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言语内容的感受或领悟。语感的一头连接着语言,另一头连接着主体精神,它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理硕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 把握基调,感受语感
  语感具有整体性的特性,需要读者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如能正确把握,就能为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1)课题入手,把握基调。文章的课题往往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文章的关键词。从课题入手把握基调,能起到费时少而功效快的作用。 如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可在课题处设疑:“为什么不叫《悲痛的一幕》?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捕捉到文章的基调,初步感知科马洛夫的勇敢、镇定、为了科学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为文章中科马洛夫在生命最后一刻,面对亲人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神态从容地工作着以及向女儿、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告别其后等英雄壮举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意,接受情感的熏陶。如教《船长》一课结尾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教师播放课件,并用平缓、庄重的声音叙述当时的情景,就能把学生带入那悲壮的、感人的场面。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感染的同时也就把握了文章“悲壮”的基调。而像《九寨沟》《三亚落日》等写景类的文章,一般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则应把握住文章轻松、愉悦的基调。
  二、 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叶老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透彻了,才能深切领悟语感。
  (1)语句比较,推敲语言。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所以在语感训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有幸去无锡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教《颐和园》一课:“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段,感受很深,她让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基础上,感知表层意义,用换词法理解字义,学生很快把“滑”字理解为“开”“划”“驶”。接着,她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滑”字的隐含意义,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滑”字,而不用“开”“划”“驶”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她让学生用“开”“划”“驶”分别替换“滑”,进行换词朗读,比较体会。然后,在学生朗读品味、似懂非懂时,老师又稍微点拨一下:作者在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是怎样介绍昆明湖环境的?并让学生轻声朗读此句。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实践中充分调动起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感受语言文字那含蓄之意,领会文章意境,感悟作者旨趣。至此,可以说文章的意境、韵味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学生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想,如果我们课堂上能像这位老师那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读读、比比、想想、讲讲,增加学生揣摩语言的机会,学生的语感水平肯定会不断提高。
  (2)联系生活,体会意蕴。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告诉我们,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汤姆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话是有难度的,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他们才会有所感悟,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唯有把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能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三、 强化练习,养成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成。”语感练习也是这样。只有强化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养成语感。
  (1)背诵积累,深化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将好文章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要在弄懂文章字句意义的基础上推敲出文章的气势、声音节奏、格调等。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优秀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教完《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故事,于是学生阅读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等故事,或者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也会不断得以提升。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生产、相关学科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能力的学习活动。在研究中使学生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将来成为研究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尝试和实践。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校及笔者开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学习策略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同时教材当中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学习策略。本文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定义以及其分类,分析了教材渗透学习策略的方式,并就此提出了初中阶段如何结合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策略,新目标,新课标    引言: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 40%努力程度 10%智商(黄振远,2003)。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三
语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语言交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语感的训练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样,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就是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通过近几年自己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