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言语内容的感受或领悟。语感的一头连接着语言,另一头连接着主体精神,它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理硕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 把握基调,感受语感
语感具有整体性的特性,需要读者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如能正确把握,就能为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1)课题入手,把握基调。文章的课题往往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文章的关键词。从课题入手把握基调,能起到费时少而功效快的作用。 如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可在课题处设疑:“为什么不叫《悲痛的一幕》?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捕捉到文章的基调,初步感知科马洛夫的勇敢、镇定、为了科学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为文章中科马洛夫在生命最后一刻,面对亲人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神态从容地工作着以及向女儿、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告别其后等英雄壮举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意,接受情感的熏陶。如教《船长》一课结尾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教师播放课件,并用平缓、庄重的声音叙述当时的情景,就能把学生带入那悲壮的、感人的场面。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感染的同时也就把握了文章“悲壮”的基调。而像《九寨沟》《三亚落日》等写景类的文章,一般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则应把握住文章轻松、愉悦的基调。
二、 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叶老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透彻了,才能深切领悟语感。
(1)语句比较,推敲语言。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所以在语感训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有幸去无锡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教《颐和园》一课:“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段,感受很深,她让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基础上,感知表层意义,用换词法理解字义,学生很快把“滑”字理解为“开”“划”“驶”。接着,她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滑”字的隐含意义,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滑”字,而不用“开”“划”“驶”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她让学生用“开”“划”“驶”分别替换“滑”,进行换词朗读,比较体会。然后,在学生朗读品味、似懂非懂时,老师又稍微点拨一下:作者在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是怎样介绍昆明湖环境的?并让学生轻声朗读此句。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实践中充分调动起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感受语言文字那含蓄之意,领会文章意境,感悟作者旨趣。至此,可以说文章的意境、韵味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学生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想,如果我们课堂上能像这位老师那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读读、比比、想想、讲讲,增加学生揣摩语言的机会,学生的语感水平肯定会不断提高。
(2)联系生活,体会意蕴。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告诉我们,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汤姆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话是有难度的,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他们才会有所感悟,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唯有把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能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三、 强化练习,养成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成。”语感练习也是这样。只有强化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养成语感。
(1)背诵积累,深化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将好文章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要在弄懂文章字句意义的基础上推敲出文章的气势、声音节奏、格调等。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优秀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教完《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故事,于是学生阅读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等故事,或者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也会不断得以提升。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一、 把握基调,感受语感
语感具有整体性的特性,需要读者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如能正确把握,就能为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1)课题入手,把握基调。文章的课题往往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文章的关键词。从课题入手把握基调,能起到费时少而功效快的作用。 如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可在课题处设疑:“为什么不叫《悲痛的一幕》?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捕捉到文章的基调,初步感知科马洛夫的勇敢、镇定、为了科学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这为文章中科马洛夫在生命最后一刻,面对亲人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神态从容地工作着以及向女儿、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告别其后等英雄壮举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意,接受情感的熏陶。如教《船长》一课结尾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教师播放课件,并用平缓、庄重的声音叙述当时的情景,就能把学生带入那悲壮的、感人的场面。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感染的同时也就把握了文章“悲壮”的基调。而像《九寨沟》《三亚落日》等写景类的文章,一般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则应把握住文章轻松、愉悦的基调。
二、 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叶老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透彻了,才能深切领悟语感。
(1)语句比较,推敲语言。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所以在语感训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有幸去无锡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教《颐和园》一课:“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段,感受很深,她让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基础上,感知表层意义,用换词法理解字义,学生很快把“滑”字理解为“开”“划”“驶”。接着,她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滑”字的隐含意义,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滑”字,而不用“开”“划”“驶”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她让学生用“开”“划”“驶”分别替换“滑”,进行换词朗读,比较体会。然后,在学生朗读品味、似懂非懂时,老师又稍微点拨一下:作者在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是怎样介绍昆明湖环境的?并让学生轻声朗读此句。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实践中充分调动起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感受语言文字那含蓄之意,领会文章意境,感悟作者旨趣。至此,可以说文章的意境、韵味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学生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我想,如果我们课堂上能像这位老师那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读读、比比、想想、讲讲,增加学生揣摩语言的机会,学生的语感水平肯定会不断提高。
(2)联系生活,体会意蕴。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告诉我们,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汤姆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话是有难度的,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他们才会有所感悟,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唯有把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能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三、 强化练习,养成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成。”语感练习也是这样。只有强化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养成语感。
(1)背诵积累,深化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将好文章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要在弄懂文章字句意义的基础上推敲出文章的气势、声音节奏、格调等。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优秀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教完《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故事,于是学生阅读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等故事,或者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也会不断得以提升。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