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来源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4年—2019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350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35.1%)、儿内科(14.3%)、儿科重症(13.1%)、神经内科(10.3%)及ICU(5.1%).3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82株,占52%;革兰阴性菌168株,占48%.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以上、对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60%以上,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低.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耐药率达6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孙呈祥教授在宫廷理筋术方面有深厚造诣,擅用手法结合中药治疗各类腰部筋伤疾病,认为筋伤于骨,当筋骨并治;腰伤受邪,应补虚扶正;气血不贯,需辨位施治。治疗强调手法轻柔透巧;骨歪筋僵当及时诊治;需外治筋骨、内调脏腑;运用功能训练可加速恢复。孙教授临床基于“筋柔骨正”思想,根据患者腰部筋伤情况,采用旋转拉伸等手法,先柔筋脉,后正骨歪,收效迅速,疗效满意。
香叶醇是一种天然植物醇,能够通过调控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发挥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香叶醇通过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调节糖脂代谢、抑制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影响细胞凋亡等作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糖尿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发生,改善预后.
靛红衍生物是药物活性化合物的前体,具有抗菌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科学家设计、合成并评价了多个系列靛红二聚体包括游离和金属螯合物的抗菌活性,并筛选出了若干具有研发潜力的候选物.本文将着重介绍自2011年以来所发展的具有抗菌活性的靛红二聚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构-效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流行范围广、致病力强、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脓肿、呼吸道感染、腹泻和泌尿系统感染甚至死亡.MRSA的生物膜保护作用和迅速产生耐药性的特性,使得MRSA的治疗异常棘手.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杂合策略是开发新药常用手段,目前多个杂合体药物己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评价阶段.咪唑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将咪唑与其他具有抗菌活性的药效团杂合可能会获得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广谱抗菌活性的候选化合物.本文将介绍自2011年以来发展的具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局部及系统性感染.目前,约60%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更为危险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耐万古霉素MRSA依然出现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因此,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势在必行.杂合体策略是对付耐药性的常用策略,而吲哚/靛红杂合体可作用于细菌的多个靶点,故吲哚/靛红杂合体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活性.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发展的具有优秀抗MRSA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1.0μg/mL)的吲哚/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心律变化.方法:纳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33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03例,持续性房颤133例.依据手术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最长RR间期值及长RR间期次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探索最长RR间期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23.5个月,随访期间各组均无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RR>3 s的间期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最长RR间期减少幅度呈负相关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易于传播和难以治疗等特点,是一种具有潜在致命性的致病菌.目前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屈指可数,但MRSA已对包括万古霉素在内抗菌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故亟需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查尔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作用与细菌的Ⅱ型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DNA、丝状温度敏感突变体Z、外排泵、毒力因子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等.因此,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活性.本文将综述十年来所发展的具有抗MRSA活性的查尔酮类化合物,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活性更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三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应用效果及对根治率和不良药物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2月—2020年10月我院就诊的110例Hp感染胃溃疡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三联方案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联合益生菌.两组均持续治疗两周.记录治疗后Hp根治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不良药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Hp根治率(92.73%)高于对照组(78.18%)(P<0.05);治
目的 了解ICU病区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间ICU病区患者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数据,使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共分离出非重复菌24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94株(78.1%)、革兰阳性菌532株(21.9%);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是鲍曼不动杆菌(26.0%)、肺炎克雷伯菌(16.5%)、大肠埃希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和黏质沙雷菌(3.1%);居前5位的革兰阳性菌是金黄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导致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曾一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的长期、广泛使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涌现并迅速肆虐全球.据统计,每年全球感染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人数高达数百万,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因此失去生命.开发新型抗菌药是克服耐药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杂环化合物在抗菌新药的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1,3-噁唑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归纳自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