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科充满好奇,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时机,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语言与生活联系,让孩子在用中学。笔者通过两节三年级英语课例,将教材内容略作调整,让教学内容更富情趣,让语言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一、 丰富故事语言,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
上教版牛津英语三上Module 1 Unit3 The wolf and the sheep.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披着羊皮的狼》。全文只有6句话,内容较少,且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教学重点如放在理解故事上就会让教学显得无趣。本单元的核心语言是Are you a …?如何让孩子既能学得有趣味又能进一步巩固核心语言呢?这是老师备课的一个困惑。
经过集体磨课,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故事学习让学生充分ENJOY,不仅要理解更要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重新调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在故事情境中听懂、理解词汇:sheep、wolf。
(2)在故事情境中巩固核心句型 Are you …? Yes, I am. No, I’m not.进一步理解,逐步在真实语境中运用。
(3)能理解“You’re not a sheep. You’re a wolf.”大意。
教学时,在故事开始增加小猫Mim介绍的外形特征,呈现本单元的核心语言: My … is…. My … are….给语篇配音,让孩子在小猫焦急的话语中,感受小猫找妈妈的心情。接着,把语篇分成了两段:第一段是关于cat和rabbit, cat 和dog的对话,利用教材原文,让学生充分模仿朗读,进一步体验小猫找不到妈妈时着急的心情。第二段教材本身提供的内容非常简单,mouse和mother cat只有No!和Yes!这样的回答。教师在处理这两段对话的时候,给孩子的语言思维搭建了“脚手架”(图三)。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设计Mimi遇到mouse时,让孩子体验小老鼠遇见猫时非常害怕的心情,语言重新加工:NO!NO!NO!I… I’m… I’m small. My … My ears are small! My… My tail is long.让孩子模仿小老鼠害怕的声音,进一步运用了本课核心句型。当小猫遇见妈妈时说的话作为“留白”,让学生自己填空。孩子的思维被充分激活,积极地帮猫妈妈把话说完整。教师通过这样的文本再构,在故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形成语用能力。
整篇故事,学生在仿读、角色扮演和角色对话中不断巩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在故事的语境中体验Mimi找妈妈的心情,特别是后面的故事“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对本单元的核心句型从“学说”到“会用”。
三、 借助阅读语篇,体现学科育人
小学英语课本所提供的语言素材和课时都很有限。学生的阅读素养不能仅依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需要补充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读物,特别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各种阅读的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课标》在英语阅读内容和阅读能力两方面提出的要求。
以上两节课例,教师都在教学中渗透了阅读策略的培养,The wolf and the sheep是一则寓言故事,本身就蕴含了育人的思想,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故事的学习逐步达成。第二节课例Are you my mum?让孩子体验母爱,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一条情感暗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让孩子随着小猫找妈妈深刻感受对妈妈的爱,最后说一句I love you, mum.
另外,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英语故事的学习,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在The wolf and the sheep.一课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课件呈现了伊索寓言的图书封面,让孩子回去找一找这本书阅读。Are you my mum?的故事学习完之后,教师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鼓励孩子课外读一读英语小故事。
这两节课例都是基于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教材本身的内容改编,让教学目标达成更有效,让英语课堂更富情趣,让孩子的英语学习更生动。
一、 丰富故事语言,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
上教版牛津英语三上Module 1 Unit3 The wolf and the sheep.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披着羊皮的狼》。全文只有6句话,内容较少,且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教学重点如放在理解故事上就会让教学显得无趣。本单元的核心语言是Are you a …?如何让孩子既能学得有趣味又能进一步巩固核心语言呢?这是老师备课的一个困惑。
经过集体磨课,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故事学习让学生充分ENJOY,不仅要理解更要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重新调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在故事情境中听懂、理解词汇:sheep、wolf。
(2)在故事情境中巩固核心句型 Are you …? Yes, I am. No, I’m not.进一步理解,逐步在真实语境中运用。
(3)能理解“You’re not a sheep. You’re a wolf.”大意。

教学时,在故事开始增加小猫Mim介绍的外形特征,呈现本单元的核心语言: My … is…. My … are….给语篇配音,让孩子在小猫焦急的话语中,感受小猫找妈妈的心情。接着,把语篇分成了两段:第一段是关于cat和rabbit, cat 和dog的对话,利用教材原文,让学生充分模仿朗读,进一步体验小猫找不到妈妈时着急的心情。第二段教材本身提供的内容非常简单,mouse和mother cat只有No!和Yes!这样的回答。教师在处理这两段对话的时候,给孩子的语言思维搭建了“脚手架”(图三)。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设计Mimi遇到mouse时,让孩子体验小老鼠遇见猫时非常害怕的心情,语言重新加工:NO!NO!NO!I… I’m… I’m small. My … My ears are small! My… My tail is long.让孩子模仿小老鼠害怕的声音,进一步运用了本课核心句型。当小猫遇见妈妈时说的话作为“留白”,让学生自己填空。孩子的思维被充分激活,积极地帮猫妈妈把话说完整。教师通过这样的文本再构,在故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形成语用能力。
整篇故事,学生在仿读、角色扮演和角色对话中不断巩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在故事的语境中体验Mimi找妈妈的心情,特别是后面的故事“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对本单元的核心句型从“学说”到“会用”。
三、 借助阅读语篇,体现学科育人
小学英语课本所提供的语言素材和课时都很有限。学生的阅读素养不能仅依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需要补充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读物,特别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各种阅读的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课标》在英语阅读内容和阅读能力两方面提出的要求。
以上两节课例,教师都在教学中渗透了阅读策略的培养,The wolf and the sheep是一则寓言故事,本身就蕴含了育人的思想,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故事的学习逐步达成。第二节课例Are you my mum?让孩子体验母爱,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一条情感暗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让孩子随着小猫找妈妈深刻感受对妈妈的爱,最后说一句I love you, mum.

另外,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英语故事的学习,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在The wolf and the sheep.一课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课件呈现了伊索寓言的图书封面,让孩子回去找一找这本书阅读。Are you my mum?的故事学习完之后,教师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鼓励孩子课外读一读英语小故事。
这两节课例都是基于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教材本身的内容改编,让教学目标达成更有效,让英语课堂更富情趣,让孩子的英语学习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