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立南的十年是联想投资从诞生走向成功的十年,也是中国投资业高速繁荣的十年。作为投资家的朱立南,眼光早已放在了更多更远的十年。
谁是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最想扮演的电影人物?不是《教父》中呼风唤雨的黑帮老大,而是《让子弹飞》中的土匪张麻子。朱的选择只有一个原因:“站着把钱挣了。”
在以回报率为王的中国投资界,朱立南这个鲜少抛头露面、又讲究做事品格的“张麻子”并不是最被外界追捧的投资家,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是中国风险投资(VC)行业最早的试水者之一,更在过去10年将联想投资打造成标杆——现在,联想投资管理着共计6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拥有四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币基金,投资回报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一个可资佐证的数据是,在China Venture刚刚公布的2010风险投资评比中,联想投资是唯一一家在“年化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两个指标均为满分的公司,同时还是“仅有的连续3年在榜单上位居前5的两家VC机构之一”。
某种程度上,朱立南和联想投资的经历也是中国本土VC成长史的一个缩影。在资金和投资几近泛滥的今天,联想投资艰难筹资的种种故事,听上去像遥不可及的“忆苦思甜”。他们出身制造业的联想系,刚刚成立即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市场萧条。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又面临着外资VC在2005年后大举进入和本土VC雨后春笋般涌现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如今,稳居第一梯队的联想投资涉猎领域已从最初专注的泛IT领域延伸到从TMT到传统的各个行业,投资对象也从海归派和高校学生发展到各种背景的实业家和草根创业家。
现在,提及联想投资,无论投资界还是企业圈,与之打过交道者都乐于给出好评。事实上,中国很少有VC像联想投资一样,已完成了一个8至10年的基金周期,这使得对其成绩做完整评价成为可能。首次面对媒体做10年回顾的朱立南总结出两句话:超出预期;还可以更好。
投资家的炼成
“J曲线”是投资界都很熟悉的术语,指企业获得VC投资后,运营业绩先下降再回升至高点的成长过程。事实上,这也是对联想投资10年经历的最恰当描述。
最艰难的时候是2003和2004年,那时来自母公司联想控股的一期基金3500万美元已经投出去,二期基金刚刚很艰难地募到钱,不但一个退出项目都没有,甚至好几个被投企业跌入谷底。朱立南奔波于欧美市场募集二、三期资金时,苦于没有实质性的成功记录能展现给潜在有限合伙人(LP)以取得对方信任,进展艰难。
转折发生在2004年。当年5月,中讯软件在香港主板上市;8月,卓越网被出售给亚马逊,换得13倍回报。那时,朱立南才长舒一口气。尽管从绝对回报来说,这两个项目的退出时点和方式都算不得完美,但“正处于低谷的联想投资团队最需要的是正向鼓励,这是我必须从一个组织的角度、一个公司的管理者角度去考虑的问题。”自此,联想投资从低点迈进爬坡期。
现在,很多LP都是主动来北京,到联想投资的办公室面谈,而朱立南在谈完之后也会跟对方说能给他们的“最小额度是多少”,因为想进来的钱实在太多。回过头看,艰难时刻正是历练联想投资耐心、韧性和自我认知的关键时刻——如果一开始就通过上市前的晚期项目赚到很多钱,团队会觉得赚钱太容易,进而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在那段低谷期,投资团队无比焦虑,火气特别大。
一期基金出现了3个清盘案例,后来都成为反复分析复盘的宝贵经验,并保存在联想投资的内部知识管理平台中,所有员工都可以查阅。“企业失败的原因有时很简单、有时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有时因为人不合适、有时因为事本身。这样一个个问题摊开来分析真的很有用。”
创业经历让朱立南更理解创业者的心态、对投资者的恐惧,以及内心的不同追求。他强调投资者和被投企业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平等对话体系。“我会跟他说这不是你最需要做的事、我的认识是什么,但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才正式开始做。即便创业者的想法不可理喻、投资者有权力否决,也要想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值不值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影响他。”
同时,无论是朱立南的个人经历还是联想系起家的联想集团20多年历史,都促使联想投资从一开始就将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的局面是,所有VC都会将这作为自己的卖点,但真正像联想投资这样做到极致的并不多。“他们确实是在一点一点地很实在地帮助企业,而不只是说说就算了。”与联想投资做过多次交易的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对本刊表示。更重要的是,联想集团20多年的产业背景和历史经验,已累积出“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一整套可被复制的企业管理一般规律,这是联想投资不同于其他VC的独特之处。
抓住风险
走出“J曲线”低点后,朱立南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将联想投资从脱胎的制造业文化转变成投资业文化。
2001年联想投资正式成立后的首场誓师大会,朱的演讲题目就是《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几万人的联想集团是科层制,讲究上情下达、令行禁止,但几十个人规模的投资公司是合伙制,需要更多的是自我驱动,每个人都得自行决策并为之负责。朱立南必须将螺丝钉变成发动机,且让发动机朝同一个方向运转。
某种程度上,谨慎是联想投资的天性。它脱胎而生的联想一直做的是“从10%毛利中赚2%净利”的辛苦生意,对风险极其敏感,而联想投资第一批人几乎全部来自联想。虽然柳传志在交给朱立南第一笔3500万美元时说这是“交学费”,但谁也不敢让联想攒了10年的利润就这么付诸东流。“对风险投资来说,不能念念不忘‘我错过了什么’,而要看‘我抓住了什么’。另一方面,基金规模还不是很大时,我必须对项目间的风险程度有一个均衡匹配。”朱立南理解当时整个团队的谨慎。
直到现在,朱立南认为联想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是不够。身为精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想人,朱自然知道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过程之漫长和艰难,但他相信随着整体基金的成功和能力的提升,联想投资的胆子会越来越大:“2001年投科大讯飞的300万美元,就用掉了一期基金的10%。将来如果有10亿美元,即便投1000万美元也只是1%,这样相对风险承受能力就强很多。”
从第四期基金开始,联想投资修改了决策机制。目的就是在承受范围内鼓励承担更大风险。同时,投资方法也有一些改变。以前,他们希望被投企业有一定收入,但现在没有收入的,只要感觉项目和团队不错也会考虑尝试。面对这样的项目,联想投资会在第一轮融资时就进入,如果后续表现不错、前景更清晰,就会加大投资。这样做能在抓住机会的同时,避免一次投入很多资金带来的风险。
下一个10年
在风起云涌的投资圈,朱立南有自己的偏执。他真正赞赏的投资风格是从第一轮就进入,一直投到最后上市,并在此过程中帮助被投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科大讯飞就是这样的案例,联想投资从2001年第一次进入到2008年上市退出,前后坚持了7年,最终赚到50倍。
有报道称,1997年柳传志说服朱立南回联想时,讲了这样一句话:“朱立南你不太适合自己做公司,因为你赚钱的欲望不够强烈。”对朱而言,“富而有道”永远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也从来不将联想投资当作一期又一期、只需要赚到足够的钱即可交差的基金来管理,而是看重它能否成为投资界里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现在,随着联想投资的壮大,“联想”色彩逐渐淡化。一期美元基金3500万全部来自联想控股,到四期基金中联想控股资金已不到50%。与此类似,联想投资的投资领域也在10年间从泛IT扩展到消费、医疗、服务、清洁能源等多个行业,并从单纯以创新为主题的早期投资延伸到成长期投资。
作为投资家,朱立南从不迷信明星投资人和明星项目。“联想投资的每个董事总经理都应该是投出好项目的明星、都能制定出细分领域的投资战略、都有能力募集资金,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合伙人。”随着组织的成熟,投资业绩的优秀表现,“联想投资”的品牌越来越被凸显出来。“在硅谷,一个创业者感到光荣,是因为KPCB或红杉投了他,而不是因为来和你谈的人是约翰·杜尔或迈克·莫瑞茨。”
上市或走出国门等宏大命题不是联想投资现阶段需要思考的。朱立南为下一个10年设立的主题,是站在中国VC第一梯队,并在中国机会下投出一家伟大公司:“我的愿景是10年后提到中国投资界,所有人都会说联想投资是最好的公司之一。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投出一些伟大的公司,那是三生有幸,是这辈子做VC最大的幸福。”
对朱立南个人而言,过去10年是非常享受的10年。投资是他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可以让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他隐藏在幕后,靠与人建立起的深度信任和理解赚钱。但接下来的10年,他的角色注定更加复杂。一个始终要记住的关键是,联想投资属于联想系。它的成立打响了联想系在投资领域的“第一枪”,并为后来专注私募股权投资(PE)的弘毅投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不仅为联想系带来丰厚利润,也让联想控股变成更多元化的控股平台。
联想控股的目标是2014至2016年间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并保证最少连续3年利润增长30%以上。以联想系规模论,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当年联想分拆时,朱立南就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协调角色,可以想见,联想控股上市过程中,柳传志依然少不了倚重这个他最信任的人。
谁是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最想扮演的电影人物?不是《教父》中呼风唤雨的黑帮老大,而是《让子弹飞》中的土匪张麻子。朱的选择只有一个原因:“站着把钱挣了。”
在以回报率为王的中国投资界,朱立南这个鲜少抛头露面、又讲究做事品格的“张麻子”并不是最被外界追捧的投资家,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是中国风险投资(VC)行业最早的试水者之一,更在过去10年将联想投资打造成标杆——现在,联想投资管理着共计6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拥有四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币基金,投资回报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一个可资佐证的数据是,在China Venture刚刚公布的2010风险投资评比中,联想投资是唯一一家在“年化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两个指标均为满分的公司,同时还是“仅有的连续3年在榜单上位居前5的两家VC机构之一”。
某种程度上,朱立南和联想投资的经历也是中国本土VC成长史的一个缩影。在资金和投资几近泛滥的今天,联想投资艰难筹资的种种故事,听上去像遥不可及的“忆苦思甜”。他们出身制造业的联想系,刚刚成立即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市场萧条。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又面临着外资VC在2005年后大举进入和本土VC雨后春笋般涌现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如今,稳居第一梯队的联想投资涉猎领域已从最初专注的泛IT领域延伸到从TMT到传统的各个行业,投资对象也从海归派和高校学生发展到各种背景的实业家和草根创业家。
现在,提及联想投资,无论投资界还是企业圈,与之打过交道者都乐于给出好评。事实上,中国很少有VC像联想投资一样,已完成了一个8至10年的基金周期,这使得对其成绩做完整评价成为可能。首次面对媒体做10年回顾的朱立南总结出两句话:超出预期;还可以更好。
投资家的炼成
“J曲线”是投资界都很熟悉的术语,指企业获得VC投资后,运营业绩先下降再回升至高点的成长过程。事实上,这也是对联想投资10年经历的最恰当描述。
最艰难的时候是2003和2004年,那时来自母公司联想控股的一期基金3500万美元已经投出去,二期基金刚刚很艰难地募到钱,不但一个退出项目都没有,甚至好几个被投企业跌入谷底。朱立南奔波于欧美市场募集二、三期资金时,苦于没有实质性的成功记录能展现给潜在有限合伙人(LP)以取得对方信任,进展艰难。
转折发生在2004年。当年5月,中讯软件在香港主板上市;8月,卓越网被出售给亚马逊,换得13倍回报。那时,朱立南才长舒一口气。尽管从绝对回报来说,这两个项目的退出时点和方式都算不得完美,但“正处于低谷的联想投资团队最需要的是正向鼓励,这是我必须从一个组织的角度、一个公司的管理者角度去考虑的问题。”自此,联想投资从低点迈进爬坡期。
现在,很多LP都是主动来北京,到联想投资的办公室面谈,而朱立南在谈完之后也会跟对方说能给他们的“最小额度是多少”,因为想进来的钱实在太多。回过头看,艰难时刻正是历练联想投资耐心、韧性和自我认知的关键时刻——如果一开始就通过上市前的晚期项目赚到很多钱,团队会觉得赚钱太容易,进而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在那段低谷期,投资团队无比焦虑,火气特别大。
一期基金出现了3个清盘案例,后来都成为反复分析复盘的宝贵经验,并保存在联想投资的内部知识管理平台中,所有员工都可以查阅。“企业失败的原因有时很简单、有时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有时因为人不合适、有时因为事本身。这样一个个问题摊开来分析真的很有用。”
创业经历让朱立南更理解创业者的心态、对投资者的恐惧,以及内心的不同追求。他强调投资者和被投企业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平等对话体系。“我会跟他说这不是你最需要做的事、我的认识是什么,但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才正式开始做。即便创业者的想法不可理喻、投资者有权力否决,也要想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值不值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影响他。”
同时,无论是朱立南的个人经历还是联想系起家的联想集团20多年历史,都促使联想投资从一开始就将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的局面是,所有VC都会将这作为自己的卖点,但真正像联想投资这样做到极致的并不多。“他们确实是在一点一点地很实在地帮助企业,而不只是说说就算了。”与联想投资做过多次交易的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对本刊表示。更重要的是,联想集团20多年的产业背景和历史经验,已累积出“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一整套可被复制的企业管理一般规律,这是联想投资不同于其他VC的独特之处。
抓住风险
走出“J曲线”低点后,朱立南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将联想投资从脱胎的制造业文化转变成投资业文化。
2001年联想投资正式成立后的首场誓师大会,朱的演讲题目就是《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几万人的联想集团是科层制,讲究上情下达、令行禁止,但几十个人规模的投资公司是合伙制,需要更多的是自我驱动,每个人都得自行决策并为之负责。朱立南必须将螺丝钉变成发动机,且让发动机朝同一个方向运转。
某种程度上,谨慎是联想投资的天性。它脱胎而生的联想一直做的是“从10%毛利中赚2%净利”的辛苦生意,对风险极其敏感,而联想投资第一批人几乎全部来自联想。虽然柳传志在交给朱立南第一笔3500万美元时说这是“交学费”,但谁也不敢让联想攒了10年的利润就这么付诸东流。“对风险投资来说,不能念念不忘‘我错过了什么’,而要看‘我抓住了什么’。另一方面,基金规模还不是很大时,我必须对项目间的风险程度有一个均衡匹配。”朱立南理解当时整个团队的谨慎。
直到现在,朱立南认为联想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是不够。身为精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想人,朱自然知道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过程之漫长和艰难,但他相信随着整体基金的成功和能力的提升,联想投资的胆子会越来越大:“2001年投科大讯飞的300万美元,就用掉了一期基金的10%。将来如果有10亿美元,即便投1000万美元也只是1%,这样相对风险承受能力就强很多。”
从第四期基金开始,联想投资修改了决策机制。目的就是在承受范围内鼓励承担更大风险。同时,投资方法也有一些改变。以前,他们希望被投企业有一定收入,但现在没有收入的,只要感觉项目和团队不错也会考虑尝试。面对这样的项目,联想投资会在第一轮融资时就进入,如果后续表现不错、前景更清晰,就会加大投资。这样做能在抓住机会的同时,避免一次投入很多资金带来的风险。
下一个10年
在风起云涌的投资圈,朱立南有自己的偏执。他真正赞赏的投资风格是从第一轮就进入,一直投到最后上市,并在此过程中帮助被投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科大讯飞就是这样的案例,联想投资从2001年第一次进入到2008年上市退出,前后坚持了7年,最终赚到50倍。
有报道称,1997年柳传志说服朱立南回联想时,讲了这样一句话:“朱立南你不太适合自己做公司,因为你赚钱的欲望不够强烈。”对朱而言,“富而有道”永远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也从来不将联想投资当作一期又一期、只需要赚到足够的钱即可交差的基金来管理,而是看重它能否成为投资界里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现在,随着联想投资的壮大,“联想”色彩逐渐淡化。一期美元基金3500万全部来自联想控股,到四期基金中联想控股资金已不到50%。与此类似,联想投资的投资领域也在10年间从泛IT扩展到消费、医疗、服务、清洁能源等多个行业,并从单纯以创新为主题的早期投资延伸到成长期投资。
作为投资家,朱立南从不迷信明星投资人和明星项目。“联想投资的每个董事总经理都应该是投出好项目的明星、都能制定出细分领域的投资战略、都有能力募集资金,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合伙人。”随着组织的成熟,投资业绩的优秀表现,“联想投资”的品牌越来越被凸显出来。“在硅谷,一个创业者感到光荣,是因为KPCB或红杉投了他,而不是因为来和你谈的人是约翰·杜尔或迈克·莫瑞茨。”
上市或走出国门等宏大命题不是联想投资现阶段需要思考的。朱立南为下一个10年设立的主题,是站在中国VC第一梯队,并在中国机会下投出一家伟大公司:“我的愿景是10年后提到中国投资界,所有人都会说联想投资是最好的公司之一。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投出一些伟大的公司,那是三生有幸,是这辈子做VC最大的幸福。”
对朱立南个人而言,过去10年是非常享受的10年。投资是他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可以让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他隐藏在幕后,靠与人建立起的深度信任和理解赚钱。但接下来的10年,他的角色注定更加复杂。一个始终要记住的关键是,联想投资属于联想系。它的成立打响了联想系在投资领域的“第一枪”,并为后来专注私募股权投资(PE)的弘毅投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不仅为联想系带来丰厚利润,也让联想控股变成更多元化的控股平台。
联想控股的目标是2014至2016年间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并保证最少连续3年利润增长30%以上。以联想系规模论,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当年联想分拆时,朱立南就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协调角色,可以想见,联想控股上市过程中,柳传志依然少不了倚重这个他最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