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下课,教初一信息技术课的张老师满脸怒容地回到办公室。我忙问怎么回事,她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刚才的课上,有个学生拿着数学题与另一名学生讨论,张老师走过去拿走了数学试题纸。这个学生随即又取出数学书看,当拿走他的数学书时,学生又“作对”般地用手撑着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张老师气愤地把学生叫到讲台前,说:“如果你再这样,以后的信息技术课就不要上了。”“随便。”学生回敬道。最后,张老师只好把试题纸和书还给学生。
张老师向我大倒苦水:“我给了他尊严,他为什么不考虑我的处境呢?我要告诉他的班主任,让班主任收拾他。”我劝张老师冷静下来,先不要找班主任,我和她一起分析当时的情境:“首先,这个学生在你的课上和同学讨论数学试题,对不对呢?当然不对。问题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他做数学题是否有其他原因呢?”张老师直观地认为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伤了面子——这是典型的负面评价,于是采用了没收、叫到讲台上当众批评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对抗。“如果你是那位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你会怎么做?”这样一说,张老师也觉得是自己先伤了学生的面子,才引起学生的对抗。
我觉得这件事关系到以后的师生关系能否和谐,信息技术课上出现的问题还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解决比较好。平时班主任就够忙的,没必要给班主任添乱。我到班级找来那个学生,对他说:“听你们数学老师说,你对数学很感兴趣,数学成绩也很不错,我儿子数学学得不太好,什么时候把你学数学的秘诀‘共享’给我,好吗?”我先是给学生戴个“高帽儿”,特别用了信息技术术语——共享。他高兴地说:“行啊!”我话锋一转:“刚才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和张老师闹了点不愉快?”他说:“下一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叫我讲解一道题,我担心讲不好,就和同学讨论怎么讲才能让其他同学更容易理解,被张老师看到了,把东西都没收了。”我说:“你想将数学题讲得好一点,这种想法很好,我很欣赏你这点。但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讨论数学题不容易集中精力,还影响到旁边同学,你说对吗?如果你是张老师,看到学生讨论其他学科题目,还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顶撞自己,你会怎么做?”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该那样做。”这时,张老师正好进来,学生真诚地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我错了,我下次不这样了。”张老师也忙说:“对不起,我刚才的行为也有点过了。”
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反思着:有些事情完全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化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点小错误很正常,教师批评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师有时容易滥用“批评权”,批评,特别是当众批评,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结果多半事与愿违,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丝毫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劝导才是有效的,因为劝导的前提是平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告诫我们:遇事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
张老师向我大倒苦水:“我给了他尊严,他为什么不考虑我的处境呢?我要告诉他的班主任,让班主任收拾他。”我劝张老师冷静下来,先不要找班主任,我和她一起分析当时的情境:“首先,这个学生在你的课上和同学讨论数学试题,对不对呢?当然不对。问题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他做数学题是否有其他原因呢?”张老师直观地认为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伤了面子——这是典型的负面评价,于是采用了没收、叫到讲台上当众批评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对抗。“如果你是那位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你会怎么做?”这样一说,张老师也觉得是自己先伤了学生的面子,才引起学生的对抗。
我觉得这件事关系到以后的师生关系能否和谐,信息技术课上出现的问题还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解决比较好。平时班主任就够忙的,没必要给班主任添乱。我到班级找来那个学生,对他说:“听你们数学老师说,你对数学很感兴趣,数学成绩也很不错,我儿子数学学得不太好,什么时候把你学数学的秘诀‘共享’给我,好吗?”我先是给学生戴个“高帽儿”,特别用了信息技术术语——共享。他高兴地说:“行啊!”我话锋一转:“刚才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和张老师闹了点不愉快?”他说:“下一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叫我讲解一道题,我担心讲不好,就和同学讨论怎么讲才能让其他同学更容易理解,被张老师看到了,把东西都没收了。”我说:“你想将数学题讲得好一点,这种想法很好,我很欣赏你这点。但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讨论数学题不容易集中精力,还影响到旁边同学,你说对吗?如果你是张老师,看到学生讨论其他学科题目,还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顶撞自己,你会怎么做?”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该那样做。”这时,张老师正好进来,学生真诚地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我错了,我下次不这样了。”张老师也忙说:“对不起,我刚才的行为也有点过了。”
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反思着:有些事情完全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化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点小错误很正常,教师批评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师有时容易滥用“批评权”,批评,特别是当众批评,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结果多半事与愿违,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丝毫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劝导才是有效的,因为劝导的前提是平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告诫我们:遇事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