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摆到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提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果把学生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生命现象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灵活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探究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一、 设计情境式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在教学《物态变化》这样一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年春节我们国家发生了雪灾,解放军叔叔在高速公路上撒盐,来防止路面结冰。谁知道撒盐为什么能防止路面结冰呢?我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举手要求发言。这样,学生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这节课结束时,我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防止路面结冰?第二节课上,有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并不太合理)。学生之所以能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并进行探究,主要原因还是这样的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二、 设计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全面性
  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对熟悉的问题说出一些见解,但是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全面,这对以后学习是很不利的。但是这个现象常常被教师忽视,大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课堂讨论是否“热烈”上。我认为,有时课堂“冷清”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在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就没让学生讨论,而是让他们认真思考,鼓励他们尽可能想得全面些,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许多问题学生能想到一两点就很好了,这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三、 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大家熟悉的,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在讲授小孔成像时,特意讲了个树荫下呈现“亮斑”的现象,很多学生都说不太容易看到。于是我就提问他们:“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能让大家看到比较明显的现象呢?”学生立刻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有个学生把电灯泡做光源利用班级的窗帘很好地演示了这个实验。这个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他的成功和快乐,也感染和激励了全体学生。以后再提出问题时,这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其他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会努力做一些老师提出或课本提到的实验,甚至能对实验做出很好的改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通过提问达到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预期目标,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所提问题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问题太难,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完成,那么中等生及成绩差的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问题太容易,连成绩差的学生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下”才能解决,让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 要注意学生的类别。
  要注意学生的类别,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家庭环境不一样,所接触的事物也不一样,比如城市学生熟悉的事情,农村学生可能知之甚少;农村学生熟悉的事情,城市学生也可能一窍不通。二是不同学生的兴趣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或意见。
  第三,要注意评价方式的改变。
   过去老式的评价体系,教师往往过多注意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只关心自己能否考高分。这样一来,造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等诸多不足。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及时而恰到好处的评价,不要一味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应注意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不要一味强调答案的可行性,而应多注意答案的合理性成分。
   新课标已经在我省实施几年了,但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不断去探索和努力。只要我们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九年义务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生磁,揭示了电磁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制线圈,然后把该线圈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限制易出现较大的长陡坡,长陡坡路面较普通道路更易出现路面车辙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对山东、浙江、辽宁省相关高速公路的车辙病害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初中升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跨越,高一年级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一、认真钻研初中数学课改教材,通过初、高中教材的对比,找出初、高中教材中相同知识点在教学中难易度的不同要求,
利用Lie代数方法研究了SO2分子的振动激发态能谱,拟合30条光谱能级得到的RMS误差是1.66 cm-1.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分子Hamiltonian的代数展开式可以很好地再现实验能级,它预测了SO
新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制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意识地分为两个阶段,中学数学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需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衔接问题.为此,七年级数学教师要从意识上重视教材衔接问题,要了解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变化.  中学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觉,有很多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开始一段时间成绩很不错,过一段时间后成绩开始退步,尤其数学退步更快,甚至有些小学数学比较
以苯甲酸和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氯化锡(SnCl4*5H2O)作催化剂合成苯甲酸乙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确定了氯化锡作为催化剂的最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