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状态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然状态在霍布斯心目中是一个暴力横行、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任何道义和原则存在,有的只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而卢梭则相信自然状态其实是一个最理想最和谐的状态,没有堕落没有奴役的完美状态。同是自然状态差异却天壤之别,我认为自然是中性的则更可取,因此从根本上讲全然的自然状态和反自然都是不可能成立的,美好和丑恶都可以由我们来评价来发挥,我们的未来则全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理性的引导了。
  关键词 自然状态 无政府状态 理性
  作者简介:黄成,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274-02
  
  关于自然状态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霍布斯的描述了。据他说“苦难的自然状态”乃是这样一种状况:由于“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人体力虽然比另一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这人能要求获得别人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人们的“智力”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已经出现了差别,“对自己智慧的自负”更加剧了不平等的观念;人与人之间自我保全的同时不但互相剥夺他人的劳动成果,更要剥夺他人的生命与自由,这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这种猜忌对立的剑拔弩张状态和姿势在出现主权者之后不可能消除,只不过变得更有组织性、规律性了,对死亡的恐惧和舒适生活的向往使人妥协而同意遵守一个“和平条件”,这便是“自然律”。由此结束了混乱不堪毫无保障的自然状态。
  由此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霍布斯之谓的自然状态有什么样的特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具有了理性知识、财产观念的人。人与人之间体力上有强弱的不平等,智力上亦然。这种智力又被用来制造更大的不平等,追求获得别人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利益。更悲哀的是人们的知识用在了剥削压制别人的用途上,我们不知道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或许是原罪思想让霍布斯认为为恶的本性是不可逆转不可自拔的,在这种状态中没有任何原则任何善的存在,“武力和欺诈是战争中的两大基本美德”。只有伟大的强大的“利维坦”能让他们都折服,当然它改变不了恶的本性,而只能保证不让他们毫无秩序恣意肆虐。
  对此卢梭则是这样描述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整日游荡于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言、没有家庭,即不知何为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即使他偶有发明他也不能传授给别人每种技艺都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起点生活。许多世纪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原始状态中;人类已经很古老了而人本身却很幼稚”。这段简约朴素的文字让我们不禁想到:卢梭不是在描述自然状态,而是在叙说他的乌托邦。其中有动物的生存状态,有原始人的,也有现代文明人的,还有个别想法干脆形容客观世界会更恰当些。
  他先是将原始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从生理上讲比文明人更敏捷强悍,因此他说不能把原始人和我们现代的人混为一谈,人通过使自己沉溺于比他们驯养的动物更安逸的生活而堕落的更深;从精神和智力方面,人有自由意志,过分地贪图肉体上的享乐不但导致了身体的堕落,从此也给自己制造了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累赘,并且这种堕落是没有尽头的。继而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人们在财产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为了财产宁愿失去自由,将自己置于别人和政府的控制之下。奇怪的是,到此为止自然状态仍没有结束,“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虽依然处于自然状态中,但不久这种状态给政府带来的种种不便就使得它们不得不摆脱这种状态”。这里我们会发现卢梭笔下的政治社会也没摆脱自然状态。
  卢梭之谓的自然状态前后并不完全一致,意在说明自然状态不是全然泾渭分明的。其与霍布斯之自然状态的区别有哪些呢?其一,从卢梭的前一描述来看,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实在只能算“后自然状态”。因为这时的人类已经脱离动物本性了,不再天真单纯地受“自然给他装上的感觉”来支配了,他们都已经能够运用知识,占有别人的私有财产了。说明了卢梭认定动物和原始人的无知状态才是最无可厚非的自然状态。其二,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充满着无端的暴力也是不成立的,“我经常听到人们说,在原始状态中强者压迫弱者……然而我却不明白这种情况怎么能推论到原始人那里去。他们连我们所说的统治和屈服这两个词都很难想到”……“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需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奴役关系”因此,使人们不再无拘无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需要相互联系,从而丧失了独立性。这也是和霍布斯很不同的。要获得自然状态的自由,就必须保持相对孤立,从而暴力也无出可施了。直到后来他认为私有财产使人“一听到召唤,他们就急不可耐地奔向他们的枷锁”而自愿不自由。如果推断不错的话,卢梭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暴力、束缚、压迫如何残酷恐怖,只要保持独立性拒绝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他就能永远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状态中。其三,从他对政治社会的评价来看,他也是不同于霍布斯的。霍布斯和边沁有着相似的看法,如边沁说:“社会,或社会状态,与自然状态是同义词...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与政府,或政府的状态是同义词,与自然状态相反,在这种意义上,可称之为政治社会”,因此,政府是结束自然状态的状态(霍布斯称之为利维坦而已)。卢梭则认为只要暴力、不平等存在,自然状态就结束不了。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他自己只挑选了历史事实中的一些片段,加以精心安排和布局,由利维坦而结束。卢梭则以为原始状态才是最纯正的自然状态,文明人中也存在着部分自然状态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反自然的,而政治社会中这样的矛盾也是无法克服的。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描述有几分真实性,其中发生的种种也完全在人性之中,只是把它贴上排他的自然状态标签则完全不能令人信服了。主权者、国家是不是就是因为避免这种状态推举建立起来的,也不尽然。诚如罗素语:霍布斯的结论乃是删掉大量碍手的细节事实得到的,他有魄力但粗率。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是一种假设毋宁说是一种概括,那是一种与“利维坦”对立的不相容的混乱状态。霍布斯单单把这些情势归给自然状态,把它描述得如此恶劣如此令人胆寒如此遭人唾弃,无非是为利维坦的顺理成章出场而造势。再者“我们不能像霍布斯那样断言:因为人不知道善,所以人必定是天生邪恶的...霍布斯认为,一个恶人就是一个强壮的婴儿”。因为他的出发点和立论基础就建立在了人性全然败坏的基础上,他刻意低估了人的理性且忽略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人类纯真的自然感情”如爱和同情心的约束,而无疑霍布斯则是至少只有知识而忽视爱的那种。要看到其中发生的情况在利维坦诞生以后也并没有消停过,只要没有一个“自己觉得有把握能够改变人性”的东西,它就永远要和利维坦形影不离此消彼长。这种混乱残忍的斗争状态与其说它是自然状态,还是称为无政府状态更合适些。
  这种自然状态观念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利维坦结束了这种状态之后,利维坦看似成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了,而利维坦之间关系怎样则只字未提。“按他的原理讲,这种事情是由于不存在国际政府而产生的:因为各国间的关系仍旧处于自然状态即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的状态下”。把利维坦看成个人的话,则是一切利维坦对一切利维坦战争的状态,必须要有一个“联合利维坦”来结束这种混乱状态了。“霍布斯所举的支持政府的一切理由假如妥当,支持国际政府也是妥当的”。只要任何国际政府还不存在,这问题都不可能在法学上得到不自相矛盾的答案,而是跟这个说话者之谓的自然状态一一对应着。这或许就是卢梭指出的政治社会也不能结束自然状态的印证了。
  总体来讲,霍布斯心目中的自然状态是丑恶的,卢梭心目中的则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后者表面上会更令人愉悦些,前者或许是洞穿了社会的本质来讲的,卢梭比霍布斯更具有一些浪漫气息的强烈的炽情,而“不管是哪一类的,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如何”。他认为自己永远有着一副温情心肠,“然而温情心肠从来没阻碍他对最好的朋友有卑鄙行动”,他才会认为文明人内心的良善仍是炽热地存在着的而并没有泯灭(至少他认为他自己是这样),其他方面则都是反自然的了,而又莫名其妙地将其归因于社会的败坏。于是霍布斯要用利维坦终结自然状态,卢梭则要让社会天翻地覆来将人性洗刷的只剩善从而回到自然状态。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我想可以归因于霍布斯厌倦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和暴力、欺诈,永无止息无谓的斗争;相反,“到卢梭时代,许多人对安全已经厌倦,已经开始想望刺激了”。于是一个期望着美好的新社会,一个怀念着美好的旧时代。
  至于洛克的自然状态则像上两者的混合体。将自然状态设想成完全自由平等友爱,和将其设想成奴役残酷暴力一样毫无道理可言,硬要讲狮子和羚羊是自由平等地竞争的话也有几分歪理;至于自然律,达尔文一定会告诉你,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法则也可以视为和谐地发挥着自然规律;而关于友爱的设想,它不过是把尼采的疯癫思想即示爱完全是因为害怕缺乏爱,如果我坚强一些、不需要爱,我将毫不犹豫向你表达我对你的蔑视完全颠倒过来说而已;利维坦都不可能是社会的归宿,人们在国家之内还可以处于自然状态当然更是因为完全非理想的幻想得出的注定错误的结论。
  他与霍布斯所描写的都不能算是蛮民的生活,“这是写有德行的无政府主义者们组成的空想社会...他们永远遵从‘理性’,理性跟‘自然法’就是一个东西”ix。细微区别是洛克的自然法从圣经里找到答案,霍布斯的理性则直截了当地说为恶的那些本性都算。所以说洛克的描述乃是更有综合性而已,他所谓的初民既不像卢梭的那样纯真自由,又不像霍布斯的那样罪恶昭然,而是理性得多,但又夹杂着一些洛克所喜欢的、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应然”成分。
  因此,即使不能妄言“自然状态”是个伪命题,也能说它毫无疑问是个伪前题。我们的生活无所谓自然也无所谓反自然,单只是理智和单只是热情在任何未来时代都不会使社会改变面貌。如果我们的社会全然处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忽视了任何善的存在的话,利维坦也不可能成为它救赎的希望,而如果我们沉溺于卢梭式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话,最大的危险则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绝了望,一个对共同价值共同理想绝了望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再为希望做出任何努力。无论丑恶的还是美好的自然状态都是我们历史中的当下的必定将来的一部分,而哪种成分能更多些,我们对自己的理性、法律的把握则至关重要了。
  
  注释:
  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2-97页.
  卢梭著.高修娟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6页,第63页,第47页,第39页.
  边沁著.沈淑平译.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2页.
  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9页,第225页,第15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了解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善建议,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安徽大学高教所设计了《安徽大学硕士毕业生调查问卷》,于2008年6月开展了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研,前后历时半年。本文主要针对调查结果进行阐述、分析其原因,并对进一步改善培养质量提出意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培养质量 问卷回收率 有效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新问题。本研究对南京市仙林十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采访。归纳了南京市仙林十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创业认知意识的现状,分别从创业打算、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良性进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摘要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长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筹资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就民族地区新农合资金的筹集来看,存在新农合筹资工作量大、成本高;县政府出资比例过大;筹资主体范围过窄;筹资顺序不合理等困境。因此,在筹资工作中,应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筹资动态增长机制;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比例;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筹资方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筹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
摘要 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而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过程中应该对一审裁判进行全面审查还是有限审查的问题,司法解释的规定存在前后规定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不一致实际上是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国家推行的司法政策不同所导致的。目前,在能动司法视野下,二审法院应当作出与现时的司法政策相呼应的选择,即在二审过程中应当对一审裁判进行全面审查。  关键词 司法政策 民事诉讼 司法解释  作者简介
摘要惩罚性赔偿是我国缺陷产品民事责任制度中一项尚不完善的内容,本文从产品召回制度与惩罚性赔偿功能的实现、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及限制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完善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缺陷产品 民事责任 惩罚性赔偿 产品召回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038-03    2010年
摘要本文以检察机关纪律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就“两个务必”著名论断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指导检察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纪律教育月 法律监督 两个务必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66-02    近期,在纪律教育月中,作为一名法律监督工作者,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有着重要的意义。59年前毛泽东同
摘 要 国际法是融合法律因素与其他哲学范畴因素的综合体。理性之于法律是其终身之目标。在众多条路径中,法哲学应是国际法追求理性真理的必然选择。法律论证理论能够以附条件的论辩达到我们认为的正确性。本文试图用法律论证理论分析平等原则之理性。  关键词 国际法 平等原则 实践论辩 法律论辩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97-01    理性与法是两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务犯罪的案件频频发生,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犯罪主体的职位越来越高,窝案、串案现象越来越猖獗,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的滋生蔓延必然会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损失,进而影响到我党的执政形象。因此,反腐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职务犯罪原因的分析,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职务犯罪
摘 要 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对“公民不服从”现象的理论研究可谓“百花齐放”,最具代表性的當属罗尔斯的“公民不服从”理论。其“公民不服从”的定义,被后人普遍接受并认同。本文试通过对罗尔斯“公民不服从”理论的解读,结合几例发生在中国的真实事件,对中国初见端倪的“公民不服从”现象进行分析,细观它在中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 公民不服从 罗尔斯 “中国式”  作者简介:朱素妮,湘潭大学法学院2009
摘要贵州“中华女”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无牌照中华车女驾驶员暴打女记者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公共利益保护与个人隐私保护的角度,对此事件进行了学理方面的分析,试图探求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利保护的平衡,以实现即保护了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同时,又给予个人隐私权利最大的保护。  关键词公共利益 个人隐私权 价值位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