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学科要更进一步合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学生未来工作与生活的必备条件。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笔者积极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主要是从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当前中专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我校门坎很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另外,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人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置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e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倡合作互动学习
小组专题合作互动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探研、互动、合作学习。几年来我们通过了解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根据同学们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并,再以任务的方式分别将整理、提升后的阔题下达各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查询资料完成任务,最后把完成的任务过程或要介绍讲解的知识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在课程实训活动中现场进行讲解、展示,并邀请课程责任老师、相关授课教师及小组成员进行打分、评比,由授课教师进行最后的讲评和对存在的错误进行更正。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通过电子邮件、OICQ+虚拟视频等网络手段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及提示。
互动合作方式除了人机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学员自主学习过程,通过网络的BBS、CHAT论坛、E-mail、QQ等,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教学信息,可通过网络的BBS、CHAT论坛、E-mail、QQ等进行师生交流,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一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在编写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考核评价模式的创新
一个教学目标实施完毕后。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评估测试手段。这个测试、评估手段与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不同,它是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同时进行的:分为考试、学生测评、学校考核三个方面。考试又分为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成性测试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它以提问、检查的形式及时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我在学生每次上机操作时都配有相应的目标检测,并当堂完成,使学生在紧张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目标测试,收集反馈出的各种问题,在下节课中进行重点讲解,矫正错误的认识。当对每个章节讲完后,必须进行终结性评价。
现在的计算机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考试模式。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大多数的计算机考试还是笔试,有的为了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操作考试,但这仍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人为本的策略。将计算机的考核改为学分制。
根据教材要求,将考试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网络操作),学生每次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模块考试。在计算机里面存放试题库,考试时由计算机随机抽讽题目。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先考,合格后还可以选择其它的内容学习。这种考试全部为上机考试。
自我评价:即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由于课程特点,一般采用自检自测形式来开展。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课程CAl自测光盘、网上测试等方式,对学习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操作解决的评分过程。学生除了利用教材配套的“CAI自测光盘”进行自我考核外,还可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自测系统进行考核。
他人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最终体现是课程考核即网考,通过它来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五、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我们还应在认真研究了中专学生的特点之后,将计算机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这种考核一般不限时间,内容的限制也比较少,教师选择出“值得考”和“能考出学生水平”的内容。如:写一份网络的发展和使用的小论文;编写实用型或趣味型程序;编排一份小报、演示文稿或制作个人主页等等。
一、当前中专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我校门坎很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另外,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人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置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e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倡合作互动学习
小组专题合作互动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探研、互动、合作学习。几年来我们通过了解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根据同学们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并,再以任务的方式分别将整理、提升后的阔题下达各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查询资料完成任务,最后把完成的任务过程或要介绍讲解的知识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在课程实训活动中现场进行讲解、展示,并邀请课程责任老师、相关授课教师及小组成员进行打分、评比,由授课教师进行最后的讲评和对存在的错误进行更正。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通过电子邮件、OICQ+虚拟视频等网络手段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及提示。
互动合作方式除了人机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学员自主学习过程,通过网络的BBS、CHAT论坛、E-mail、QQ等,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教学信息,可通过网络的BBS、CHAT论坛、E-mail、QQ等进行师生交流,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一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在编写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考核评价模式的创新
一个教学目标实施完毕后。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评估测试手段。这个测试、评估手段与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不同,它是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同时进行的:分为考试、学生测评、学校考核三个方面。考试又分为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成性测试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它以提问、检查的形式及时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我在学生每次上机操作时都配有相应的目标检测,并当堂完成,使学生在紧张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目标测试,收集反馈出的各种问题,在下节课中进行重点讲解,矫正错误的认识。当对每个章节讲完后,必须进行终结性评价。
现在的计算机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考试模式。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大多数的计算机考试还是笔试,有的为了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操作考试,但这仍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人为本的策略。将计算机的考核改为学分制。
根据教材要求,将考试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网络操作),学生每次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模块考试。在计算机里面存放试题库,考试时由计算机随机抽讽题目。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先考,合格后还可以选择其它的内容学习。这种考试全部为上机考试。
自我评价:即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由于课程特点,一般采用自检自测形式来开展。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课程CAl自测光盘、网上测试等方式,对学习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操作解决的评分过程。学生除了利用教材配套的“CAI自测光盘”进行自我考核外,还可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自测系统进行考核。
他人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最终体现是课程考核即网考,通过它来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五、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我们还应在认真研究了中专学生的特点之后,将计算机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这种考核一般不限时间,内容的限制也比较少,教师选择出“值得考”和“能考出学生水平”的内容。如:写一份网络的发展和使用的小论文;编写实用型或趣味型程序;编排一份小报、演示文稿或制作个人主页等等。