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磁感应通信信道建模与特性分析

来源 :电子测量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cis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地下环境中无线磁感应通信系统存在路径损耗大,无法实现较远距离通信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波导技术与协同技术的磁感应信道模型.通过波导技术,向收发线圈之间引入无源中继线圈,经过谐振线圈的磁耦合完成信号传递;通过协同技术,传输的磁感应波由多条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输.对路径损耗、误码率等特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路径损耗小于100 dB时,普通磁感应系统最大传输距离约为20 m,而磁感应协同系统与波导系统最大距离分别延长至45与150 m以上;在传输距离较近时,磁感应波导系统的路径损耗大于协同系统,可通过减小中继线圈的间距和电阻进一步降低其路径损耗;磁感应协同系统的路径损耗受线圈的位置、间距和数量影响较小,从而降低了部署的难度.因此,构建的两种通信模型都能有效降低信道路径损耗,增大通信距离,波导技术效果更明显.
其他文献
双重化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分析直接考虑核心元器件失效模式,将造成模型转移状态个数爆炸,分析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考虑了核心元器件的硬件失效、软件失效以及人因失效模式,建立了含CPU插件、电源插件以及其他插件的30状态双重化继电保护装置简化Markov模型;进一步,基于灵敏度定量分析了失效模式对双重化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可靠性和灵敏度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单套装置与双重化的可靠性差异.
配电侧直流化日益明显,直流配电技术已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促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成为主动配电网的重要分支,交直流配网的电压优化问题是与其相关的重要研究课题.提出一种分区分布式优化的方法,依据电压源型换流器连接情况,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使用耦合支路法,分成交流子区域和直流子区域.基于交替方向乘子分布式方法,以网络损耗最小、电压偏差最小和柔性负荷利用率最低为目标,构建分布式电压优化模型,并采用二阶锥松弛等技术转化为凸优化模型,在修改的IEEE 33节点算例系统中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交流侧功率和分布式电源对直流
关口电能表计量数据是贸易结算的根据,其数据质量的好坏对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性产生较大影响.针对现有计量数据异常辨识方法忽略了关口表异常状态与负荷动态行为之间差异性的缺陷,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伪异常点辨识的关口电能表计量数据异常辨识方法.该方法考虑到用户动态用电行为具有潜在规律性,结合时间序列分解和自相关分析挖掘其内在周期性,并考虑负荷曲线的动态变化特点,采用用电相似度判据消除时间偏移影响,进而实现伪异常点准确辨识.基于西南某省电网关口表实测数据对该文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方法能够有效辨识伪异常点,可
针对在线教育课程客观评价较差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决策树算法的梯度提升算法-场感知因式分解机-逻辑回归(LightGBM-FFM-LR)算法的评分预测模型.该模型采集在线课程观看历史数据,提取用户的通用特征、时间特征等特征值,并着重考虑特征值的高维特征和低维特征关系来实现多维特征组合,改善数据稀疏性,从而提升评分预测性能.通过对某在线课程网站的脱敏数据实验表明,该模型的评分预测值与评分实际值的决定系数为0.87,平均均方误差为0.42,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对在线课程的预测评分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电工装备质量是影响智能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为提升电网安全质量、实现质量强网,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打造面向工业互联网的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提升电工装备供应链质量及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水平.为推进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应用与推广,亟需制定一套系统化的电工装备智慧物联标准体系.因此,首先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及其应用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其次以建设落实面向工业互联网的电工装备智慧物联体系为目标,从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服务3个标准方向构建并分析了电工装备智慧物联标准体系架构,最后结合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建设计划,梳
新一代大容量同步调相机已成功应用于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及枢纽变电站,为系统提供动态无功支撑.励磁系统故障多因晶闸管、快速熔断器、脉冲回路故障引起.基于一起实际典型的调相机励磁系统整流回路短路故障,根据试验分析及仿真,发现此类故障是因为晶闸管脉冲电缆内部干扰,晶闸管反向阻断时,晶闸管受到反向电压和干扰触发脉冲,导致漏电流增大,长时间增大晶闸管损耗,造成晶闸管热失效击穿.通过此类励磁系统短路故障研究,建议制造厂家修改脉冲电缆接线方式,GK脉冲线分开布线,防止三相晶闸管同时损坏的故障发生,修改励磁系统标准化设计,防
“双碳”目标下,可调节负荷作为电网新兴调节资源,制订调控能力评估行业标准具有重要工程价值.据此,提出了可调节负荷调控能力评估行业标准制订整体思路、评估原则、应用场景;构建了以“可观、可测、可调、可控”4个维度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不同市场场景下可调节负荷调控能力评估标准;设计了可调节负荷调控能力评估整体流程.在西南电网源网荷储示范工程的应用,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有效性,对行业标准的制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中,深度学习在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及算法不断出现.许多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程序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提高了应用的性能以及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概述了深度学习方法,包括基于受限玻尔兹曼机、深度信念网络、递归神经网络等,以及与网络异常检测相关的机器学习技术.此外,文章调研了在网络入侵检测方向上,深度学习技术的最新工作.通过本地实验,文章证明了深度学习方法在网络流量分析方向上的可行性.
为降低不可测负荷分支接入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线路两侧电流相似性的差动保护方案.首先,分析了含不可测负荷分支的有源配电网在不同故障位置下线路两侧电流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欧式距离对线路两侧电流的相似性进行计算,以此实现制动系数随故障位置自适应地修改.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本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容量的不可测负荷分支接入下,本文方案中的制动系数在区内故障时减小为0,区外故障时增大为0.87,确保电流差动保护能够正确动作,避免了不可测负荷分支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针对三相四线制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对不平衡负载的无功电流以及不平衡电流补偿速度与补偿精度不足的现象.首先建立四线制DSTATCOM数学模型,然后完成新型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的设计,并将新型控制器应用于电流内环以快速跟踪指令电流信号,通过经典控制理论以及数学理论分析其抗扰性、跟踪性、稳定性,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传统LADRC与新型LADRC下三相四线制DSTSTACOM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新型控制器作用下系统功率因数更接近1、中线电流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