身:指出概念、规律中的关键字词并解释到位,必要时可举例形象说明,使学生理解确切的含义,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规律的适用条件、公式中的字母意义、单位都要强调清楚,使学生能正确应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透彻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相关知识,讲解区别和联系:物理概念中有的是由一个概念衍生出的其他概念,如“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或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可加以类比进行边巩固边复习;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很容易混淆;有的是表达式类似,但意义完全不同,如用表达式进行计算,求力对物体做功;有的力作用点的对地位移,若求摩擦生热则代摩擦两物体的相对位移,可通过举例说明。
二、重视实验,注重原理,强化设计能力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要抓好实验的复习,要对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和分组、课后小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见性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真正动手去做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此外,还要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强化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如果是测定性的,就根据实验仪器的功能,找到恰当的物理规律,把被测的物理量与实验仪器所能测的物理量联系起来,设计方案即可。近年高考中尤以电学设计性实验较多,主要设计思想有电表的量程选择,电流表、电压表的内外接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选择,电表的另用(作待测电阻,电流表作电压表使用)等。
三、强化概念,掌握技巧,提高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化窄为广,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速度计、斜拉桥、汽车的ABS 系统等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中要选择合适的例题。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审题、解题方法的讲解与归纳
审题、解题、归纳是完整做好一道物理题的三个必要步骤,它们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勤快动手”的良好习惯:勤画——包括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充分展现整个题目的物理情景;勤标——明确已知量从而知道未知量和待求量;勤圈——多留意题目中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特点和过程,如“缓慢(静止或匀速)、匀加速直线、匀速圆周运动”等,更要留意题中的特殊字眼,如“恰好过圆弧最高点”“速度达到稳定”等;勤思——根据上面的特殊字眼找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勤画勤标是最基本的审题步骤,只要认真做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勤圈勤思是审题的难点,我们经常要让学生找出题中解题的突破点,并讲清特殊字眼的隐含条件和临界条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适当记忆。
归纳是对解题技巧与方法的小结,这是我们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点睛之举。我们讲解完后一定要把题型特点和对应的技巧与方法用精简的文字归纳便于学生掌握记忆,训练时间长了,可以让学生归纳后老师再补充,只有通过同种题型的多次练习与归纳学会对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获取最高的复习效率。审题步骤做得充分得当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技巧与方法应用得恰当是正确解题的保证,题后反思与归纳总结是正确解题的延续,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要加强训练。
总之,高考物理测试强调的是基础,考查的重点是能力和素质,只要能在复习备考中注意夯实基础、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就一定能平稳操控高考航舵,驶向高考彼岸,赢得高考胜利。
【关键词】知识梳理 实验概念 能力 解题
近年来新课改高考物理学科在命题上,遵循于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但在应用上则不拘泥于大纲;在试题设计上,逐步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在试卷长度的控制上,适当缩短,给考生更多的思考、作答时间;在试题布局上,有利于考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答,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
如何有序进行高考备考复习呢?我认为应在不同的阶段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布置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复习工作。
一、知识梳理做到精要、细致、透彻
知识梳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对应表达式的整理和复习。精要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考纲内容及要求:对基本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即可,一律不加深。例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均是Ⅱ级要求,要使学生能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熟练运用,而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是Ⅱ级要求而盲目追求面面俱到地复习,精选部分适可而止。
细致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概念、规律及对应表达式本身:指出概念、规律中的关键字词并解释到位,必要时可举例形象说明,使学生理解确切的含义,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规律的适用条件、公式中的字母意义、单位都要强调清楚,使学生能正确应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透彻的知识梳理主要体现为紧扣相关知识,讲解区别和联系:物理概念中有的是由一个概念衍生出的其他概念,如“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或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可加以类比进行边巩固边复习;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很容易混淆;有的是表达式类似,但意义完全不同,如用表达式进行计算,求力对物体做功;有的力作用点的对地位移,若求摩擦生热则代摩擦两物体的相对位移,可通过举例说明。
二、重视实验,注重原理,强化设计能力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要抓好实验的复习,要对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和分组、课后小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见性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真正动手去做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此外,还要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强化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如果是测定性的,就根据实验仪器的功能,找到恰当的物理规律,把被测的物理量与实验仪器所能测的物理量联系起来,设计方案即可。近年高考中尤以电学设计性实验较多,主要设计思想有电表的量程选择,电流表、电压表的内外接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选择,电表的另用(作待测电阻,电流表作电压表使用)等。
三、强化概念,掌握技巧,提高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化窄为广,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速度计、斜拉桥、汽车的ABS 系统等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中要选择合适的例题。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审题、解题方法的讲解与归纳
审题、解题、归纳是完整做好一道物理题的三个必要步骤,它们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勤快动手”的良好习惯:勤画——包括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充分展现整个题目的物理情景;勤标——明确已知量从而知道未知量和待求量;勤圈——多留意题目中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特点和过程,如“缓慢(静止或匀速)、匀加速直线、匀速圆周运动”等,更要留意题中的特殊字眼,如“恰好过圆弧最高点”“速度达到稳定”等;勤思——根据上面的特殊字眼找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勤画勤标是最基本的审题步骤,只要认真做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勤圈勤思是审题的难点,我们经常要让学生找出题中解题的突破点,并讲清特殊字眼的隐含条件和临界条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适当记忆。
归纳是对解题技巧与方法的小结,这是我们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点睛之举。我们讲解完后一定要把题型特点和对应的技巧与方法用精简的文字归纳便于学生掌握记忆,训练时间长了,可以让学生归纳后老师再补充,只有通过同种题型的多次练习与归纳学会对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获取最高的复习效率。审题步骤做得充分得当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技巧与方法应用得恰当是正确解题的保证,题后反思与归纳总结是正确解题的延续,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要加强训练。
总之,高考物理测试强调的是基础,考查的重点是能力和素质,只要能在复习备考中注意夯实基础、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就一定能平稳操控高考航舵,驶向高考彼岸,赢得高考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