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试预习对实验探究的影响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将学习分为“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几个阶段,很多人都认为预习是学习物理的前提,无论学什么,学生首先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那么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上就一定要做到课课提前预习吗?我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几个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已经预习,对于实验有所了解,就会导致探究过程受到影响。
  影响一:兴趣。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规律都充满着好奇,都喜欢动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所以实验探究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如果通过预习,学习知道了教师要讲什么,怎么做,得到什么结论,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在课上还能保持吗?如在《磁体与磁场》这一节新课上,老师用魔术进行引入,将一个磁体藏在桌面下方控制桌面上的铁球来回滚动,这本是一个很有趣的引入,但学生却由于已知道了魔术的秘密而对此不敢兴趣。魔术深受大家的喜爱,同一个魔术人们可以看很多次而兴趣不减,为什么?因为人们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希望通过反复观察去解开其中的奥妙。反之,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魔术的秘密,你还会对这个魔术充满兴趣吗?你还会去反复观看吗?
  影响二: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结论,还会在课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的猜想吗?在实验探究课上我们学生往往提出的猜想就等同于结论的重复,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如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实验结论在课本上很明显存在,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课上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时毫无疑问全班统一答案速度和质量,这样学生本质上肯本就没有猜想。反之,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可以稍作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大胆猜想,如我们可以从车祸的严重程度上猜出车的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答案估计就会出现很多了,如速度,质量,车的形状等等。虽然猜想有错误,但学生是真正去猜了,他的猜想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影响三:设计实验。物理学习离不开课本,但课本有时却给学生的思考定了个框架。预习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做实验,需要观察什么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按照前人的实验步骤重复验证一遍,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非常机械化的流程,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思考惰性。如在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我们通过“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看出小车动能的大小”,由于我准备匆忙,带个木块太大导致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于是提出了怎样使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呢?2种答案:“增大木块质量或增大小车速度”。虽然看上去这两种答案都可以使实验现象明显,但仔细思考才发现,他们并没有改进实验,他们只是将利用实验结论在回答问题。这个实验现象的改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用讲台上的空粉笔盒,自己的橡皮代替木块即可。预习使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性变得很强,缺少自主思考,自主设计的动力,我们的学生往往知道实验因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影响四:实验操作。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实验操作上,只有自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映像。实验课上,学生机械化的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老师讲解的各项注意点一步一步的完成探究过程,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了怕出错,怕总结,怕动手去做的坏习惯。我们追求的实验操作应该是学生敢去做,敢做错,善总结的教学过程。著名的语文教师靳家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3 2=5的老师是差老师,教3 2=?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靳老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它将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推动学生主动性的建构和发展。实验操作中很多地方容易出错,为了让他们对这些错误有深刻记忆,我们不妨让他们主动出错。如在电学实验中,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虽然教师一再提醒,但效果往往不佳。我们不如不提醒,就让学生自己去做,我想当他们连接电路结束后看到灯泡就自动发光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对这一注意点的映像。在如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铁架台上物品的安装顺序就可以不提,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操作,不断出错,不断总结就会明白“由下到上”的安装顺序。不预习,不提示虽然会导致实验课出错不断,时间过长,但学生通过出错、总结,实验操作能力才会大步提升。
  影响五:实验数据的获得与分析。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学习能否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的物理中考试卷中对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探究实验中要对真实的数据进行真正的分析。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一些实验课上,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都非常准确,甚至于有的同学的实验数据都没有误差,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而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结论反过来作用于数据,修改数据,甚至于自创数据,使得实验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对实验数据中误差原因,错误原因不去分析,只知修改,从而丧失了很好的提高自己分析实验数据能力的机会。我曾听过某老师的一节实验公开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上学生实验操作流畅,实验数据准确,实验结论正确到位,但在学生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时,很多学生竟然早就把实验结论写上去了,这令我很感慨:这样的课学生真的在探究吗?
  让我们给学生一张白纸,一只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自主的画一张探究的画,它不一定要漂亮,但一定要真实。为了真实的探究,实验前请不要预习课本。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意识到一味求同的教学思维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求异的思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求异思维;高中语文;实际运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容易有求同的教学思想,即高中语文教师常常给学生灌输一段知识,让学生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良好的兴趣;如何引导他们掌握简单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引导他们将学到手的课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是我们聚焦的方面。那么,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解决语言学习的矛盾,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处理好教材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具和学生等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使各方
放假了,爸爸终于给我买了一辆我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看着新车,我却不会骑,也就高兴不起来了。  吃过晚饭,我就催着爸爸、妈妈带我到县中操场学车。爸爸先教我两只手如何抓好龙头、两只脚如何去踩,然后爸爸的两只手紧紧扶着车后面的车架保护着我,“一、二、三”,我终于踏出了第一脚。我笨拙地骑着,可车总是不听我使唤,东倒西歪地。我害怕极了,紧张地叫着“爸爸,别松手!”爸爸笑着说:“没事,有我保护你,不要怕,要勇敢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善于提问,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相关技巧和运用,希望可以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師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