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因拓展而提升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q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如此广博,那么除了日常课堂教学,数学还应带给孩子什么呢?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思维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去创新,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儿童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关键词】拓展;折纸;思维
  近来听了工作室吴老师执教自主开发的主题拓展课“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感觉这是节扎实、灵动的课,更是有思维深度的课.折纸对于老师和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可通过折纸引发的数学拓展学习却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从被激活后就活跃于整节课,在折纸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在折后的比较、计算、发现规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实录1】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聚焦折纸
  (折纸作品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知道图片上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做成的吗?
  生异口同声地惊奇地说是折纸.
  【教学实录2】拓展运用,研究重叠现象中角的奥秘
  1.探究从一个直角中对折出45°角
  师:如果让你把长方形的这个直角折成一个45°的角,想一想可以怎样折?
  生:把一个直角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
  2.探究把一个直角对折2次、3次的规律
  师:把一个直角对折一次就可以平均分成了两份.那么如果把这个直角对折两次又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你是怎么想的?
  生1:对折一次可以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两份,对折2次就是把第一次对折后的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两次可以平均分成四份.
  师生共同小结:对折3次其实就是把第2次对折后形成的4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3次可以平均分成八份,这里的八份可以写成2×2×2的形式.
  3.研究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纸,先从一个直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线段,然后以这条线段为折痕,把右边这个三角形向上折,三角形的这个角我们把它叫作∠1,旁边这个角叫作∠2.在这幅图中哪些角是相等的呢,谁上来指一指?
  生:∠1是把∠3向上折后所成的角,它们其实是同一个角的正反两面,所以∠1和∠3大小相等.
  师:你能算出∠1的度数吗?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折叠图形中角的度数,你们认为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要在图中找到什么?(哪两个角相等)
  【我的思考】
  老师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折纸,提取数学教学元素,然后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数学资料进行重组、建构,从而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使孩子的数学思考得以延续.
  1.找准可拓展的起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开始吴老师从欣赏各种折纸作品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与期盼,通过回忆长方形角和边的特征,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确定了今天的研究主线从角、边、面积三方面展开研究,利用学生折角已有的知识经验,先从对折一次折出45度角开始,相继加大难度拓展到对折多次,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拓展到运用对折的规律求图形的角度做好了铺垫.
  2.挖掘可拓展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吴老师在学生多次对折角后,引导学生发现了“对折的角大小相等”这一规律,为充分体现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的运用,巧妙设计了两个练习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比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到哪两个角相等.在这样的拓展学习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悄然提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发散可拓展的衍生点,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数学,就是要无时无刻为学生思维打开搭建平台.拓展教学中,我们只有恰如其分地发散可拓展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研究完三角形面积的另一种推导公式后,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是把三角形折成长方形,那长方形又可以折出怎样的三角形呢?教师演示把一个长方形对折4次,剪下一个三角形,仔细观察这个图形,它像一个什么图形?(近似圆)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既然像一个近似的圆,那么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又可以怎样计算呢?将计算近似圆面积的方法延伸到圆的面积计算.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悟,在想办法折的过程中,能够用理性的数学语言来寻找其边相等、面积计算的秘密所在,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刻,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和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学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日益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实录  1. 情境引入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从生活化教学法的价值出发,简单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  【关键词】 活用教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强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叙述数学,使生活与数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结合
【摘要】 本文首先对活动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 其次,介绍几种有效的创设方式:数学故事活动、验证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表演活动等. 最后提出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活动的创设不能过于频繁;活动的创设不能哗众取宠;活动的创设应该精心预设;活动的创设应注重趣味性.  【关键词】 活动教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活动多样性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小学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既是表内除法的扩展,又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逻辑基础. 由于学生已有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又知道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通常把整十(百)数看作几个十(百),再联系表内乘法想到结果是多少个十(百),最后根据数的含义写出
【摘要】 思维缜密性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周到而细密地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 本文从初涉新境,夯实思维缜密基础、入境挑刺,突破缜密思维瓶颈、出境回味,提升缜密思维品质三方面分析了如何通过明朗学习方法来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缜密思维;对策  思维缜密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不成熟的个性心理和不积极的思维品质,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
【摘要】 “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以直观、形象的外显方式,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在蕴含,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相互结合既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重要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 数形结合;有意义建构;数学思想  “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以直观、形象地
【摘要】 对于初中生来说,纠错是成长的动力.只有能够发现错误,并在纠错中反思,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避免出错.文章对初中生学习数学时的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思,在错误中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纠错  人的一生中会犯很多不同的错误,但犯错并不代表失败,相反,如果能够从错误中反思,分析犯错的原因,则会在以后面对同类问题时避开错误,从而走向成功.初中生
【摘要】 教学反馈是我们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一个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然后,根据所得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这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 教学反馈;有效性;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是我们完成教
[摘要]在课堂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问题为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理解与分析,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支良策。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提问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紧贴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实际情况,探讨提升课堂提问质量与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化;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一、引
【摘要】 文中对让数学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通过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对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解析,为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提供可借鉴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 数学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多为抽象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让数学贴近生活,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