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nn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潘向黎在上海思南书局概念店任驻店作家。她穿着店长围裙和读者交流。

  1966年生于福建泉州,后移居上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著有小说《白水青菜》《穿心莲》,散文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等。2018年8月,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出版。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出版后不久,作家毕飞宇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听到周边有人闲聊“没编消息”,还以为是某报社的编辑在夸耀自己当日的悠闲。当天晚上他才明白,这个“梅边消息”原来是好友潘向黎的新书。
  这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书名,“其实很费了一番思量”。书名最初叫《诗清响》,但责编张引墨认为字数太少,含义也不明确。后来,负责此次出版的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根据词人姜夔的名作《暗香》想到了“唤起玉人”的“梅边吹笛”。由此,潘向黎的先生又突然想起,她曾经写过一篇《梅花消息》。潘向黎眼前一亮,“梅边”比“梅花”想象的余地更大,于是《梅邊消息》就这样定了——“古诗词就是我心目中的一片古老的梅花,梅树虽老,花却长新;历代人读诗犹如赏梅,那些激励、感触、思考、发现,就是源源不断的梅边消息。”
  思绪横飞,不受拘束,这是潘向黎。新书出版一个月后,有一次她和毕飞宇在电话中聊得正欢,两个不常露面的作家,突发奇想来了一场古诗对谈。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潘向黎说,“读诗是一种享受”,她喜欢“古人下了朝堂回到家里自我、悠闲的状态”。
潘向黎散文集《茶可道》《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对谈这一天,潘向黎穿了一件浅色印花旗袍,头发往后梳得很整齐,优雅又端庄——这也是潘向黎。正如新书《梅边消息》,“记录了闲步看花的清赏之乐,跨越时空与古人的悠然心会”。毕飞宇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向黎影影绰绰的步态和身姿,我觉得向黎很美。这种美,大家闺秀才有。”

读杜甫,也是在怀念父亲


  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梅边消息》中的一篇《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此文备受追捧,因为“平实无华”“沉郁顿挫”的杜甫,戳中了不少已经步入中年的读者;更是因为——潘向黎写杜甫,也是在怀念父亲。
  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的潘旭澜,在女儿只有几岁时,就为她亲手抄写唐诗宋词集。潘向黎出生在福建,12岁前跟着母亲在老家生活,父亲在上海任职。于是,父亲留下的这些手抄古诗,成了她爱不释手的宝贝。第一次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千里江堤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潘向黎不知道诗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描绘的到底是何处景色,父亲又不在身边,没人可问。后来她读着读着自己想明白了:“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置身其中,这个诗人很有手段。”
  从初中开始,潘向黎和母亲从福建搬到上海,一家人终于团聚。她开始在父亲的书架上找感兴趣的书来读,其中大多都与古诗词相关。父亲还给了她破天荒的待遇,同意她在自己已经满是批注的书上做记号。后来,父亲在日常生活中聊起古诗,潘向黎也能和他一起谈论。聊到喜欢的诗人,父女两人有很多看法一致的地方,他们都推崇王维、李后主,都佩服苏东坡,也都很欣赏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辛弃疾……而最大的差异就是对杜甫的看法。
  潘向黎写杜甫之于父亲:“他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毋庸置疑。”读书读到击节处,他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电视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也是杜诗;收到朋友的新书,他有时候读完了会等不得写信而给作者打电话,评价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喝酒,带着酒意一边踱步一边念杜甫。直到夜深了,潘向黎不得不打断他:“妈妈睡了,您和杜甫都小声点。”
  而当年的潘向黎涉世太浅,“上世纪80年代读中文,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少女,怎么可能会早早喜欢朴实的杜甫?”不过对于不同的观点,父亲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饶有兴趣地听着她“胡说八道”,或者和她争论好几个回合,最后鼓励她把自己的感受都写下来。
  直到30多岁的一天,潘向黎重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改变来得突然又彻底。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意思是“当年你还没结婚,如今儿女都成行了”“大难过后,老友重逢,自然高兴,多少杯都喝不醉,但时光全没了,这又是苦涩的”。杜甫对时光格外敏锐,却如话家常一般写出来,潘向黎从中读懂了年轻时体会不到的时光流转,理解了人世的冷和暖。“这不是杜甫,简直就是我自己”“原来,父亲喜欢的杜甫,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
  潘向黎40岁那年,父亲去世。安葬父亲的时候,她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烧给了他。“这个时候,我真正懂得了‘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含义。”
  潘向黎一边写杜甫,一边写中年的况味、成长的悲喜交集……“我从小就认识杜甫。他早已成为我家的一员,可能也是中国千万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我写到杜甫,唤起了他们读诗的回忆,尤其是对‘流年’感觉越来越清晰的中年人的回忆。”

“一点冬烘气都没有”

  从不轻易给别人写评论的毕飞宇,这一次忍不住写了一篇4000字的“读后感”。“看到新闻,‘《梅边消息》收录了潘向黎潜心研读、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散文’。这句话我不能同意。她在诗歌上无论花费怎样的时间,统统与‘潜心研读’无关。这样的书,潜心“研读”的人真写不出来。她在诗中晃晃悠悠的,一点冬烘气(掉书袋的迂腐之气)都没有。”
  跟古人跨着时空对话,读诗最怕太“隔”。而潘向黎读诗,以生活为切点。一个朋友在微信里贴出在茶室饮茶的照片,“瑞香袅袅,好不自在”,配上的文字却是:“重要的客户跑了,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个茶。”潘向黎马上点赞,再加上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读到一篇爱因斯坦的处世哲学短文,她想到了疏离自适的韦应物,“自适一欣意,愧蒙君子忧”“尘襟一萧洒,清夜得禅公”……
  对她而言,对古诗的理解,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如此“通透”的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惊喜——“因为贴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也贴到了读者的生活。因为深入自己的内心,所以也深入了读者的内心”。
  潘向黎读诗,不愿意吞吞吐吐、嗫嗫嚅嚅地与人“商榷”(毕飞宇语)。《梅边消息》更像一本私人笔记,“一首好诗就像一座花园,每种解释都是通向花园的不同的小径。在花园欣赏到了美的景色,或者闯入一片没有被前人发现的小角落时,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喜悦和平静”。
  古诗里泡久了,各种灵感自然而然冒了出来。杜甫有名句“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因为“轻薄”一词,后世普遍觉得这位大诗人不大喜欢桃花。潘向黎却不以为意。“‘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就是证据。一树桃花盛开,花色有深有浅,是该更爱深红色的,还是该更爱浅红色的?杜甫竟然很纠结。因为 喜欢,所以纠结。”关于“颠狂”“轻薄”,潘向黎的理解是:“老杜的这首诗是单纯的伤春之作,这两句也是实景摹写。对柳絮和桃花,骂是骂了,但是是那种由爱生恨的骂,类似于‘我那么爱你们,你们却这样轻易地就随流水走了!’这种‘似骂似怜’的口气,在老杜笔下很常见,‘多事红花映白花’‘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我喜欢桃花,也喜欢杜甫,找到足以支撑新观点的证据,我心满意足。”
  韦应物的《春宫宴》属于古诗中的代言体,表面上代女性抒情、代女性诉苦,而深层的意思,仍然是作为男性的作者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这一点,许多前人早已说过。而读到这里,潘向黎突然想到:既然是男性借以自喻的诗作,女性读来为什么也能被感动?她的结论是:“男子抒发自己仕途蹭蹬的苦楚时,在无意中懂得了女子对一段好姻缘的渴望。也许这个时候,两性才能心灵相通,不同病而相怜。”
  对于一些与前人定论相悖的洞见、“不着调”的论点,南京大学教授、学者王彬彬心领神会:“这就有点意思了。男性写代言体诗,写着写着一不小心理解了本来不屑于理解的女性的不幸与苦难。有了潘向黎这番颖悟,此后再读那些代言体的诗,感受就不一样了。”
  毕飞宇最了解好友潘向黎:“文学是自由的,实在没有终极真理。只要言之成理,有根、有据,你就说呗。”

“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


  古诗不离手的潘向黎,其实在大学读的是现当代文学专业。最初迈入文坛,她写的是当代题材,后来让她拿奖拿到手软的,也是当代题材的写作。
  18岁时,潘向黎开始在福建泉州某地方杂志上发表散文,后来她的文章登上了《文汇报》。1992年到1994年,她在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文汇报》副刊主任编辑至今。忙着编辑业务之余,潘向黎开始在两个随笔专栏的写作中崭露头角。其中一个专栏是《作家报》开设的“人在东京”,另一个是《南方周末》“江南折子”,分别写东京留学期间的见闻与都市生活中的感怀。“不是纯文学的作品,但我写得心直口快、理直气壮,有点类似于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几百字的短文。”“整天抓版面错别字、两眼锃亮的部主任”曾是潘向黎的“吐槽”对象。那些文字,同事看了哈哈大笑,领导故作生气状,“以后再在文章里骂我,我就扣你奖金。”潘向黎委屈:“我是淑女,我不骂人的。”“你那文笔,嘲笑得很。”
2018年9月,潘向黎为朋友题赠新书《梅边消息》。
2017年8月,好友毕飞宇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潘向黎前去祝贺。

  这些略带玩票性质的文字,帮潘向黎争取到了第一批读者,并且给她留下了写作的“后遗症”——自由。“按理说,做为一名被条条框框填满的报纸编辑,写作很容易有拘束感。但我一旦开始写东西,心态就很放松”“写着写着,满心欢喜”。
  小说创作则是另一番景象了——“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内心各种撕扯纠结,忽悲忽喜,忽东忽西”。2004年,潘向黎拿出了她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白水青菜》,凭此获得了中国短篇小说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不足1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一段新都市人的三角恋情,文字克制内敛、精致唯美,内里却波涛暗涌、火花四射。这是潘向黎当时感受到的真实上海,“隐忍的优雅的,也是冷血的现实的”。
  2006年,潘向黎开始创作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穿心莲》。也是这一年,她送走了父亲。无限悲痛中,潘向黎放下笔,《穿心莲》写了一半就被搁置了。3年后,她调整状态完成了小说。“那个时候觉得,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
  “以前我认为写得快乐最重要,父亲那一辈人却相反,文学在他们眼中是极其严肃的。那时候我还暗暗笑他,哪有那么夸张。40岁那年我没有了父亲,没有了最重要的读者和老师。那种‘空’很难抵御,我只剩下了写作。当时还有一件事,我看着父亲的墓碑,正面写着他的姓名,背面印着他的作品,很受触动。低落的我,想抓住寫作好好站起来。”
  近10年来,潘向黎回归散文,《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写茶写诗,其中融入了更多感怀。作家冯骥才如此评述:“这些非常个人化的散文或激扬、或闲适、或欢欣、或伤痛、或愤慨,却不是展示一己狭小空间的得与失,而是通过心灵的关切,探询着世界的是非与人世的正误曲直。她用那秀劲的笔,剥开混沌,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
  潘向黎如此总结自己的变化:“我原来喜欢唯美,素材要美,文字要美,文章改来改去,就是为了更美。后来觉得不过瘾了。我努力让视野更辽阔,文字更有力量。就像曾经我更爱静谧恬淡的王维,如今读懂了字里藏金的杜甫。这是时间的馈赠,不到中年无法拥有。”
  潘向黎 1966年生于福建泉州,后移居上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著有小说《白水青菜》《穿心莲》,散文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等。2018年8月,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出版。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21日,杨德龙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杨德龙  1981年出生,河南商丘人。200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2019年的第一季度,中国股市又一次“沸腾”起来,其加热速度之快让许多投资者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便眼看着股价一路猛涨,上证指数从2500点左右迅速突破了30
每次过新年,藏族人家一定少不了一个民俗环节: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3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音译,也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如果你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会给你端来各类特色美食,比如香喷喷的奶茶、金黄的酥油或者奶黄的“曲拉(干酪素)”,而且一定不会少了糌粑。  作为青藏高原一部分的西藏,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西藏首府拉萨
1963年生于山西平陆,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在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工作。2017年11月,任山西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  1959年初,山西侯马西郊,两座仿木结构砖室墓被发掘,墓建于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主人为董氏两兄弟。其中一座墓室的后壁上部,有砖制戏台一座,台上有5个杂剧砖俑,并列一排,面部均涂彩,有人右手置腹间,有人左手掖衣襟,有人执
1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伊斯兰国’并没有在叙利亚复活。”这是埃斯珀今年7月接掌五角大楼以来首次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  在特朗普眼中,福克斯电视台俨然已是全美唯一“政治正确”的新闻媒体。而在特朗普政府中,“政治正确”很重要,埃斯珀深谙这一潜规则。他的两位前任就是因为政治不那么正确,或者态度不那么坚决而离开了五角大楼。  特朗普政府首任防长马蒂斯的
1945年8月15日,居住在台南的医生、诗人吴新荣得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虽早有预料,但心中还是一惊。次日清晨,他把日本强制摆放的“神棚”移开,摆上祖先神位,焚香祭拜:“日本已经投降,祖国得到最后的胜利。”随后他和几个朋友驱车去郊外,四下无人时,脱掉衣服直接跳进溪水里,大声欢呼。“要洗落十年来的战尘及五十年来的苦汗。”他在日记里写道。  吴新荣的兴奋是当时台湾民心的一个缩影。当时岛内各界都在举
李道亮。1971年出生于山东东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智慧农业专家,201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春天有关的诗句,总是给人美好和生机勃勃的印象,不论春雨、春风、春花,还是春耕,都描绘着这个季节里人们最饱满、最水灵的期待。  在拥有14亿人口,粮食日消耗量高达150万吨,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7%的中国,春耕,更是关乎着国计民生。虽然一场疫情打乱
2020年3月3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出席植树活动时戴上了一次性手套。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变成一场全球“战争”,而伊朗和意大利如今站到了第一线。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肺炎已构成“全球性流行病”,但这次大流行是可以控制的。截至3月12日,疫情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3.5万。数据显示,意大利是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达到15385例,累
崔傳刚  网红茶饮企业奈雪的茶最近有点“凉”。因为旗下连锁店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这家“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口碑瞬间崩塌,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它刚刚上市。  在激烈的茶饮竞争市场中,奈雪的茶一直走的是所谓高端路线。宽阔的店面、颇具格调的设计摆脱了传统奶茶店的廉价感。为了制造洋气的感觉,这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还在品牌标识上使用了日本文字。其创始人彭心曾经宣称,产品用的都是最新鲜的当季水果,食材成本
高校毕业季来临,很多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开启了刷屏模式。诙谐的段子,温情的回忆,恳切的教诲,令人捧腹,惹人泪目,引人深思,这是大学生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课”。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大学校长的一次集体亮相。  不做枯燥的报告,不用艰深的术语,校长当起了“段子手”,这或许是毕业致辞每每带起流量的重要原因。在今年的“网红”演讲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说“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苏州
经过一段时间,我不仅能迅速地分好所有生活垃圾,也喜欢上了扔垃圾这件事。  如今,垃圾分类在国内各大城市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初来日本时学习垃圾分类的经历。  外国人到日本后,第一件事是到市政府登记,将自己在日本的住址、单位、联系电话等填在表格里。当我填完表格打算离开时,一位公务员突然递给我《××市垃圾分类指南》,共有323页,像本小字典。这是我到日本后得到的第一件免费物品,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