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科书 语文素养 探究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孩子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现实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学生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有些学生甚至在心理上存在惧怕读书,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语文老师应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书写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课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惯势引导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交流感想、书写心得体会等,学生的感受超乎我的想象,一篇篇洋溢着温情、流露着真情的佳作,感人至深。我把孩子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欣赏,学生兴致高涨,阅读兴趣倍增。
二、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1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如: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 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教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教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教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教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教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和孩子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的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内容的选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科书 语文素养 探究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孩子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现实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学生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有些学生甚至在心理上存在惧怕读书,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语文老师应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书写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课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惯势引导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交流感想、书写心得体会等,学生的感受超乎我的想象,一篇篇洋溢着温情、流露着真情的佳作,感人至深。我把孩子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欣赏,学生兴致高涨,阅读兴趣倍增。
二、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1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如: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 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教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教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教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教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教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和孩子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的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内容的选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