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居住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老年人群体——随迁老人出现,本文从随迁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社会交往以及对城市社区的心理认同三个方面,分析了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及社区融入状况,并得出以下结论:随迁老年人在社区中的人际圈很小,人际交往较少,闲暇时间中的娱乐活动较贫乏,对社区的了解不多,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总体社区融入程度较低。基于这一研究结果,在社区建设及老年人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对于丰富随迁老人精神生活以增进其社区融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随迁老人 精神生活 社区融入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RT)——“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研究”(No.1011A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立、张兆年,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张春兰,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185-02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数亿中国农民正站在现代化进程的入口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向城市流动,进而带动了新的一轮社会流动——老年人口随子女向城市的流动。然而,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单调、社区融入度低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了解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精神生活及社区融入情况,对于丰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调查了南京市5个社区随迁老人精神生活状况,并在社区建设及老年人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随迁老人,即随子女迁居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作为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群体,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尚少。本文将随迁老人界定为由于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而随子女进入城市并在城市生活的拥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的公民。
精神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现实的个人以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创造的精神资源满足和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活动及其状态。本文根据姚兆余等的研究将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界定为老人通过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主要从闲暇安排、社会交往、心理慰藉三个方面来研究。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选取了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的具有农村户籍的随迁老人为研究对象。将被调查社区划分为事业单位附属社区、企业单位附属社区及混合社区三种类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发放份数为:南京农业大学附属社区40份问卷、南京理工大学附属社区20份、二十八所附属社区60份、美林苑30份和钟山花园城30份,共计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100%。
2.样本特征
在18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4.4%,女性占65.6%。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半文盲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9.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38.3%,初中的占到32.2%,高中及以上的占10.0%。91.7%的随迁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8.3%的随迁老人和老伴住在一起。36.7%的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时间不足半年,生活时间超过半年而不足两年的占21.7%,两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占26.7%,五年以上的占14.9%。52.2%的随迁老人承担主要家务活动。
3.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闲暇生活安排和社区参与等5个方面。问卷内容包括,随迁老人的闲暇安排、社会交往、心理慰藉等情况。本次研究在充分收集一手资料后,对原始资料进行复查、审核,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一)闲暇时间的安排
表一:闲暇时间安排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是比较单调的,闲暇时间最常从事的活动就是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所占比例为71.7%,选择锻炼身体的比例占到仅占到55%。此外,诸如阅读书刊报纸、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及唱戏作画等娱乐性活动老年人很少参加,可见随迁老人并不是很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我们也发现在问到闲暇时间是否会与家人朋友聊天时,66.7%的老人都表示不会与家人朋友聊天。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人都说平时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带小孩,闲暇时看看电视,也做一些家务。有时与儿子儿媳聊聊天,不过聊得比较少,聊得最多的是关于孩子的。
闲暇时间主要是指老人除做家务、带孩子和休息以外的时间。在问及闲暇时间常去那些地方活动时,随迁老人在闲暇的时候最常去的就是室外空地和社区公园,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51.7%,甚至有老人表示除了在家看孩子外哪儿都不去。据了解老年活动室、老年培训班和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对象为当地老年人,因此只有少量的随迁老人能有机会进入。可见,随迁老人平日的活动范围和场所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的步伐。
(二)社会交往
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与迁出地居民的交往、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以及与社区居民的交往。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中,与随迁老人交流最多的是子女,占45%。子女每天都会主动与其交流的随迁老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5%,但仍有55%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子女并不能每天都与老人交流。而随迁老人与迁出地居民的交流,调查结果显示,30%的随迁老人与原居地亲友每周都会联系1-2次,有43.3%的随迁老人每月联系1-2次,一年之内联系1-2次的随迁老人也占了20%,从来不联系的只占6.7%。可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迁老人都会与原居地亲友进行交流。在对随迁老人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的调查分析发现,51.7%的随迁老人表示很少与邻里来往。
随迁老人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可以分为日常交往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经常来往、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的随迁老人占48.3%,而很少来往见面只偶尔打打招呼的占41.7%,与邻居从不来往的占总数的10%。也就是说,在城市社区中没有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持续的交往关系的随迁老人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同样的,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1.7%的随迁老人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社会活动。
(三)心理认同
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着多种挑战。作为“新城市人”,他们不仅要经受所谓的文化震荡,生活圈的转变也大大制约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同时,对于新的生活社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上,随迁老人往往面临着心理认同不足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随迁老人对于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知之甚少。在参加本次调查的180名老人中,仅有60名老人表示知道并清楚自己所生活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占总比例的33.3%,45%的随迁老人表示不太清楚身边的公共服务设施,21.7%的老人们对于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完全不清楚。在此问题上,随迁老人群体还表现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低的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11.7%的老人经常使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30%的老人偶尔或很少使用,合计仅占总比例的41.7%,更多的随迁老人不了解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这种“不知道”“不使用”现状向我们反映出了随迁老人对于社区硬件服务设施认同度的不足。
随迁老人进入到城市中,承担了子女的大部分家务,为子女的生活工作创造便利,但其本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十分单一。调查发现,随迁老人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集贸市场和健身设施两方面,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常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老人中,有60%的老人表示对这些设施很满意或满意,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相较之随迁老人的老家更为有序、完善。
表三:满意度
在调查中,经常有老人反映并没有接触过社区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由此可以明显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不足,然而从调查数据的统计中,我们却惊讶的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为2.40,标准差为0.665,因为采用五分制,2.5分为中间值,老年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处于一般偏下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迁老人对于自己在社区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利义务较为模糊。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满意度方面,老年人的满意度为2.63(高于中间值2.5),标准差为0.696,可见老年人对社会关心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在对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和设施的意见和要求调查中,仅有少部分随迁老人对于活动设施、活动场地、社区景观卫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多数老人表示对此方面没有关注和要求。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随迁老人们表现出明显的归属感缺失,心理认同不足等问题。
三、结论
从以上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闲暇时间的安排较为单调,甚至有些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带小孩以及做家务,难以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以致较少的参与到城市的社区活动中。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随迁老人们明显的表现出归属感的缺失和心理认同不足等问题。因此,要通过促进随迁老人的社区融于以提高其精神生活水平,实现精神养老的目的,还应改善以下方面:
(一)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活动,促进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
配备专门的社区服务人员,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等设施,加强与随迁老人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成为这些随迁老人的“知心人”,能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他们从对社区的心理认同及精神的依赖。同时多加开展适合随迁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吸纳随迁老人群体,为随迁老人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提供机会和平台,增进融合,提高随迁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二)随迁老人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新的环境里,老人要主动走出去,学会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全面主动交流,丰富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针对新环境新要求,要树立主动学习的心态,学会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技能和文化艺术,从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加速融入城市生活的速度,而且也为与原城居老人的交流打下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2]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9).
[3]耿香玲,冯磊.城镇社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与精神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苏州龙华苑社区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9).
[4]杨娟.进城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商情.2010(1).
关键词 随迁老人 精神生活 社区融入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RT)——“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研究”(No.1011A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立、张兆年,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张春兰,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185-02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数亿中国农民正站在现代化进程的入口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向城市流动,进而带动了新的一轮社会流动——老年人口随子女向城市的流动。然而,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单调、社区融入度低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了解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精神生活及社区融入情况,对于丰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调查了南京市5个社区随迁老人精神生活状况,并在社区建设及老年人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随迁老人,即随子女迁居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作为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群体,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尚少。本文将随迁老人界定为由于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而随子女进入城市并在城市生活的拥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的公民。
精神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现实的个人以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创造的精神资源满足和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活动及其状态。本文根据姚兆余等的研究将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界定为老人通过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主要从闲暇安排、社会交往、心理慰藉三个方面来研究。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选取了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的具有农村户籍的随迁老人为研究对象。将被调查社区划分为事业单位附属社区、企业单位附属社区及混合社区三种类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发放份数为:南京农业大学附属社区40份问卷、南京理工大学附属社区20份、二十八所附属社区60份、美林苑30份和钟山花园城30份,共计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100%。
2.样本特征
在18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4.4%,女性占65.6%。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半文盲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9.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38.3%,初中的占到32.2%,高中及以上的占10.0%。91.7%的随迁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8.3%的随迁老人和老伴住在一起。36.7%的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时间不足半年,生活时间超过半年而不足两年的占21.7%,两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占26.7%,五年以上的占14.9%。52.2%的随迁老人承担主要家务活动。
3.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闲暇生活安排和社区参与等5个方面。问卷内容包括,随迁老人的闲暇安排、社会交往、心理慰藉等情况。本次研究在充分收集一手资料后,对原始资料进行复查、审核,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一)闲暇时间的安排
表一:闲暇时间安排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是比较单调的,闲暇时间最常从事的活动就是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所占比例为71.7%,选择锻炼身体的比例占到仅占到55%。此外,诸如阅读书刊报纸、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及唱戏作画等娱乐性活动老年人很少参加,可见随迁老人并不是很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我们也发现在问到闲暇时间是否会与家人朋友聊天时,66.7%的老人都表示不会与家人朋友聊天。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人都说平时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带小孩,闲暇时看看电视,也做一些家务。有时与儿子儿媳聊聊天,不过聊得比较少,聊得最多的是关于孩子的。
闲暇时间主要是指老人除做家务、带孩子和休息以外的时间。在问及闲暇时间常去那些地方活动时,随迁老人在闲暇的时候最常去的就是室外空地和社区公园,所占比例分别为95.0%和51.7%,甚至有老人表示除了在家看孩子外哪儿都不去。据了解老年活动室、老年培训班和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对象为当地老年人,因此只有少量的随迁老人能有机会进入。可见,随迁老人平日的活动范围和场所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的步伐。
(二)社会交往
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与迁出地居民的交往、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以及与社区居民的交往。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中,与随迁老人交流最多的是子女,占45%。子女每天都会主动与其交流的随迁老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5%,但仍有55%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子女并不能每天都与老人交流。而随迁老人与迁出地居民的交流,调查结果显示,30%的随迁老人与原居地亲友每周都会联系1-2次,有43.3%的随迁老人每月联系1-2次,一年之内联系1-2次的随迁老人也占了20%,从来不联系的只占6.7%。可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迁老人都会与原居地亲友进行交流。在对随迁老人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的调查分析发现,51.7%的随迁老人表示很少与邻里来往。
随迁老人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可以分为日常交往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经常来往、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的随迁老人占48.3%,而很少来往见面只偶尔打打招呼的占41.7%,与邻居从不来往的占总数的10%。也就是说,在城市社区中没有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持续的交往关系的随迁老人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同样的,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1.7%的随迁老人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社会活动。
(三)心理认同
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着多种挑战。作为“新城市人”,他们不仅要经受所谓的文化震荡,生活圈的转变也大大制约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同时,对于新的生活社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上,随迁老人往往面临着心理认同不足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随迁老人对于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知之甚少。在参加本次调查的180名老人中,仅有60名老人表示知道并清楚自己所生活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占总比例的33.3%,45%的随迁老人表示不太清楚身边的公共服务设施,21.7%的老人们对于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完全不清楚。在此问题上,随迁老人群体还表现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低的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11.7%的老人经常使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30%的老人偶尔或很少使用,合计仅占总比例的41.7%,更多的随迁老人不了解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这种“不知道”“不使用”现状向我们反映出了随迁老人对于社区硬件服务设施认同度的不足。
随迁老人进入到城市中,承担了子女的大部分家务,为子女的生活工作创造便利,但其本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十分单一。调查发现,随迁老人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集贸市场和健身设施两方面,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常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老人中,有60%的老人表示对这些设施很满意或满意,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相较之随迁老人的老家更为有序、完善。
表三:满意度

在调查中,经常有老人反映并没有接触过社区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由此可以明显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不足,然而从调查数据的统计中,我们却惊讶的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为2.40,标准差为0.665,因为采用五分制,2.5分为中间值,老年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处于一般偏下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迁老人对于自己在社区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利义务较为模糊。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满意度方面,老年人的满意度为2.63(高于中间值2.5),标准差为0.696,可见老年人对社会关心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在对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和设施的意见和要求调查中,仅有少部分随迁老人对于活动设施、活动场地、社区景观卫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多数老人表示对此方面没有关注和要求。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随迁老人们表现出明显的归属感缺失,心理认同不足等问题。
三、结论
从以上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闲暇时间的安排较为单调,甚至有些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带小孩以及做家务,难以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以致较少的参与到城市的社区活动中。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随迁老人们明显的表现出归属感的缺失和心理认同不足等问题。因此,要通过促进随迁老人的社区融于以提高其精神生活水平,实现精神养老的目的,还应改善以下方面:
(一)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活动,促进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
配备专门的社区服务人员,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等设施,加强与随迁老人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成为这些随迁老人的“知心人”,能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他们从对社区的心理认同及精神的依赖。同时多加开展适合随迁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吸纳随迁老人群体,为随迁老人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提供机会和平台,增进融合,提高随迁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二)随迁老人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新的环境里,老人要主动走出去,学会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全面主动交流,丰富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针对新环境新要求,要树立主动学习的心态,学会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技能和文化艺术,从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加速融入城市生活的速度,而且也为与原城居老人的交流打下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2]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9).
[3]耿香玲,冯磊.城镇社区老年群体精神需求与精神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苏州龙华苑社区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9).
[4]杨娟.进城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商情.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